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为什么跌得这么厉害(港股为啥跌跌不休)
2021年港股为什么跌得这么厉害
今年港股下跌是因为今年3月的时候,港股宣布上调印花税在加上当时反垄断政策,在就是今年7月的时候国家突然发布双减政策,教育股也是大受打击,引发了互联网和教育等板块大大幅下跌,说简单点就是因为政策利空导致吗,今年以来一系列各种政策利空加大了资金从港股逃离的步伐,所以才会引起港股今年连续下跌。
拓展资料:
股票简史
世界股史
股票至2017年已有将近400年的历史,它伴随着股份公司的出现而出现。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扩大与资本需求不足要求一种方式来让公司获得大量的资本金。于是产生了以股份公司形态出现的,股东共同出资经营的企业组织。股份公司的变化和发展产生了股票形态的融资活动;股票融资的发展产生了股票交易的需求;股票的交易需求促成了股票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股票市场的发展最终又促进了股票融资活动和股份公司的完善和发展。股票最早出现于资本主义国家。
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诞生于1602年在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股份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态出现以后,很快为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利用,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伴随着股份公司的诞生和发展,以股票形式集资入股的方式也得到发展,并且产生了买卖交易转让股票的需求。这样,就带动了股票市场的出现和形成,并促使股票市场完善和发展。1611年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在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就进行着股票交易,并且后来有了专门的经纪人撮合交易。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现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最基本的企业组织形式之一;股票已经成为大企业筹资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亦是投资者投资的基本选择方式;股票市场(包括股票的发行和交易)与债券市场成为证券市场的重要基本内容。
中国股史
1916年,孙中山与沪商虞洽卿共同建议组织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拟具章程和说明书,呈请农商部核准。1920年2月1日,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在总商会开创立会.2月6日交易所召开理事会,选举虞洽卿为理事长。农商部终于在1920年6月批准在上海设立证券物品交易所,运作模式引用日本所,还聘请了日本顾问。1920年7月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采用股份公司形式,交易标的分为有价证券、棉花等7类。这就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股票。
中国股票发行经历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中间还隔有汪伪政府),新中国人民政府。使用购买股票的币种有银两、银元、法币、中储券、关金券、金元券、人民币。如今,收藏界把这百余年发行的股票进行分组:分为清代、民国、解放区、新中国、新时期、上市公司股票再加股票认购证。
2022上汽集团股价为什么一跌再跌
2022上汽集团股价一跌再跌的原因:
受外围市场大跌情绪干扰,国内A股及港股也随之下跌,近几日A股上证综指大跌累计超4%。
2022年初俄乌关系持续升级、疫情反复的不确定性引发市场的担忧。
港股持续下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股票可以说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而且股票也能够代表一个行业的发展,如果股票出现大幅度的下降,那么可能就说明当地受到了一些经济打击又或者说是出现了巨大问题,才会导致经济下降导致股票下降。港股就面对这一情况,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下跌,背后的原因也是值得大家思考。那么港股之所以下降和市场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股票反映的就是大家持有股票的数量以及股票的价格,那么股票价格一直下降的话,那么和市场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很多的互联网公司也都面临着大面积裁员的情况,在港股方面也是存在着众多互联网公司,其中大部分股票都是来自这些互联网公司,那么互联网市场存在着一些低迷的情况,所以说才会导致港股出现持续的下跌现象。所以说这样的一个特殊网络时代制约了港股的发展。怎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国务院下发的双减政策,导致越来越多的教育企业受到了制裁,对整个市场都造成了一定的制约,毕竟教育行业也是港股当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区域,受到政策限制之后也会导致越来越多的教育企业纷纷倒闭,那么也会对于港股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就会导致港股持续不断地下跌。所以说港股的持续下跌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尤其是国内下达的这些政策对于港股下跌可能会造成重大的影响,还有就是一些龙头企业他们在特殊时期利益也受到了损失,所以说在短期时间内可能就会对于一些选择变得更加谨慎,那么可能就会出现越来越大的业务压力,也会导致股票下跌这样对于港股的影响也会比较大。
2022年,港股有“抄底”机会吗?
港股2022年的投资机会
1/6、港股为何“熊”冠全球
2021年9月和12月,AH股溢价再次逼近十年 历史 高位,整体溢价151%,上一次达到这个水平是去年9月。
近十年AH股溢价最高点是2015年的“大水牛”时的154%,那时是A股涨太多了,而这一次是港股太“熊”了。
2021年的港股,熊冠全球。2019~2021连续三年下跌,错过这三年的全球大牛市,而这三年,上市公司总体盈利是上升的,腾讯利润三年增长120%以上,市值却只增加了46%。
港股不仅指数跌了,而且估值便宜了,A股投资者从2019年年底就一直在讨论,能不能跨过香江去抄底?
香港作为典型的离岸金融中心, 有“两头在外”的特点,投资者都是全球配置的资本(与A股相反),上市的本土企业很少,大多
“两头在外”的结果就是,影响股价的两大因素,企业盈利和估值水平的关联度很小。从近20年 历史 看,港股表现取决于三大因素: 内地经济增速、美元流动性以及中美关系代表的风险偏好, 具体而言:
1、内地经济决定港股盈利水平 (2003-2007年的超级大牛市)
2、美元流动性 (2016~2017年的温和水牛市) 和风险偏好 (2018年上半年的下跌) 共同决定估值水平 。
由于“内地经济增速”共同影响A股与港股,所以“2022年能不能抄底港股”的答案, 只在于“美元流动性”和“风险偏好”有没有边际改善的可能 ,这正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2/6、风险偏好为何降低?
港股的流动性一向与美元利率有关,香港在金融上的优势之一是“联系汇率”,即港币与美元挂钩,投资者无需担心汇率波动, 缺点是受美联储影响大,政府无法通过独立的货币政策影响资本进出市场 ——这一点正是A股投资者理解港股的障碍。
所以,港股估值下降历来与美联储货币政策边际收紧有直接的关系。
但是,2021年美联储Taper下半年才落地,流动性只是预期收缩,美元资本会本着“亲疏关系”前后撤离, 这种情况一般先影响新兴国家,比如这次的土耳其,其次才会影响香港、日本这些外围发达市场,比如2018年下半年港股的下跌,最后才会影响美国本土。
所以,美联储的Taper可以解释四季度港股的下跌,但前三季度,美联储的态度却一直是“通胀的重要性让位于就业”、“通胀是暂时的”,无法解释港股全年的单边下跌。
结论就是:更主要的原因是国际资本风险偏好的下降,导致降低了对港股的配置。
所谓“风险偏好”是指投资者普遍对某一类资产信心不足,需要降低估值以补偿其隐含的风险。
下面的分析和数据我写完后觉得比较敏感,有可能导致文章不保,就删了,直接写结论:
1、港股的风险偏好降低实际上是从2019年开始的,从2019年年中到2020年三季度,是第一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只有港股的风险偏好在下降 ,原因就不多分析了。
2、第二阶段是2021年3月至今, 特点是包括美股在内的所有中概股的风险偏好都在下降 ,原因同样也不多分析了。
3、之所以分析港股要把美股中的中概股拉来比较,是因为在国际资本眼里,它们代表同一类投资机会,所以这两个阶段代表着, 在全球配置的国际资本眼中,港股的风险应对已经从地区配置的下降,升级为中概股整体配置的下降 ,只是疫情导致的全球大乱,这个变化的深远影响尚未在A股显现。
一般而言, 风险偏好更侧重于心理因素,其对估值的影响不如流动性 ,打个比方,流动性收紧是指你口袋里没钱了,而风险偏好下降,只是你不想用钱,钱还在你的口袋里。
特别是 全球配置的资本,钱还在,只是转移到其他市场,多配了印度、越南、日本的股票,随时可以回来 ——这也跟A股不同,A股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结果很可能是“钱还我,我不玩了”,可一到下一个大牛市,资金又全部跑回来。
所以,回到年初,很多资金把“A股思维”套在港股头上,只要把港股炒起来,踏空的国际资本不就乖乖地回来了吗?经此一役,港股的定价权不就永远回到我们内地资本的手中了吗?
这正是“争取港股定价权”口号的
3/6、为什么不应该争取“港股定价权”
内地资金不能、也不应该去争取港股的“定价权”。
港交所是一个全球投资者汇集的市场,没有绝对的主角,内资2016年占比9%,2018年占比12%,成为第一大
相比其他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劣势是本地投资者占比过少,仅23%,意味着77%的资金都是全球配置资金。 对于全球配置资金而言,美股两大交易所是大本营,港股更像是一个分支,资金全球统一安排(因为没有外汇管制),无论是估值体系还是风格偏好,都以美股为锚。
而A股与全球资本主要是通过“港股通”的渠道,基本是一个独立而封闭的市场,可以看成是单独配置,受全球资金流动影响较小,所以全球化资本减少港股配置的同时,北上资金并没有受影响——或者说暂时未受影响。
在这种交易者结构下,中资去抢夺所谓定价权,就像筹码都是各机构持仓的情况下,某机构只买了20%的筹码就强行拉高,唯一的结果就是人家一起把货卖给你,把你套在高位。
上半年南下资金6000亿港币,下半年恒生指数加速下跌,南下资金的加速进入,反而加剧了外资的撤离。
所以,争取港股的“定价权”不但“不能”,而且是“不应该”,香港的价值在于国际金融中心,就算拿到定价权,如果别人不跟你玩了,沦为“第四交易所”,意义何在?
资本市场,蛮力解决不了问题,定价权不是看谁的钱多,而是在资本全球配置中的话语权。
解铃还需系铃人,风险偏好的问题,还是要回归到风险偏好的路径上去解决。
4/6、如何提升外资的风险偏好?
经典的价值投资理论认为,只要有价值,股价早晚会涨上来,这是对的,这也是抄底中概股的依据。
但怎么涨上来,多久涨上来,价值投资是没有答案的,信心才是一切。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实上,由于某些大家都知道原因,大部分中概股从上市的第一天就是被低估的——不管是港股还是美股,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
买中概股的除了国内投资者,都是边缘型资金的边缘策略,类似于我们买“ST摘帽”“买B股”,属于高赔率高风险的博弈仓位 ,只有那些有全球知名资本背书的极少数互联网巨头和容易理解的消费类公司,才能引起外资主流资金的配置兴趣,获得相对合理的估值——就这,从今年3月后也消失了。
此外,离岸市场的本地投资者太少,国内资金又被限制投资海外上市公司,缺乏熟悉感的确定性也导致了企业估值折价和缺乏稳定的估值锚。
按理说,这么低的估值,企业就不应该上市,减少中概股供给,也能提升合理估值。但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企业只能在海外上市,被低估也得流血上市。
最终,检视了一遍所有容易的解决方案,“要不要抄底港股”这个问题的结论有三个:
第一、国内资本在几年内不可能也不应该取得港股的定价权;
第二、港股估值修复需要全球资本配置中概股的信心 ,而信心的修复是需要一系列非资本市场因素的配合,主要还是需要时间。
第三、美联储Taper预示着2022年,港股的估值压力又多了一个美元流动性收紧的压力。
不过,资本毕竟是逐利的,长期不合理的估值,很可能给港股带来更多结构性的机会。
5/6、四个结构性机会
结构性机会一:对流动性不敏感的行业
全球资本该降低的中概股配置,2021年大多已经实现,2022年港股最大的压力又回到传统因素上,即内地经济失速和美元流动性收紧,前者暂且不论。
以前投资港股的首选是A股稀缺的品种,比如互联网、部分消费和医药,然而,Taper杀长久期资产和需要流动性支撑的股票,不利于高估值的 科技 股和消费股,明年仍然不是友好的方向。
流动性收紧时,低估值高股息的价值股受影响较小,而这类公司之前又是估值被压制最大的品种,AH溢价最高的品种之一,价格弹性大。
港股现在就像一个班有几百号学生,老师根本管不过来,只能挑一些成绩好的重点辅导,其他学生自生自灭。一旦有学生忽然进了老师的法眼,重点辅导一下,成绩立刻就上去了,出现“业绩、估值、流动性”的戴维斯三击,这也是港股每年都有大黑马,涨幅远高于A股的原因。
这些行业今年已经有所表现,但由于估值整体受压制,仍然是 历史 低百分位附近,明年(主要是上半年)仍然是较安全的配置方向,特别是基建和新基建方向,盈利压力也更轻。
结构性机会二:A股高景气度行业配置资金的溢出
经过去年的大规模南下,大部分机构投资已经把A股和港股视为一个整体,更强调板块的共同属性,而不是港股A股美股。去年表现最好的能源和公用事业,也是A股表现最好的方向。
所以可以视A股的高景气度方向,去港股寻找估值折价更大的公司。
结构性机会三:中美关系边际缓和
这一点不宜展开了,虽然总体仍然是风险大于机会,大趋势看不到,但某一时点出现缓和迹象,会导致估值被压制的互联网公司估值迅速反弹。
结构性机会四:人民币升值
在港上市的内地企业,一旦出现人民币升值,以港币或美元计价的利润将被动增长,港股一向是博弈人民币升值最快捷的选择。
一般而言,美元在美联储Taper 释放信号初期比较弱,但真正开始Taper后,由于国际资本回流,会出现强势。
所以明年人民币升值的动力并不大,但如果美国经济超预期走弱,人民币升值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6/6、按成熟市场的规律投资
市场有一个普遍的观点,缺乏流动性的市场,其成交额会向头部集中,举的例子是港股:
以12月31日这一天为例,港股成交量最大的腾讯成交45亿,而成交金额排名第10的比亚迪6.33亿,第100名的百济神州0.77亿,分别为第一名的14%和1.7%
同一天,A股成交金额最大的隆基股份成交104亿,排名第10的盐湖股份43.51亿,排名100的芒果超媒14.59亿,分别为第一名的41%和14%。
看上去好像是这么回事,但拿美股来比较?
12月30日,美股成交金额最大的特斯拉成交169亿,成交金额排名第10的谷歌A成交23亿,100的Workday4.27亿,分别为第一名的14%和2.5%,跟港股差不多。
可见港股的交易结构分布更类似于美股,而美股的流动性充沛是毫无疑问的,所以“缺乏流动性导致成交额向头部集中”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真正的原因在于机构化程度高。
所以,这种资金向头部企业集中,小公司普遍估值折价才是成熟市场机构化的正常表现,相反,A股的交易结构头部没有那么集中,是散户太多的原因,反而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
港股虽然有各种缺点,但投资者的机构化程度与美股是一致的,并非缺点,如果机构化是不可逆的大趋势,即使未来,港股估值回归正常,流动性水平提升,这种交易结构也不会改变。
散户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应该放弃A股的某些思维,比如:
1、小企业的估值折价,长期而言应该视为一种正常,而不是什么投资机会。
2、港股有做空机制,一旦基本面反转,腰斩刚好是空头最喜欢开仓的位置,也是股价最大一轮下跌的起点,因为便宜而抄底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行为。
3、港股的监管不如A股,有大量“老千股”,越便宜越不能碰。
总体上而言,港股明年出现系统性机会的可能性不大,但 由于估值被过度压制,结构性的机会不会少于今年,加上A股明年二季度后的不确定性也很强,所以对港股的适度配置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更何况,万一那些非经济因素有了超预期的变化,港股将会出现真正的系统性机会。
首发于“思想钢印(ID:sxgy9999)”,讲述价值投资的理念和方法。
港股大跌的原因
1、今天的MLF并未超预期,此前2月份信贷社融数据公布后,市场对于降息的预期有所升温,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连续两个交易日大幅走低,但央行今日公告MLF利率按兵不动,让此次降息预期落空,从而抑制了市场的情绪。
2、外资的撤出开始从港股蔓延到A股。北向资金上周净卖出316亿之后,本周一周二继续大规模卖出超过200亿,北向资金持仓较多的是蓝筹股,外资的进一步抛售直接导致A股的连续下跌。
3、疫情仍在反复,对经济的担忧进一步加剧。近2天全国各地疫情确诊人数仍在上升,各地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一定影响,市场担忧经济下行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从而对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形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从而选择卖出以规避风险。
4、突发性的行业消息导致市场恐慌情绪进一步扩散。午后有关医疗服务行业的消息面重挫医药服务相关上市公司,从而再次引发市场对于行业强监管的预期,蜂拥式的卖盘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拓展资料:
1、在多家基金公司看来,A股市场大跌背后,是一系列因素综合导致市场恐慌性情绪浓厚,信心比较脆弱,包括尚未平息的地缘政治冲突、收紧的全球流动性以及国内落空的降息预期、投资者对经济增长预期的降温和突然严峻起来的疫情形势等。正如华夏基金所分析,一方面受俄乌局势及后续制裁影响,外资流出新兴市场,连续6天A股出现北向资金大幅流出,在这一因素影响下,市场产生局部踩踏。
2、另一方面,疫情蔓延、降息落空,市场对经济前景更加谨慎,导致总体风险偏好大幅收缩。此外,海外市场中概股持续大跌,加重了短期的恐慌情绪。从历史经验来看,情绪化主导市场逻辑的阶段,短期资金面结构往往较为脆弱,指数也会恐慌性超调,市场表现与基本面情况有所脱钩。对于波动的原因,永赢基金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主要源于国内降息预期落空,稳增长预期走弱,以及海外流动性收紧。永赢基金表示,国内方面,市场预期的降息并未如期而至,1~2月经济数据显著超预期,导致稳增长的政策预期明显走弱,稳增长相关的地产链、基建链和金融链均出现显著调整。
3、海外方面,全球通胀上行风险仍未缓解,在通胀压力下,本周四早上美联储或首次加息,意味着海外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收紧。另外,也有对海外资金流出的担忧,在上周挪威主权基金将某中资公司剔除投资名单后,澳大利亚养老金也宣布撤离中国上市股票市场,近期部分外资投行给出较多的下调评级的指引,引发市场对海外资金持续流出中国市场的担忧,今日北上资金净流出160亿。金信基金孔学兵说道,3月以来,市场参与者对稳增长效应的预期较为悲观,叠加疫情影响和地缘政治冲突扰动,市场风险偏好下行明显,波动加剧进一步动摇了持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