要闻速览央行:9月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46229.7亿元
成交90.3万亿元,同比减少1.0%,环比减少3.7%;买断式回购成交3804.7亿元,同比减少41.1%,环比减少18.3%;同业成交9.0万亿元,同比减少31.1%,环比减少10.7%。交易所标准券回购成交31.8万亿元,同比增加18.1%,环比减少2.3%。
9月份,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16%,环比上升8个基点;间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19%,环比上升10个基点。
从债券市场运行情况来看,9月份,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成交18.0万亿元,日均成交8195.3亿元,同比减少19.8%,环比减少10.1%;单笔成交量主要分布在500万元-5000万元,单笔平均成交量4844万元。交易所债券市场现券成交2.9万亿元,日均成交1457.6亿元,同比增加106.7%,环比增加7.7%。9月末,中债银行间债券总指数为211.5点,环比上升0.2点。(证券日报网)
2、银保监会:前三季度共处罚机构2369家次罚没合计19.26亿元
10月21日,国新办举行三季度银行业保险业数据信息暨监管重点工作发布会。据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检查官、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王朝弟在会上介绍,前三季度共处罚机构2369家次,罚没合计19.26亿元,处罚责任人员3641人次。
王朝弟表示,银保监会持续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先后出台商业银行监管评级、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派出机构监管职责规定等相关政策。着力提高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增强风险预警研判能力和监管科技的运用能力。(证券日报网)
3、银保监会:2021年前三季度银行业业运行总体平稳
10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检察官、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王朝弟介绍2021年三季度银行业保险业数据信息暨监管重点工作有关情况。
一、银行业保险业运行健康平稳。9月末,银行业境内总资产332.3万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1.5%。银行业境内总负债303.9万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各项存款同比增长7.5%。保险业总资产24.2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前三季度原保险保费收入3.7万亿元,同比增长3.3%。
二、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高。这里面有三个点:一是对实体经济资金供给稳中有增,前9个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6.7万亿元,同比多增4624亿元。9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2.3万亿元,同比增长8.7%。贷款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同步,既增强了实体经济发展活力,又保持了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二是信贷结构稳中有进。9月末,制造业贷款余额22.2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其中大部分为中长期贷款。高技术制造业贷款余额3.7万亿元,同比增长13.8%。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8.5万亿元,同比增长25.2%。涉农贷款余额42.6万亿元,较好地支持了夏粮增产、秋收播种。同时,我们坚决落实“房住不炒”政策,房地产贷款增速降至8.6%,比全部贷款增速低近3个百分点。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到年底,出台文旅业专项纾困政策。这些都为增强企业活力提供了坚强的金融支撑。三是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1-8月,企业贷款利率4.63%,同比下降了0.13个百分点,8月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96%,较年初下降了0.12个百分点。
三、保险服务经济社会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行业整体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保险业前三季度累计赔付支出1.2万亿元,同比增长17.9%,社会“稳定器”的作用进一步显现。二是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响应和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今年以来,我国多地遭遇强暴雨天气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们积极发挥保险业在灾后重建当中的作用,构建快速理赔通道,为河南、山西暴雨灾后重建提供赔付超过84亿元。及时推出了疫苗保险,助力新冠疫苗接种。三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深入推进车险综合改革,累计为车险消费者减少支出超过1900亿元,“降价、增保、提质”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完成。
四、金融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提高。9月末,银行业境内不良贷款余额3.6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87%。受疫情冲击和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到期影响,不良资产反弹压力仍然较大,风险可能继续暴露。目前银行保险机构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风险整体可控。9月末,银行机构拨备余额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192.4%。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4.8%,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43.7%,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231%。同时,我们坚持依法依规、守正创新,有序开展了金融领域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整治,稳妥处理高风险金融机构,严防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死灰复燃,影子银行规模持续下降,P2P网贷机构待偿余额由年初的8000多亿元降至5000亿元。
五、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提高依法监管,依法行政能力,严格查处违纪违规行为。前三季度共处罚机构2369家次,罚没合计19.26亿元,处罚责任人员3641人次。持续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先后出台商业银行监管评级、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派出机构监管职责规定等相关政策。着力提高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增强风险预警研判能力和监管科技的运用能力。
六、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切实增强风险抵御和损失吸收能力,前三个季度,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二级资本债等方式补充资本。持续开展股东股权和关联交易专项整治工作,出台公司治理准则,发布董事监事履职评价办法、大股东行为监管办法,印发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指导意见,公布第三批违法违规股东。与人民银行一道发布了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按照“一省一策”的原则,持续深化省联社改革。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工作破冰,批复筹建了国民养老保险公司,有序推进“四地四机构”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加快开放举措落地,批准贝莱德建信理财、施罗德交银理财、高盛工银理财、安联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一批中外合资、外方独资金融机构筹建或开业。(央视新闻)
4、国家发展改革委:针对资本无序扩张等监管举措不针对特定所有制企业
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司长徐善长21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上说,近段时间,有关部门针对资本无序扩张、垄断等违法违规行为出台了监管举措。这些举措,针对的是“无序”,强调的是“规范”,是推动相关行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务实行动、必要之举,不针对特定所有制企业,更不是针对特定所有制的特定企业。由此引发的“打压民营经济”的曲解和杂音,是毫无根据的。依法整顿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是成熟市场经济的表现,将为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创造更公平、更优化的发展环境。(新华社)
5、商务部: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
据世贸组织最新数据,上半年我国进口国际市场份额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至12%,贡献了全球15%的进口增量。在今天商务部举行的例行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扩大进口,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口近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2.6%,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积极扩大进口的过程中,我们推动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
束珏婷表示,中国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理念,充分发挥进博会等开放平台的促进作用,加大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的培育力度,不断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与各国一道,在开放中共享发展机遇,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增长。(央视新闻)
1、美联储“褐皮书”显示美部分地区经济增速放缓
新华社华盛顿10月20日电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20日发布的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显示,美国经济活动普遍温和增长,但受供应链中断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经济增速放缓。
这份报告根据下属12家地区储备银行的最新调查结果编制而成,也称“褐皮书”。报告显示,多数地区经济活动温和增长,消费支出也实现正增长。但受供应链中断、劳动力短缺和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包括纽约在内的部分地区经济增速放缓。
按行业来看,由于库存水平较低和价格上涨,汽车销售普遍下滑;休闲旅游业增长情况不一;大部分地区制造业增长势头增强,非制造业活动也实现轻度至温和增长。
美国就业市场持续温和增长,但劳动力短缺限制了增长幅度,不少零售业、休闲旅游业和制造业企业被迫减产。供应链中断和劳动力短缺导致各行业投入成本上升,其中钢材、电子元件和物流成本显著上涨,很多企业通过提高产品价格缓解成本压力。
储每年发布8次“褐皮书”,通过地区储备银行对全美经济形势进行摸底。该报告是储货币政策例会的重要参考资料。下一次美联储货币政策例会将于11月2日至3日举行。(新华社)
2、英国和新西兰达成自贸协定对两国意义何在?
中新网10月21日电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当地时间20日,英国和新西兰原则上达成了一项自由贸易协议,旨在降低关税、改善服务贸易,并使英国更接近加入更广泛的跨太平洋贸易协议。
据报道,在经过16个月的谈判后,英国首相约翰逊和新西兰总理阿德恩当天在视频会议上,签署了这项协议。
约翰逊发表声明说:“这对英国来说是一项伟大的贸易协议,巩固了我们与新西兰的长期友谊,并进一步促进了我们与印度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就在几个月前,英国与澳大利亚达成了类似协议,英国政府希望充实英国“脱欧”后的转型,不再依赖与欧盟的贸易。
阿德恩在惠灵顿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在我们重新连接、重建和从疫情中恢复过来,并展望未来的时候,这项协议对新西兰的经济和出口商是有利的。”
阿德恩说,在协议生效的那一天,两国97%的产品将被取消关税。
不过,由于英国与新西兰的贸易协定,新西兰的奶制品、牛肉和羊肉进入英国市场的机会大大增加,这使英国的农民感到不安。由于持续的劳动力短缺和农场成本上升,当地农场的利润率已经很低。(中国新闻网)
3、加拿大CPI增幅继续刷新纪录交通及食品价格领涨
中新社多伦多10月20日电加拿大统计局10月20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交通、食品等价格领涨下,该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在今年9月延续升势,以4.4%的同比增幅再次刷新逾18年半以来的增长纪录。
加油站的零售油价同比大增近三分之一。不过,9月汽油价格环比微跌0.1%。若剔除油价,9月CPI同比涨幅为3.5%。加统计局表示,油价涨幅较大的原因是去年同期价格偏低,且主要产油国目前的原油产量较疫情前有所减少。
价格同比涨幅较明显的部分还包括:运输涨9.1%,住房涨4.8%,食品涨3.9%。
在食品领域,肉类产品价格上涨9.5%,是2015年4月以来的最大增幅;食用油则以18.5%的涨幅刷新2009年1月以来的纪录。猪肉、鸡肉、牛肉、价格有9.5%至13%不等的涨幅。不过,新鲜蔬菜价格下降3.2%,主因是西红柿价格大幅回落。
与新房价格相关的房主置业成本指数同比上涨14.4%,维持34年以来的最快增速。
由于全球汽车芯片短缺,乘用车价格上升7.2%,与8月涨幅持平。
加拿大9月CPI环比微升0.2%,增速与8月持平,同时保持了连续9个月的环比升势。
此外,加拿大央行近期公布的今年第三季度消费者展望调查结果显示,随着疫苗接种率上升、经济逐步重启,该国消费者大幅增加开支的意愿在增长。同时,大多数受访者预计,从中期来看,通胀水平将保持或略高于加央行设定的1%至3%的控制目标范围内;未来伴着疫情完全受控,通胀也将放缓。(中国新闻网)
4、澳大利亚超700万剂阿斯利康疫苗未使用政府担心出现浪费
海外网10月21日电据英国媒体报道,澳大利亚的新冠疫苗积压情况不容乐观,未使用的阿斯利康疫苗已超过700万剂,并引发政府部门和医护人员的担忧。
英国《卫报》20日报道称,在对澳大利亚新冠疫苗接种数据进行分析后,该媒体发现有约730万剂阿斯利康疫苗已被分发,但至今仍未用作接种或对外援助。报道指出,澳大利亚的阿斯利康疫苗产量有所增加,但辉瑞疫苗的供应量上升导致前者使用率逐渐下降。
这一状况已经引发人们对于疫苗浪费的担忧。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正敦促医生和药剂师,将疫苗转给需求高的地区以避免浪费。澳卫生部称,已经向诊所和药房发布信息,指导处理多余的疫苗储备。尽管如此,仍有部分诊所表示疫苗浪费已不可避免,还有医生在社交媒体发文称,有数百剂疫苗因过期而不得不被丢弃。(海外网)
5、柬埔寨新投资法生效促经济多元化发展
中新社金边10月21日电柬埔寨政府21日消息称,新投资法已获得国王签署正式生效,新投资法将提供保障措施,以鼓励投资和实现工业多元化发展。
由柬埔寨发展理事会负责起草的新投资法草案,旨在设立一个开放、透明化、可预测和有利于投资的法律框架,以便更有效吸引本地和外国投资者,进而推动柬埔寨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新投资法下,约20个领域投资项目将享有投资奖励,包括长达9年的“免税假期”、入口原材料和生产机械税务减免。
为向投资者提供更大便利,新投资法规定柬发展理事会批复合格投资项目时间,由现有的31个工作日缩短至20个工作日,政府决定废除“有条件注册证书”和“完成注册证书”,改由“注册证书”取代。
与此同时,柬埔寨政府将改革机制,缩短项目申办时间,包括加速和提高审批“总清单”效率;此外,政府也将改革监督和检查机制,以减轻投资者依法合规的负担。
新投资法的税务奖励计划将分为三类,即基本奖励、额外奖励和特别奖励。在基本奖励下,合格投资项目投资者可选择享有3至9年的“免税假期”(其时限将视不同行业而定),或选择在9年优惠期限内,以特别折旧率分摊资本拆旧费用,以及部分支出享有最高至200%税务回扣。
据介绍,一般合格投资项目也将享有额外奖励,包括进口建筑材料和设备、生产机械和生产原材料,将可豁免缴交关税、特别税和增值税,实际免税优惠视项目种类而定。(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