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基建需求迎来向上拐点
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市场对未来财政政策的想象空间可能增大,2024-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也可能上修。预计增发国债对2023年和2024年GDP增速的拉动可能分别为0.5和1.1个百分点,结构上环境水利工程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将明显提升。此外,国务院提前下达60%新增地方债限额的权力延续至2027年底,将有利于维持基建投资的持续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筑建材行业料将迎来景气周期。
推算1998-2002年长期建设国债的撬动乘数约为5倍。考虑到本次增发国债投向的公益性较强,假设增发国债的撬动乘数为2倍左右,且实物工作量更多在2024年形成,则增发国债对2023年和2024年GDP增速的拉动可能分别在0.5和1.1个百分点左右。
增发国债资金主要用于灾后重建、水利工程、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而根据水利部数据,2022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0893亿元,而2021年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投资占当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33.0%,此次投资1万亿元用于支持灾后重建并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整体规模相较之前有大幅增量,相应的基建及上游建材需求也将同步提升。
此外,地方政府专项债延续提前批下达,维持基建投资持续性。
从今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节奏来看,1-8月新增地方政府债券3.68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期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21万亿元,整体发行节奏偏慢,叠加地方政府正在“化债”行动中,导致整体基建投资增速放缓,现在延续“提前下发”举措,各地政府可提前计划项目并启动发行工作,进度与效率将有效提高。
根据经济日报,去年10月提前下达2023年新增专项债券额度2.19万亿元,推动了今年上半年各地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超2万亿元。此次若按2023年地方政府新增一般债务限额7200亿元、新增专项债务限额3.8万亿元的60%顶格下达,2024年一般债和专项债提前批额度最高将达到4320亿元和2.28万亿元。
根据财政部2023年1-8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数据来看,1-8月新增一般债投入前四大领域分别为社会事业、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建设、农林水利;新增专项债投入前四大领域分别为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保障性安居工程,后续若按该比例进行提前批投入,相关建筑及建材产业后续将迎来有持续发力。
同时相较于之前,对专项债发行和使用提出了更多要求,包括建立健全提前下达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制度,可以指导地方加快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使用,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督促地方将债券资金纳入年初预算,规范预算管理;协调债券发行时间,均衡发行规模,合理降低融资成本,均有助于专项债发挥其逆周期调节工具的效果。
目前国内经济仍依赖基建发力。在此次政策推出下,整体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地产信用风险带来减值损失;地产及基建投资增速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宏观经济周期波动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重大项目进展不及预期;汇率大幅波动风险;低价竞争导致毛利率下行;各企业订单收入转化不及预期;回款周期拉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