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教科书,中国科学家揭开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神经酰胺属于鞘脂类物质,由鞘氨醇链与不同长度的脂肪酸链经酰胺键连接而成。临床研究表明,循环血中的长链神经酰胺,如 C16:0、C18:0 和 C24:1 等,其水平能够独立于胆固醇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第二胆固醇”。然而,3 月 7 日,由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孔炜教授团队牵头,联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 山东大学孙金鹏教授团队、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姜长涛教授团队以及中日友好医院心脏科郑金刚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研究团队首次鉴定出神经酰胺 C16:0 的内源性膜受体为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 2和嘧啶能受体 P2Y6。动物实验显示,在不影响血脂水平的前提下,敲除相关受体或使用受体拮抗剂,能够有效阻断神经酰胺的致病效应。慢性肾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为了探究神经酰胺在慢性肾病加重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研究团队收集并分析了不同肾功能分期的冠心病患者的血浆样本,证实了神经酰胺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之间存在独立相关性,而通过敲除受体或使用受体拮抗剂,在不干扰血脂代谢的情况下,能够有效逆转肾病加重的动脉硬化进程。此外,研究团队还成功解析了“神经酰胺 C16:0-CYSLTR2-Gq”复合物的结构,明确了神经酰胺以非经典的斜插式方式与受体结合,此项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意义,首次鉴定出神经酰胺的内源性受体 CYSLTR2 和 P2RY6,全面揭示了神经酰胺通过激活受体、活化炎症小体,从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慢性肾病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这一发现为破解脂质残余风险这一医学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解题思路”,“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博士生张思婷、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博士后林慧、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博士后王佳乐、博士生芮婧钰,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博士生王腾威,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博士后蔡泽宇以及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黄深明为的共同第一附论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