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团队首次揭示细菌抗肿瘤关键原理,正向临
一项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虽然早在 150 多年前,就有科学家用细菌来治疗实体瘤。然而,由于细菌疗法缺乏安全性和稳定疗效,其如昙花一现般匿迹在历史中,鲜有问津。
近年来,合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细菌疗法重新焕发生机。2017 年起,刘陈立团队开始将定量合成生物学的研究思路应用于细菌治疗肿瘤的研究中。研究团队历时 8 年,这项研究始于刘陈立团队对细菌治疗肿瘤的早期观察。他们通过构建一种特殊的合成菌株,发现合成细菌在结肠癌、黑色素瘤、膀胱癌等多种疾病动物模型上具有优异的治疗效果,展现了其治疗肿瘤潜在的靶向性和广谱性。
研究人员发现,细菌通过一种叫做白介素-10 的信号分子与肿瘤内的免疫细胞进行“对话”,让肿瘤内的巨噬细胞产生更多的白介素-10,向细菌的天敌 —— 中性粒细胞施了“定身术”,使其无法运动,从而让细菌躲过免疫细胞的“追捕”。
与此同时,细菌为了自身生存所激发出的白介素-10 信号分子,碰巧“唤醒”了肿瘤内的“沉睡士兵”CD8+T 细胞,使它们重新武装起来,对肿瘤发起猛烈攻击。那么,细菌治疗肿瘤怎么保证安全性?
刘陈立团队发现免疫细胞中存在一种“迟滞效应”机制,这种机制使肿瘤组织中的白介素-10 受体水平高,正常组织中的白介素-10 受体水平低。通过采集分析 27 种不同癌症患者的临床样本,团队验证了这一机制。研究人员将该疗法在多种动物模型中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这项研究的突破性意义在于,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细菌抗肿瘤的关键机制,为利用合成生物技术精准改造细菌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合成生物实验和定量数学模型的结合,我们精确地模拟了细菌在肿瘤内的行为,从而设计出更高效的疗法,这就像发现了合成生物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神秘对话’,使科学家能够重新编程合成生物系统,目前该项研究正在向临床试验推进。未来,医生通过检测患者肿瘤组织中白介素-10 受体的表达水平,可精准筛选出适合接受细菌治疗的患者,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工程化改造的抗瘤菌也可以作为智能递送载体,实现治疗药物的精准释放。这种创新模式,成功突破了传统给药系统的局限性,深圳先进院前博士后常志广、郭旋,研究员李雪飞、博士后臧中盛,上海营养研究所王艳博士是共同第一附论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