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聚焦:美联储持续加息影响有多大

2023-03-03 08:21:20

  之中,“股、债、汇、币”都经历了估值大幅下降与交易量大幅下滑,而流动性大幅萎缩更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与脆弱性,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混乱。2022年VIX指数上行31%,MSCI全球指数下跌19.8%,其中MSCI发达市场指数、MSCI新兴市场指数分别下跌19.5%、22.4%;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上行236个基点,欧元区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上行了275个基点;美元指数上涨7.8%,欧元、日元相对于美元分别贬值5.9%、13.9%,比特币价格跌幅超60%。

  美联储加息外溢效应影响持续,主要发达经济体跟随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全球长达10多年的低利率时代结束。英国、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央行均连续多次加息,利率创近10年来高点。面对滞胀困局,新兴市场压力更甚,在欧美通胀外溢冲击与资本外流压力高企的双重挑战下,普遍选择通过牺牲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以换取通胀水平下降和资本外流减少。据统计,2022年全球共28个新兴市场选择跟进加息。然而,被迫紧缩的货币政策与透支发力的财政政策互斥而行,进一步加重了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务负担,债务危机风险不断提升。全球约60%的低收入经济体陷入债务困境,中等收入国家的偿债负担达30年来最高水平,全球债务总额处于极高水平且可能继续攀升。过去20年,虽然全球政府债务增长了两倍,但实际利率下行使较低的偿债成本成为一个缓冲因素。然而,全球主要央行激进的加息政策导致债务成本大幅上升,沉重的债务负担将弱化宏观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不仅如此,财政赤字激增也可能放大全球政治局势的不稳定性。

  目前,能源价格下跌、供应链修复和持续加息的三重共振,对美国高通胀产生了显著抑制,短期内通胀下滑存在一定惯性。短期通胀虽有下行,但核心通胀率回落未被充分验证,更高的利率水平对通胀反弹的限制是有必要的,预计美联储将继续加息,联邦基金利率或被抬升至5.25%—5.5%,预期2023年上半年停止加息。高利率状态还将维持一段时间,叠加货币政策对社会经济行为的影响存在滞后性,美联储加息冲击或持续扩散,可能给全球经济带来长期的疤痕效应。与2022年相比,2023年市场风险偏好有所回升,但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冲击仍不容忽视,地缘政治分歧或进一步加大金融市场波动。当前,美联储加息进程虽已接近尾声,但通胀预期回落仍处于下行通道的初期阶段,美联储对通胀是否反弹存在潜在担忧。根据IMF预测,全球通胀率将从2022年的8.8%降至2023年的6.6%和2024年的4.3%,但仍高于3%的警戒水平,更高的利率似乎还要维持更长时间。在高利率状态下,消费和投资持续降温,或较长时间内削弱全球经济增长动能。IMF预计占全球三分之一左右的经济体将在未来一年发生经济萎缩,而一旦发生大规模经济衰退,经济增长将可能不会收敛到衰退前的发展趋势。

  温彬:在美联储持续加息、中美货币政策分化背景下,2022年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幅度明显加大,特别是4月至11月期间,人民币汇率出现近年来较为少见的急贬行情,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从3月末的6.3433跌至11月3日的7.3200,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幅度超13%。同期,美元指数由98.3618升至112.9842,涨幅近15%。由此可见,人民币贬值与美元升值幅度大体相仿,相较于其他非美货币而言,人民币在美联储激进加息、美元大幅升值背景下币值相对较为稳定。

  除受美联储加息、中美利差持续倒挂因素影响外,本轮人民币贬值还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受国内基本面因素影响更大。与美元持续走升不同,人民币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8月中旬至11月初出现两波急跌,主要是疫情反复延宕带来较大冲击并造成市场恐慌情绪高涨,这从同期上证指数大幅下挫以及GDP增速大幅回落中可见一斑。央行适时推出多项稳汇率稳预期政策措施,对平抑市场恐慌情绪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对前期过度升值的矫正。本轮美元走强始于2021年6月,但在2022年3月前,人民币却呈现出“美元强、我更强”的态势,从而形成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大幅升值的局面。2022年在外汇市场大幅动荡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弹性增强有助于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回到更合理均衡的水平,从而更好地发挥了汇率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2022年11月初以来,伴随美元指数回落,以及中美利差倒挂幅度收窄,人民币汇率连续三个月大幅回升。今年1月末在岸即期人民币汇率收于6.7571,人民币对美元较去年11月初低点升值逾8%,同期美元指数跌逾10%至102.1037。不过2月份以来,随着美国就业数据表现强劲、通胀黏性超预期,市场对美联储加息预期再度升温,截至2月24日,美元指数再次升逾3%至105.2618,人民币汇率承压贬值近3%至6.9442。

  从全球来看,当前外汇市场走势仍由美联储加息所主导。通胀方面,尽管美国CPI同比增速连续七个月放缓,但今年1月份降幅明显不及预期,同时季节调整后CPI环比增速再度上扬。美联储最为关注的核心PCE1月份也出现反弹,美国通胀压力依旧较大。经济方面,美国2022年四季度GDP及个人消费支出、非住宅投资、固定投资等细项环比增速均有所下滑,Markit和ISM发布的制造业PMI均处于荣枯线以下,美国咨商会领先经济指数等领先指标预示衰退风险上升。不过美国就业市场表现十分强劲,今年1月份新增非农就业人数51.7万人,大大超过预期,失业率也进一步下行至3.4%。总的来看,尽管美国通胀下行趋势基本确定、经济内生动能走弱,但衰退步伐持续慢于预期,通胀率今年年底前大概率难以降到合意区间。在此情况下,不排除美联储后续加息节奏再生变数,从而对外汇市场带来新的扰动。

  从国内来看,疫情防控措施逐步优化,助力经济回稳向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今年1月份制造业PMI企稳回升,标志着经济已进入修复阶段,这与春节期间高频数据所反映的国内线下旅游和服务消费快速复苏相一致,春节后居民出行、购房等方面的热度也在显著提升。此外,由于海内外均对我国经济复苏有较好预期,国际资本持续看好中国金融市场,外资流入也在持续增长。今年以来,北向资金曾一度连续17个交易日净买入,1月份北向资金净流入1412.9亿元人民币,刷新2014年沪港通开通以来北向资金单月净流入纪录。近期由于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增加,跨境资本流动有所波动。

  总体来看,在外部压力有所减弱、经济基本面修复、市场信心持续提升背景下,今年人民币汇率大概率将继续保持平稳双向波动格局,或还有小幅升值空间。这也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将受到更少外部制约,从而可以更加精准有力地助力国内经济回稳向上。不过美联储加息节奏的变化,以及俄乌冲突演进、中美关系变化等外生因素也可能引发汇率预期和走势突变。若届时外汇市场再次出现“羊群效应”,我国央行仍有必要平抑非理性波动,央行逆周期调控工具较为丰富,足以维护市场平稳运行。长期来看,保证外汇市场平稳运行的“治本之道”仍在于推进多层次外汇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因此,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外汇衍生品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外汇避险衍生品创新研发,为企业与金融机构提供更加丰富的外汇套保工具;另一方面,应吸引更多类型的经营主体参与外汇市场交易和外汇衍生品交易,进一步完善市场化价格形成和传导机制。只有持续提升经营主体对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适应能力,才能有效遏制汇率大起大落,保持预期平稳。

下一篇:特稿|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如何双赢?“农业减氮”成本谁来担
上一篇:民生人寿拟入股万向信托,“保险系”信托数量会继续增加吗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