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荒土地复耕变成金色稻田 广东各地一派丰收景象
肇庆今年晚造粮食播种面积145.76万亩,同比增长1.03%,其中晚稻播种面积129.15万亩,同比增长0.92%。
又是一年丰收时,梅州大地一片金黄。曾被撂荒的土地上也长出了金色稻穗,带来丰收喜讯。今年以来,梅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目前,梅州全市完成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约280万亩,比去年有所增加,眼下已全面完成省、市部署的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任务。
荒地通过转手盘活
在位于兴宁市坭陂镇的兴宁市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种植示范基地,收割机来回穿梭,在声声轰鸣中将水稻收入囊中,再喷涌出金黄的谷粒,这些沉甸甸的丰收成果便有不少产自曾被撂荒的土地。
这片土地地势平坦,适合机械化耕作,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曾经有大片土地被撂荒。当地积极行动,通过土地流转,让有实力、有意愿的农业企业接手。此外,坭陂镇采取了奖补政策,进一步提升农户开发撂荒地的积极性。
坭陂镇是兴宁市有序有效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的一个缩影。目前,兴宁市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取得阶段性成效,2022年完成粮食种植面积比去年有所增加,昔日撂荒地已成致富田。
探索出稻虾共作模式
梅州撂荒耕地种类多,除平整的水田外,还有湖洋田、旱地等,面对不同自然条件的撂荒地,梅州各地因地制宜,选种合适的农作物,也探索出了新型种养模式。
在五华县梅林镇,本为低洼积水的撂荒耕地在广州市番禺区派驻五华县梅林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支持和当地政府的努力下,摇身一变成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稻虾共作基地,原本并不优越的种植环境反而成了优势,在复耕复种的同时还提升了经济效益。
对比单一的种植模式,稻虾共作模式平均每年每亩可增收6000至7000元。截至目前,五华全县累计培育稻虾共作产业经营主体34个,建立基地34个,面积2190亩。除稻虾共作外,梅州各地还涌现了稻鱼共生稻鸭共养等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在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同时,有效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