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江湖|世界真奇妙,公司借钱给股东回报

2023-07-16 08:26:38

  。我大概算了一下,2018年公司回购股票的均价约为54.75美元,到了2022年,这一价格提升到了110.19美元,也就是说股价翻了一倍。如果再加上2018-2022年间的现金分红8.33美元/股,投资者在5年间持有股票的回报超过了116%。

  问题是,给股东提供回报的钱来自哪里?理论上,这些钱应该是赚来的,或者说以前积累的。但过去5年,星巴克赚了大概165亿美元,但通过股票回购和现金分红,给股东的回报大概在330亿美元,这简直可以看作是“败家子”,也就是赚了1块钱,直接分了2块钱,有点不想继续过日子的感觉。

  你说你家里有钱,这样分也没有大问题,相当于把以前积攒的家底拿出来一点给股东。但问题是,从2019财年开始,公司的留存收益就是-57.71亿美元,到了2022财年年末,留存收益已经达到-84.50亿美元,相当于把原来积攒的家底全部分光,还借了84.50亿美元来分给股东,这看起来有点疯狂。

  股东自然乐见其成,稳定的现金分红,再加上大手笔的股票回购,带来了股价的大幅上涨,市值也水涨船高,轻松突破千亿美元大关。但债权人为什么这么傻,愿意借钱给你去分给股东?

  站在债权人的角度,需要有安全性、盈利性的保证。根据星巴克披露的年报信息,在公司进行大手笔股票回购的2018和2019财年,公司一方面有一些保底的借款能力,比如有20亿美元的无担保5年期的滚动信用便利、10亿美元的无担保1年期信用便利可随时动用,上市公司可以将这些钱用于补充营运资本、资本性开支以及并购和股份回购之类的目的,当然,公司需要遵循一些特定的条款,比如公司能够通过运营产生最低额度的固定开支覆盖率,可以轻松支付公司的融资费用。

  除此之外,公司还可以在任何时点发行总额30亿美元、存续期间不超过397天的无担保商业票据,还可以通过发行期限、金额、票面利率不等的长期债券,比如2017年11月至2018年8月,公司就先后发行过多笔债券,其中2018年2月发行了10亿美元、5年期、票面利率3.1%的债券,和5亿美元、30年期、票面利率3.75%的债券;2018年8月,发行了12.5亿美元、7年期、票面利率3.8%的债券,以及7.5亿美元、10年期、票面利率4.0%的债券,还有一笔10亿美元、30年期、票面利率4.5%的债券。

  这些债券最高利率也仅有4.5%,按照年报披露的信息,2018年公司通过发行债券筹集了55.84亿美元的资金,需要支付的年度利息按最高利率水平计算仅为2.5亿美元左右,而公司当年可以动用的自由现金流高达99.62亿美元,即使扣除了该财年第四季度将咖啡特许经营权授予雀巢咖啡带来的71.5亿美元,余额用来支付利息也小菜一碟。只要公司能够持续经营下去,就可以通过滚动发行债券来偿还本金,相当于仅仅支付一笔金额不大的利息,就可以长期使用这些资金。

  星巴克公司是一家具有良好品牌声誉、收入利润现金流都很稳健的经营主体。只要公司的门店在、员工齐心合力,就不愁持续创造现金和利润的能力会丧失。如果股票的收益率超过债务融资的成本,公司就能够通过发行债券实现低成本地运用负债杠杆来放大收益的作用,并将股东的利益放大到期望的水平。表现在实务中,就是公司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再通过股票回购来将资金返还给股东,在资产负债表上虽“资不抵债”,在股票市场上则表现优异,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等基准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对股东来说,真正带来稳定回报的是现金股利支付。从报表上看,星巴克的现金股利每季度宣告、次季度进行发放,金额则从2012年度的5.13亿美元,一路上扬至2022年度的23.63亿美元。而股票回购在流程上取决于董事会的授权,在金额上呈现不规律的波动,其中2012年度为7.59亿美元,2019年度则高达102.22亿美元,2021年度为0,2022年度又恢复到40.13亿美元,希望仅仅通过股票回购来提升股价也许并不可持续。

  对公司来说,持有流动性便利也好,发行票据和债券也罢,都有严格的债务契约条款限制,其基石是公司的经营稳健、可预期。公司应在做好运营的同时,精准预测现有店面、供应链、公司设施及员工方面的投资,对当前及未来重要的现金流进行妥当安排,努力维系健康的经营和现金流,从而避免融资成本的大幅上扬及潜在的偿债风险。

  星巴克的财务操作,既保证了在符合规定限制条件下以低成本筹集债务资金的能力,又通过股票回购和现金分红将资金返还给股东以起到支撑股价的作用,债权人不担心利息的到期偿付,股东能从既往的现金分红和董事会授权的股票回购计划中预期投资回报,可谓皆大欢喜。

  当然,这种操作带来的结果,是对传统的财务会计理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原本被视为非常重要的决策依据之一的资产负债表,在股票估值、债务融资中似乎变得不再重要,公司品牌声誉带来的无形资产价值、所拥有的门店和员工持续创造现金流的能力,可能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这种做法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星巴克身上可以操作,但能否到其他公司还有待观察。

  

下一篇:暑假孙辈22人回老家 一天吃25斤米 养的鸡鸭鹅直接少了一半
上一篇:重研发、促转型、创品牌——探寻这些外贸企业逆风前行的秘诀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