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基础理论]投资大佬回归公募 曾打败王亚伟!他们为何回流?

2023-09-25 09:34:46

  行情动荡下,公募行业频繁出现“人才回流”现象。

  近日,此前“奔私”的基金经理孙建波加盟北方某中小公募,此前从宝盈基金离职的基金经理李健伟加盟华西基金,另外此前担任私募高管的孙晔伟出任长安基金总经理。业内分析认为,优秀人才回流公募,私募基金近年整体业绩下行是直接原因。和私募相比,公募基金的精细化分工运作(尤其是投研、市场和IT系统方面)更能让基金经理专注于投资。

  但这并不意味着回到公募行业,他们的投资就能做得更好。分析认为,这几年资管行业生态的改变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回流到公募的人才需摒弃个人英雄主义,真正嵌入到团队化打法中来。另一方面,公募基金近年来对美股、港股等市场的研究比较粗糙,对海外产业、对中国经济全球竞争力等认知不到位,对真正的团队协作和科技助力不够重视。若是这些情况不改变,招来的优秀人才未必能干得好。

  股基冠军重回公募

  近期回流公募的各路人才,此前都有过公募从业经历,甚至还有过辉煌的历史投资业绩。

  比如,出任华西基金研究部总监的李健伟,曾在宝盈基金担任过研究员、专户投资部投资经理、权益投资部基金经理等职位。公开数据显示,他在宝盈基金管理基金的时间大约是在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其间管理的基金最高任职回报率接近145%。2021年12月李健伟从宝盈基金离职,阔别两年后重新回到公募行业。

  和李健伟相比,孙建波阔别公募的时间已有10年,但他丰富的从业经历和亮眼投资业绩,依然被市场乐道。公开资料显示,孙建波早在1998年就进入了金融机构,从业横跨信托和基金领域。早期,孙建波先后在中信基金(现华夏基金)和华商基金工作过投研工作。Wind数据显示,孙建波的华商盛世成长2009年年度收益达106.80%,位居同类产品第6;2010年年度收益率为37.77%,战胜当时的“公募一哥”王亚伟,获得2010年股票基金冠军。2013年孙建波加入景林资产,任合伙人、基金经理,2017年3月创立乾和投资。

  上述案例实际上并不少见,即便是“现役”的公募基金经理当中。比如,富国基金的基金经理于洋于2015年11月加入富国基金,2020年6月离开富国基金后加入钦沐资产。但在2021年10月于洋退出了钦沐资产持股,随后于当年底重新回到富国基金。

  另外,睿远基金的基金经理赵枫早年有过鹏华基金、融通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等公募从业经历,2014年参与筹建私募基金兴聚投资,但后于2019年回归公募加入睿远基金。

  被称为“基金诗人”的徐彦,早于2007年就加入大成基金,后于2018年10月加入正心谷创新资本,但很快在2019年8月重回公募,加盟老东家大成基金。银华基金的基金经理方建,早年在南方基金工作,2015年6月起任北京神农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人、研究总监、投委会副主席,2019年重回公募,加入银华基金。

  另外,孙晔伟近日出任长安基金总经理和李道滨申请设立公募基金公司等现象,均是人才回流公募的代表性案例。

  私募平台超额收益难度加大

  良禽择木而栖。优秀人才回流公募,是大资管行业变革之下对比选择的结果。

  “最直接的原因,是近年私募基金整体业绩下行背景下,此前奔私的基金经理选择回归公募。”某资管机构投研人士对券商中国

  具体地,公募基金前高管、孙万龙基金频道主理人孙万龙对券商中国

  另外还有市场人士表示,这几年私募监管成本在不断提升,日常沟通、资讯报送等都要花不少时间,使得私募投资管理人分身乏术。在公司运营管理向公募看齐趋势下,不少人选择了重新回到公募中来。于洋此前在《致投资人的一封信》中就提及,创立私募基金以来运营事务占据了不少精力,无法专注于单纯的投资工作。

  另外,券商中国

  个人英雄主义已逐渐没落

  从私募、公募乃至整个资管行业,近年来整个资管业态发生了不少变化。这些变化在倒逼投资人做出调整,除了流向更有发展前景的公募行业外,他们很可能还需要对过往多年长期以来的投资思维做出改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摈弃个人英雄主义,真正嵌入到团队化打法中来。

  一位公募投研人士对券商中国

  前述资管机构投研人士具体说道,随着资管行业进入数字化和团队运作发展阶段,靠个人单打独斗的英雄主义已逐渐没落。同时,在资管行业变革之下,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追求绝对收益,这对基金投资的回撤控制提出更高要求。要做到这点,必须用团队智慧和科技赋能等手段来进行真正的多资产配置。

  “他们即便回到公募基金行业,也未必就能做得更好。”该资管机构投研人士分析道,一方面,这些人多在私募领域做出过亮眼业绩,但秉持的依然是个人英雄主义思路,即押注单一资产加杠杠博取高收益。若是他们回到公募后不进行管理思路转变,依然坚持“个人很厉害”这种想法,未来很可能会走向英雄迟暮结局。另一方面,资管业已进入到数字化和团队化发展阶段,整个资管投资生态要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公募基金整体发展能否跟上,依然是个问题。

  “这几年公募基金发展也出现过‘押赛道’‘造星’现象,发展模式整体上依然较为粗放。特别是,近年来公募基金对美股、港股等市场的研究依然比较粗糙,对海外产业、对中国经济全球竞争力等方面的认知不到位,对真正的团队协作和科技助力不够重视,使得港股基金亏损惨重。若是这些情况不改变,他们招来的优秀人才,未必能干得好。”上述资管机构投研人士说。

下一篇:港股异动 普达特科技再涨超10% 4月初至今已获得61台设备的购买订
上一篇:智通港股通资金流向统计9月25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