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李纲,江上雪译文,全文赏析

2022-11-16 04:20:50

  译文:老渔翁独自在冰天雪地中垂钓,斗笠上只听见雪弹子敲打的声响,蓑衣上不时抖落堆积的雪花,若是把这幅景象画出来,将是一幅绝妙的图画。天色已晚,渔翁消失在淡淡的云烟中。小岛上的竹篱茅舍就是渔翁的家,他钓满一篓鳊鱼和鲫鱼归家后,听到的是一片儿童的欢笑。

  原文: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赏析: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首二句化用柳宗元《江雪》中的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不仅化句,更是化意,柳宗元诗中所塑造的独立不迁的渔翁形象自然地转移到了本词中,本词正是以此为基点,作进一步的渲染和深化。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为染,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突出渔翁形象。“箬笠”、“蓑衣”是渔翁的必备行头,渔翁成了诗人们的一种自由人格的象征。

  “但闻”,只听到,以动衬静,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一样,写出环境之沉寂;“冰散响”点明声音的来处,散同霰,冰霰即小雪粒,“冰散响”即小雪粒打在箬笠上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响,间接地写出渔翁宁静如水的内心世界。

  “图画若为工”,意谓此等雪景,图画怎能画出。若为,怎么能。李纲并非真的想成为一个渔翁,而是欣赏渔翁独立自在的人格,诗人们通过诗词来表现渔翁形象,也并非如画工一样逼真地描绘渔翁的外形,而是要遗貌取神。

  从而摄取渔翁的精神人格,进而陶冶自我,达到渔翁一样遗世独立的人生境界,过一种自在自为的生活。因此无论多么高超的画技,如果只追求画面的工整,是无法将渔翁的真精神传达出来的。如果要给这幅图画命名的话,我们可以叫做“雪江独钓图”。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云水”、“远烟”营造出渔翁日暮归去时苍远迷茫的环境。这句反用张志和“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意,但并不是因为忍受不了寂寞,要回到尘世的喧嚣之中,这渔翁要归于何处呢?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屿,小岛。鳊,一种淡水鱼,肉味鲜美。

  缩鳊,缩着项的鳊鱼。李纲画笔一转,从烟水苍茫的雪江之上转换到了让人备感温暖的竹篱茅舍,渔翁的家临水而筑依岛而建,不仅自己,就连整个家都远离了尘嚣,真是一个清静自在的世界!

  “缩鳊”、“圆鲫”,还有其他种种美味的鱼,一条条被顺次放入轻笼之中,渔翁收获的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自足,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欢笑有儿童。”儿童的欢笑,一是因见到许多稀奇古怪的鱼而感到惊喜,一是因为可以饱餐这些美味而欢喜,看到儿童们手舞足蹈的快乐劲儿,渔翁心里如何呢?

  这里写儿童的快乐,其实是为了衬托渔翁的快乐,因为这快乐是渔翁带给的,那种精神上的满足足以抵偿寒江垂钓的寒冷与寂寥,最后一句画龙点睛,既点出渔翁的快乐,也交代了上一首渔翁寒江独钓的原因。 如果我们也将词的下片概括一下的话,应该叫“茅舍欢乐图”。

  这一幅图与上一幅图形成鲜明对比,而且互为因果,就像电影的两个特写镜头一样,将它们组接到一块,产生了丰富的意义。而这种意义是超出渔翁本身的,这种组接是李纲的匠心安排,体现的当然是李纲的内心世界。

  李纲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怎会有如此闲情逸致呢?其实如岳飞一样,在屡经主和派的排挤之后,收复旧山河的雄心壮志早已消磨殆尽,留下的只有一点遗世独立的自守精神和安享天伦的自慰心理了。

下一篇:十年大发展 我的小日子丨十年“经”彩听我说
上一篇:百变小樱艾瑞尔结局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