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展望|地产债“至暗时刻”或已过去,市场分化仍将持续

2023-01-01 07:49:36

  称,为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在人民银行的支持和指导下,交易商协会继续推进并扩大“第二支箭”,支持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发债融资。交易商协会发布的相关政策措施是“第二支箭”——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延续和扩容。

  11月28日,证监会决定在股权融资方面调整优化5项措施后,包括恢复涉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及配套融资、恢复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调整完善房地产企业境外市场上市政策、进一步发挥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盘活房企存量资产作用、积极发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用等举措。此为“第三支箭”发力,在“第三支箭”出台后,多家上市房企和涉房企业筹划再融资。

  惠誉博华工商企业部高级分析师王兴萍接受时表示,伴随强力支持房地产稳定的“三支箭”政策组合相继出台,地产外部融资环境得以改善,目前地产债市场情绪明显提振,价格也普遍出现大幅反弹。但未来地产债的一级发行、二级市场走势仍将回归到行业基本面和企业信用风险表现,市场信心的修复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只有销售回暖带来内生现金流增长才能使行业形成正向循环。落到企业层面,主体信用质量的分化已经在催生地产债市场的信用分层,一些财务杠杆轻、资金弹性好的房企信用水平会持续修复,而财务杠杆重、流动性陷入严重困境的房企面临的再融资环境依然不容乐观。

  “总体而言,地产债的‘至暗时刻’已过去。预计2023年市场整体流动性维持宽松,亦会继续支持地产合理融资需求,叠加地产行业信用风险暴露已经比较充分,预计随着销售的逐渐恢复,地产债发行将出现一定回暖,市场波动也会降低,但市场分化仍将持续。”王兴萍说。

  兴业证券固定收益研究中心总经理黄伟平认为,正向的政策影响能否扭转行业趋势,带来地产债板块的行情,关键仍在于能否看到两个确定性。第一层确定性在于推进需求的政策是否起效,有效的带来房地产销售的拐点。第二层确定性在于信用市场信心的稳固。在等待两层正向确定性的过程之中,反复的预期波动将会是常态,选择具有偿债能力确定性、更好的安全认可度的标的,节奏上进行偏右侧交易会是阶段性的更优选择。

  穆迪投资者服务副董事总经理钟汶权对表示,预计在房地产行业下滑和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下,随着避险情绪和信用分化加剧,实力较弱的民企在融资渠道方面仍将面临最大困难。尽管如此,大多数国企和实力雄厚的民企的融资渠道仍将顺畅。

  受到房地产行业下行,房企经营层面持续承压影响,地产债兑付压力攀升。2022年以来新增展期主体数量大幅增加,展期和违约债券规模翻倍。

  国元证券研报指出,2022年债券违约主要集中于房地产行业,境内外累计违约本金规模分别约342亿元和12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担心部分地产债的违约风险吗?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分析师唐晓琳对表示,地产债违约风险的下降有赖于房地产行业的趋势性回暖。2022年以来销售端、融资端双向受阻是房企普遍面临的问题,在此情况下房企的财务数据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化,导致房企信用风险维持高位,多家房企信用风险爆发。当前,许多优质房企已获融资支持,短期内信用风险得到缓解。

  唐晓琳指出,然而,我们仍需注意,一是政策惠及面主要集中于少数优质房企,仍有许多房企流动性问题无法得到缓解,信用风险维持高位;二是为避免形式上的违约,许多房企选择了展期,展期的期限多为一年,这意味着2023年将面临较大的债券兑付压力。如果销售端持续低迷,房企则只能依靠“借钱”来“还债”,长期仍将面临实质性违约的风险。

  惠誉评级亚太区企业评级董事石露露接受时表示,预计2023年开发商有520亿美元债及5000亿人民币债到期或可回售,跟2022年相比,境内债到期增长40%,整体债务到期上升11%。由于境外资本市场持续关闭并且境内资本市场还在恢复初期,2023年的债务偿付还是较有压力,尤其是不在政府流动性支持名单之列的房企可能面临展期或者第二次展期的压力。

  石露露进一步表示,预期2023年境外资本市场融资将持续受限,即便是有机会发行的国央企,可能也会因为过高的境外融资成本而选择不发行。境内债券市场受政策支持或将逐步打开,2022年境内发行的90%以上都是国央企,2023年这个比例可能有所下降,但整体的发行还将呈现两极分化状态,国央企和头部民企将占发行的大头。

下一篇:科学种植助力产业升级 富民丰产推动乡村振兴
上一篇:首席连线|张忆东:明年中国资产有四条投资主线,港股最值得期待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