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腾讯丁珂:从“治已病”到“治未病”,企业需快速构建“安全
安全联合IDC等多家机构在北京举办研讨论坛,并发布“数字安全免疫力”模型框架,提出用“免疫力”的思维应对新时期下安全建设与企业发展难以协同的挑战。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安全总裁丁珂在论坛上表示,数智化新阶段,发展驱动成为安全建设的普遍共识,企业需从被动安全变为主动防御,以数据资产和业务资产为目标,建设一套全新的安全范式和框架。安全提出企业可以根据数字安全免疫力模型框架全局部署安全,并且在重点领域,例如业务安全、数据安全、安全运营管理、边界安全、端点安全、应用开发安全等薄弱环节,重点注射“免疫力加强针”。安全研究认为,目前AIGC带来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不可解释”以及“不可追溯”的特性上,但这在技术上能够找到应对的方法。丁珂谈道,AIGC作为生产力的巨大提升,确实会带来更复杂的攻防态势和更大的防御难度。但任何新技术都要经历这个周期。而法律法规会随着技术的演进不断更新,让新技术的发展更加规范健全。安全的商业逻辑和经营之道,丁珂表示并不追求一定要构建竞争优势壁垒,而是期望跟生态共同发展的成长,腾讯安全希望通过能力开放实现安全与业务伴生的生态模式。安全团队也会持续关注并把握机会,做好产品。观察到近年来国内外网络安全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呈现怎样的趋势?就开展了PC端和手机端的安全软件业务,净化用户的上网环境。的业务延伸到了保护用户隐私。用户使用安全产品的场景也开始有了变化,比如沟通、支付等等。而安全业务也从传统的端点保护变成了要搜集威胁情报,掌握网络攻击的情况,针对自身业务做到先发制人。安全也从单纯服务个人用户,转变为建立合作供应链与上下游,服务于政府、金融、能源、汽车制造、教育、医疗等各个行业。在这个阶段,安全从用户、产品进入到产业和生态阶段,更多是面向B端客户提供完整的安全能力、助力他们建立完整的安全理念和范式,针对薄弱环节采用“对症”的安全产品。安全的责任,是在不同发展环节、不同场景、不同攻防和合规需求下,为企业客户提供性能更好、防护效率更高的安全产品,帮助企业构建免疫力,以小成本解决企业面向未来的成长性问题。安全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安全在人工智能伦理方面的考虑有哪些?安全认为,免疫力也是企业原生的成长过程。内部,业务团队不觉得安全投入是成本项,如果第一时间打掉了安全风险,企业的产品品牌价值就不会损失,收入不会莫名其妙地流失,业务的健康度也会保持在一个平稳的水位。安全采取了哪些策略来保护企业的数据安全?安全会帮助提供识别权限管理和敏感数据加密的服务,就是隐私保护和特定用户权限,以及权限变更的风险提示。当前数据的关注度很高,而且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持续变化,我们一直在持续跟进。经历了海量个人用户助推企业成长的过程,业务领域也越发全面复杂,从IM、游戏到支付、云业务等等。腾讯安全的技术和能力,恰恰源自于腾讯过去二十多年自身发展中的积累,并在腾讯及生态海量场景和产品中获得实践。在安全领域的产品、服务,我们都是通过实践积累走出来的,这方面还是非常自信的。我们积累了优势的原子能力,又将这些能力封装,并在腾讯自身的业务上进行了工程验证。我们的技术能力、对产品的提炼以及对业务的理解上,都还是有独到的地方的。安全的“三大原子力”:AI、威胁情报和攻防能力。例如威胁情报是很多客户关注的能力,很多厂商的安全设备里就直接集成了我们的API,能直接调用腾讯安全的能力。安全的视角来看,合作、开放、共赢是必然的趋势。安全产业是生态伴生型的生态形式,安全能力强、产品质量好的厂商,就会建立强伴生的关系。未来,安全和业务是强伴生的,越是偏向业务的安全越要有自信。安全是否有计划进一步深化与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合作,提高整体网络安全水平?我们知道维护网络安全也是国家责任,您如何看待网络安全中的国家责任和企业责任?二者边界该如何设定?您如何看待网络安全产业的未来?安全的角色就是要帮助企业更好、更安全地跟用户互动,在了解的过程中将用户数据的价值挖掘出来,同时担负起安全责任,让企业能够长远安全发展不留隐患。总体来说,发展兼顾社会责任和安全是一个体系化的成长,所以一定是与法律法规、企业责任共同成长的。安全在技术创新方面还有哪些计划?有什么远期目标?安全来说,未来还是要在客户企业数字化业务的大场景里持续成长,以最快速度解决问题,把新技术落实到各种场景里。安全团队最关注的一定是把握机会、做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