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链困难的房企(12家纾困房企)

2022-10-10 08:03:51

  纾困资金、专班小组、一对一帮扶 多地出台举措“保交楼”

  “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在“停贷事件”出现以来,多地政府积极出台针对问题楼盘的纾困政策。

  据新京报不完全统计,近期包括河南郑州、开封、洛阳及陕西咸阳、四川遂宁等多个城市的相关政府部门,针对问题楼盘设立纾困基金、推出“一对一帮扶”“一盘一策”等方案,助力问题楼盘风险化解。

  郑州“AMC 国企”介入问题楼盘盘活

  从名门翠园烂尾风波到“最高学历楼盘”永威西棠的停工,中部省会城市郑州成为此次“停贷事件”中备受关注的城市。

  从外部原因来看,郑州去年受到特大暴雨侵袭加之疫情反复,对在建楼盘的施工进度造成了影响;从内部原因来看,郑州楼市走弱、房企销售不佳、本土房企资金链紧张、以融创和阳光城为代表的外来房企“爆雷”等多重原因使得郑州的烂尾楼盘增多。据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郑州烂尾面积达到440万平方米,在全国排名第二。

  在“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的这场战役中,郑州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楼盘成为民众关心的焦点。在郑州多个楼盘卷入“停贷事件”后,7月19日,河南郑州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与河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双方一致表示,将联合设立郑州市地产纾困基金,通过资产处置、资源整合、重组顾问等方式,参与问题楼盘盘活、困难房企救助等解围纾困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银保监会公布名单中具有“经营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收购处置业务”资质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也就是地方AMC(资产管理公司)的“军”。

  公开信息显示,自从2017年成立以来,河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累计收购不良资产768亿元,帮助河南省内20多家金融机构出清风险,盘活问题楼盘10余个,帮助10余家上市公司、问题企业纾困解围。

  “河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并非是在‘停贷事件’后才临时介入来处理问题楼盘。”河南本地的房地产从业人士告诉新京报,“早些时候,业内就传出AMC要介入郑州本土的‘爆雷’房企和烂尾楼盘。”

  成立纾困基金有助于解决项目停工问题

  此次,河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官宣”与河南郑州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后者为地方国企,纳入国资监管体系,这种“地方AMC 地方国企”联手处置问题楼盘的“重磅”阵容成效将如何?

  中指研究院河南公司总经理梁波涛指出:“这次郑州地产与河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房地产纾困基金,其目的就是参与问题楼盘的盘活、困难房企的纾困,扭转当下烂尾楼项目频发的市场困境。”

  “由于烂尾项目类型不一而足,工程进度各项目也不尽相同,烂尾项目成因也是多种多样,所以,必须贴合不同项目的工程进展、项目的具体情况、烂尾原因等进行分门别类的救活。例如,有的项目还有残存货值、有的已经销售殆尽、有的刚开始销售、有的因融资成本造成资金承压等。可以说,烂尾项目最缺乏的就是资金,对烂尾项目的盘活主要就是解决钱的

  “此次郑州国企联手地方AMC拟设立地产纾困基金的举措,对于房企的具体项目会起到一些好的作用。比如,对于那些由于资金问题导致暂停的项目,通过AMC的方式获得纾困基金可以解决一定的停工问题。但是,解决的项目的总体数量可能会相对有限,因为这是从项目角度解决问题,并不是解决房企本身问题。”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张波如是说。

  事实上,AMC介入处置问题楼盘的做法在今年已经陆续展开。此前,中国信达、中国东方、中国华融和中国长城4家全国性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出手,主要针对中国恒大、融创中国、世茂集团等在内的12家出险房企进行资产并购、资产重组等。

  一楼一策、封闭运营 多地出台相应举措

  今年年初,住建部就把“坚决有力处置个别房地产企业因债务违约所引发的房地产项目逾期交付风险”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并且提出以“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为首要目标,以法治化、市场化为原则,压实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属地政府管理责任,维护社会稳定,维护购房群众合法权益。

  随着7月业主“强制停贷”楼盘增多,银保监会先后两次做出回应。7月17日,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加强与住建部、人民银行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坚持“房住不炒”,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支持地方更加有力地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正加快出台相关政策,推进问题楼盘化解处置工作。尤其是河南省,除了省会郑州市外,包括开封市、平顶山市、洛阳市瀍河回族区、驻马店市正阳县等地均针对问题楼盘出台了相应举措。

  以开封为例,新京报从河南开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获悉,针对区内的问题楼盘,该局制定了“一楼一策一方案”,针对企业和项目出现的资金问题,通过区国有公司帮助企业融资,加快施工进度,推进“保交楼”工作顺利进行。

  针对问题楼盘的化解工作,在采访中,河南开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张东昌告诉新京报:“以恒大文旅城为例,我们以区主要领导牵头成立专项化解指挥部,指挥部下再设四个专项化解工作组,每个工作组均有县级领导担任组长,有效推进各项工作,成立监管账户,确保所有资金用于后期项目建设;针对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一楼一策一方案’,通过区国有公司帮助企业融资,加快施工进度,推进交楼进度。”

  不止是河南,陕西咸阳、四川遂宁也加快处置问题楼盘的步伐,建立了“一对一帮扶”“一对一挂联”的政策。以四川遂宁为例,遂宁住建局指导各辖区开展房地产企业和房地产项目挂联工作,每一个项目均由一名县(市、区)、市直园区县级领导进行“一对一”挂联,督促未开工房地产开发项目尽快投资、动工,指导在建房地产开发项目规范运营,按期完工。目前,共有83个在建和待建房地产开发项目纳入挂联范围。

  此外,山东济南市采取“纾困资金、封闭运营”的方法。7月18日,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的《区住建局积极推进房地产领域突出问题化解》显示,历城区住建局对全区157个在建房地产项目全面梳理风险隐患,排查出房地产领域突出问题项目共19个,主要涉及延期交房、项目停工、销售宣传、合同纠纷四大类问题。针对风险项目资金紧张的实际情况,在保障资金安全前提下,帮助企业争取市住建局预售监管资金支持,在项目内封闭运行使用,确保项目完成交付,推动项目风险隐患稳妥化解。

  5月10余城优化预售资金监管 “纾困”房企政策加快落地

  5月以来,房地产政策的暖风频吹,各地不断优化调整楼市政策。在购房者需求端政策宽松的同时,针对房企供应端的政策也在放宽。最为明显的是,地方政府频繁修正此前过严的预售资金监管政策。

  截至目前,包括南通、成都、海口等城市在内,5月已有10余个城市优化预售资金监管,内容涉及加快审批效率、解控资金监管比例、银行保函等额替代等。

  从以往来看,预售资金是房企非常重要的现金流,一般占总预售金比例的30%-40%,不过,2021年随着部分房企流动风险显现,各地加强了预售资金监管。2022年,虽然多个城市放宽预售资金监管,但大多只是微调,对于缓解房企资金紧张效果有限。业内人士认为,房企应把握政策宽松时机,加大销售回款,同时抓住信贷窗口期。

  月内超10城放宽预售资金监管政策

  据中指研究院监测,在坚持“房住不炒”基调不变的前提下,截至目前,今年全国已有超120省市出台调控政策,“因城施策”调控方式十余种,主要表现为需求端的政策放松力度越来越大,政策也更加精细化,以促进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释放。

  “稳楼市”的大门已经打开,但是对于部分房企来说,目前流动性危机仍然存在。5月23日,平安信托发布公告称,安远9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产品借款人武汉融侨置业有限公司未能偿还5月18日到期的本金5.99亿元及对应利息;同一天,金科股份拟就“20金科03”债券提出展期一年的方案。

  此前的5月20日,穆迪将佳源国际家族评级(CFR)从“B3”下调至“Caa1”,高级无抵押评级从“Caa1”下调至“Caa2”,展望维持“负面”。评级下调反映出佳源国际控股的流动性和违约风险上升。

  针对房企“纾困”的政策,据中信证券统计,包括优化预售资金监管,项目并购贷款暂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发放的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降低土地拍卖保证金比例,放松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限制,要求保持房地产开发贷款平稳有序投放等。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各地出现适度放宽预售资金监管的迹象,以修正此前过严的资金监管政策。尤其是5月,这一现象更加明显。据中指研究院统计,5月已有十余个城市优化预售资金监管,包括南通、泰州、宿州、成都、海口、赤峰、无锡、景德镇、钦州、九江、扬州、吉林、徐州、梅州等。

  其中,5月20日,南通在其发布的政策中提到,对优质房地产企业预售监管资金实行差别化监管政策,可享受增加拨付节点、降低重点监管资金额度、使用银行保函替代等额商品房预售监管资金等红利。此外,吉林、徐州、长春也都允许房企以保函替代预售监管资金。

  对此,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表示,从多地出台纾困政策上看,主要是调整预售资金监管办法,包括加快审批效率、解控资金监管比例、银行保函等额替代等方式。

  新京报根据克而瑞、中指研究院信息整理。

  政策微调暂未明显缓解房企资金压力

  “房地产项目的预售资金监管,一般占总预售金比例的30%-40%,如果预售资金监管有所放松,预售资金监管的比例下降10%左右,有助于缓解房企资金紧张的局面。”但刘水也表示,目前从缓解房企资金紧张程度上看影响有限。

  克而瑞分析师房玲则认为,2022年多个城市出现了放宽预售资金监管迹象,但大多只是对此前过严监管的微调,叠加房企风险出清未完成、银行风险偏好等因素影响,将进一步加大房企之间的分化,对整体流动性释放预计效果有限。

  众所周知,预售资金归属于开发企业,但是房企须将预售资金按一定比例存入银行专用监管账户,且随着项目的施工进度进行拨付。

  此外,克而瑞分析师易天宇指出,从以往来看,预售资金是房企非常重要的现金流。但是,2021年随着部分房企流动风险显现,各地政府加强了预售资金监管,西安、天津、石家庄等省市相继出台政策加强预售资金监管,实行全额全程监管。在此背景下,预售资金可提取比例降低,加大了企业偿债压力。

  据克而瑞监测88家重点上市房企数据后发现,仅有41家房企披露了相关预售监管资金。而在这41家房企中,只有约一半的房企将预售监管资金算在了受限制现金内,2021年受限制现金占到了总现金的29%,较2020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增速明显加快。

  “最典型的如合景泰富,受预售监管资金大幅增加影响,受限制现金从2020年的39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217亿元,占现金持有总额的比重也从9%增加至74%。”房玲称,由此可见,预售监管资金政策的趋严与放宽,将直接影响房企的现金支配,从而影响短期的偿债压力。

  建议:房企抓住信贷窗口期积极融资

  在房玲看来,要解决当下房企的问题,还是在于要支持优质民营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加大出险房企的纾困力度,也要在保交付的前提之下进一步适当放宽预售资金监管政策;更重要的是建立市场信心,促进房企销售回款。

  刘水表示,这轮“纾困”重点是区分项目风险与企业集团风险,金融机构不能抽贷断贷。另外,“纾困”的着眼点在于出险房企的项目,央行银保监会鼓励优质房企进行并购贷款融资,收并购出险房企的优质项目。

  对于房企来说,刘水也认为,企业应抓住这个政策放松的窗口期,加大销售回款;另外,要借助于当前政府鼓励收并购融资的时机,通过发债、收并购贷款等方式积极融资。

  需要关注的是,民营房企逐步恢复公开市场的融资功能。其中,碧桂园、龙湖、美的置业等民营房企被监管机构选定为示范房企,在信用保护工具下成功发行公司债券。5月20日,碧桂园地产成功发行5亿元2022年第一期公司债券,利率4.5%。与此同时,龙湖和美的置业也宣布发行公司债,分别为5亿元和10亿元。这意味着民营企业的融资窗口打开了。

  在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看来,从日前央行两次信贷政策会议内容来看,房企获取信贷的难度将进一步下调,企业需要积极抓住此类窗口期,能贷则贷,对于改善企业的资金面有积极的作用。

   袁秀丽

  郑州纾困项目可用“棚改统贷统还”可用哪些模式开发?

  目前项目纾困模式分为四种,其中,“棚改统贷统还”模式由政府公司接收,后期政府主导;资产大于负债的,可选择“收并购”模式,由政府组织国央企、金融机构对接,解决企业现金流问题;资不抵债的,可采用“破产重组”模式,由政府组织破产重组,以保证项目交付;销售不畅、建设资金困难的,可选择“保障性租赁住房”模式,由政府组织专项建设贷款。

  “三道红线”压力下 稳居“绿档”房企迎来冲刺窗口期

  自去年8月,“三道红线”监管新规公布以来,一直是行业热议的线年内全行业达标”的计划,让房企在2020年的年报业绩分析中,大都将笔墨着眼于降负债、调结构、增加现金流。

  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某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500强房企2020年资产负债率均值为78.77%,同比下降0.89个百分点,为2012年以来首次下降;净负债率均值为85.08%,同比下降11.62个百分点,相比2019年有大幅改善。

  当多数房企都忙于脱“红”之时,部分稳居“绿档”的企业,则迎来了属于他们的冲刺窗口期。

  “三道红线”效果显现 房企整体负债好转

  2020年8月,住建部、央行联合召开房地产企业座谈会,对12家试点房企有息负债规模设置了“三道红线”,其中包括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净负债率不得超过100%;现金短债比要大于1。

  依据“三道红线”规定,如果三项指标均不达标,归为“红档”,有息负债规模不得提升;两项不达标,归为“橙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一项不达标,归属“黄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10%;三项指标全部达标,归为“绿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15%。

  “三道红线”监管新规的出台,对房企财务指标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明确限制房企债务规模的无序增长。“控负债、降杠杆”成为众多房企聚焦的热点和发展的方向。

  时隔半年有余,随着房企年报的集中发布,“三道红线”的效力开始显现。

  截至2020年末,除了龙湖集团、合生创展、华润置地、中海地产、世茂股份、大悦城地产、SOHO中国、信达地产、华侨城A等仍保持“零踩线”以外,迪马股份、越秀地产、金辉集团、远洋集团、中国金茂、五矿地产、建发国际等房企通过“促回款、降负债”等措施的实施,也实现“降档”,跻身“绿档”房企行列。

  据贝壳研究院发布统计表明:截至3月31日,超62家房企发布年报,其中近五成房企“三道红线家房企保持绿档。被统计的房企中,未出现“升档”企业。

  综上,贝壳研究院认为,“三道红线”融资新规效果逐渐显现,房企“降负”成为行业整体趋势,且成果显著。同时,房企包括融资、取地、分拆上市等重要经营环节,都将与企业踩线情况密切关联,预期房企整体负债情况将进一步好转。

  管理红利时代 良好财务结构构筑更广发展空间

  回溯2020年发展,在多家2019年被划为红档的房企忙于降负债、调结构之时,龙湖集团、招商蛇口、中海地产等始终保持在“绿档”的房企显得更为从容。

  以龙湖集团为例:根据龙湖集团发布的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净负债率较上期进一步下降至46.5%,达到近5年来最低水平;现金短债比达到4.24倍,剔除预收款后,资产负债率为67%,依然稳居“三道红线”绿档。

  截至2020年末,龙湖集团综合借贷总额为1673.7亿元,平均借贷成本降至4.39%,平均贷款年限增至6.59年,境外美元票据、国内公司债券的长年期、低票息屡屡刷新业内记录。截至2020年末,龙湖集团现金及银行存款合计778.3亿元,同比增长28%。

  扎实稳健的财务盘面,给龙湖的发展留下了足够的运营和拓展空间,且让其在销售、土地拓展、多元化开拓等方面均取得不错进展。

  2020年龙湖实现全口径销售合约销售金额2706.1亿元,销售面积1616万平方米,分别同比增长11.6%和13.5%,目标完成率104%。截至报告期末,新增土储建筑面积2567万平方米,其中权益面积1847万平方米,权益占比72%左右。其中一二线城市获取的土地总建面达到88%。

  在商业运营方面,尽管受到疫情黑天鹅影响,2020年龙湖全年仍然守时、保质地新开10座商场,商场销售额增长14%至305亿元,商业租金增长23%至58.2亿元。同时,在租赁住房、智慧服务等也取得新进展。

  龙湖集团战略执行层面展现的韧性,亦是其他“绿档”头部企业的一个缩影。在行业整体忙于调整债务结构之时,这些企业在已率先调整好状态迎接行业新的挑战。

  例如,中海地产便在不久前的业绩上表示,“未来5年,销售规模肯定会按年两位数增长;商业的收入、物业出租的租金,也应该会按照比较好的两位数增长。”而华润置地亦有着相类似的目标,预计“十四五”末期将在2020年基础上实现权益签约额和租金收入双翻番。

  过往的积累,让绿档头部房企们在充满不确定的大背景下,看到更多确定性。与此同时,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他们也在巩固更多锚定未来的能力。

  如龙湖集团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邵明晓所言,多年来,龙湖集团一直在强化能力杠杆、降低财务杠杆。“未来房地产的发展是很难再依靠高的财务杠杆去做,更多要靠未来的能力杠杆去做。”

  围绕“空间即服务”战略,龙湖集团的宽业务围栏能力正在不断强化。今年年初,龙湖集团正式推出全新生活服务品牌“塘鹅”,将房屋租售、房屋装修增设为集团新的主航道业务,围绕居住需求的衍生,激发新的增长动能。

  有业内人士表示,“三条红线”“两集中”等政策相继出台,标志着房地产行业正式进入管理时代,这是唯有能力者居之的行业新阶段,而达标、稳健的财务数据则是这个时代的入场券。

  在这个土地红利、金融红利相继褪去的新时代里,“绿档”房企们的冲刺窗口期或已经来临。

  5月楼市仍在低位徘徊,地方纾困政策生效仍待观察

  近期地方楼市纾困政策接连落地,市场关心此轮松绑能否提振楼市。从5月房企销售数据看,环比数据已经止跌回升,出现明显好转,但同比仍表现惨淡,单月和累计跌幅仍在扩大,目前市场尚难言筑底。

  此轮松绑政策特征在于频率密集,力度逐渐提升,甚至触及限购、限贷、限售等核心政策,且逐渐向高能级城市延伸。不过,业内预计政策发挥效果仍存在一定时滞,寄希望于下半年出现回暖信号,其中一二线城市会率先复苏。当前楼市整体回暖仍未到来,导致房企拿地趋于谨慎,土地市场也维持清冷。

  房企销售环比止跌同比惨淡

  5月房企销售出现了一丝暖意,暂时止住了前几个月连续环比下滑的趋势,但同比情况仍不乐观,大多房企离全年销售目标仍有较远距离。

  克而瑞数据显示,百强房企5月实现销售操盘金额4546.7亿元,环比增长5.6%,相比4月16%的环比降幅出现明显改善;但单月业绩同比降低59.4%,前5个月累计业绩规模同比降低52.3%,降幅较上月进一步扩大。

  已披露销售快报的规模房企体现出相似的特征。碧桂园5月销售金额为287.1亿元,环比增长26.81%,结束了今年前四个月连续下滑的趋势,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近乎腰斩。万科5月销售金额为307.6亿元,与上一月308.6亿元相比基本持平,同比下跌46.56%。

  销售排名的门槛也随之急剧下降。前5个月累计销售TOP50的门槛由去年同期的227亿元降至今年的109亿元;TOP100的门槛则由83亿元降至37.2亿元。前5个月累计销售破千亿的仅有碧桂园、万科、保利发展三家房企,权益销售金额分别为1500.8亿元、1087.7亿元和1066.2亿元。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头部阵营房企数量减少最为明显。千亿以上阵营仅3家,同比减少12家;第一阵营(500亿~1000亿)和第二阵营(300亿~500亿)房企分别为9家和12家,同比均减少9家;第三阵营(200亿~300亿)房企为15家,同比减少2家,基本保持稳定。

  由于行业前景不明朗,大多数房企在年初选择不披露销售目标,或者主动调降目标。即便如此,在公开披露业绩目标的上市房企中,前5个月的目标完成度仍不及预期,几乎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碧桂园的目标完成度相对较高,前五个月1500.8亿元的业绩相比于4550亿元的全年目标,完成率为33%,但仍明显低于去年同期的39.8%。此外,大部分房企目标完成度均不及30%,例如越秀地产、美的置业、龙湖集团分别为28%、22.8%、20.7%。

  “5月销售数据尚未完全发布,部分开发商或有小幅环比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些许市场信心恢复,但房地产销售季节性较强,且容易受到疫情影响产生较大波动,故依此判定行业景气是否恢复为时尚早。房价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4月数据,目前尚未看到明显复苏或筑底迹象。”惠誉评级企业研究董事沈家超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表示。

  政策生效仍有时滞

  近期地方松绑楼市动作频繁。据克而瑞统计,截至5月24日,全国已有134城累计出台了223次楼市调控政策,堪称近几年中放松政策出台最密集的时段,且调控政策频次呈现逐月走高的特征。政策内容涉及放松限购、限贷、限售及公积金贷款等多个方面,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

  但从房企销售情况来看,楼市松绑尚未完全发挥出效果。一位头部房企南方区域销售人员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能够感受到市场略有回暖,但是程度有限,“比如惠州也出台了公积金转首付、2.5成首付、降低利率、取消重点区域限购等政策,但提振楼市需要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惠州的大环境还是靠深圳外溢,所以还需要时间恢复市场信心。”

  “回暖的力度还没有达到预期。”克而瑞研究中心副总经理杨科伟表示,比如从最早出台政策的郑州的情况来看,政策刺激效应迅速递减,所以购房者还是处在观望阶段,如果没有实质性的稳定预期措施,还会进一步观望。总体来说,接下来情况仍需多观察,但6、7月情况大概率不会比4、5月更差。

  这轮松绑开始于今年3月1日郑州放松限购限贷,此举在业内看来具有标志性意义。一位房地产行业分析师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自2016年“房住不炒”提出之后,限购、限售、限贷这“三限”成为限制需求端的核心政策,除了2018年末菏泽推动棚改货币化而取消限售之外,其他城市难以动摇“三限”,而郑州率先突破限制,也引来后续多个城市跟随。

  目前来看,已经有多个城市触及“三限”核心调控政策的放松,且城市能级也不断提升,逐渐向一二线城市蔓延。例如成都、长沙、杭州、海口等热门城市都先后加入了楼市松绑行列。

  一二线城市需求最为强劲,其松绑措施强度备受关注。“一线城市出于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及控制人口数量过快增长等需要,不太可能出现大力度的松绑政策,更多可能是围绕着人才引进方面有限松绑。政策效果何时体现无法预期,更多取决于经济恢复情况和购房者对房价稳定的预期。”沈家超称。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不久前曾传出“取消二手房限购”消息,但在当日即被叫停,还有很多地方松绑政策并没有明确文件。沈家超对此表示,多数松绑政策属于地方性政策,无明确文件和“一日游”现象意味着地方政府在试探市场反应和上级能接受的边界,因为中央“因城施策”的指导意见并未有明确的定性定量指标。松绑的边界必然是不违背中央关于“房住不炒”的底线。

  业内将希望投向今年下半年。多位房企相关人士都对证券时报·e公司表示,当前行业大环境仍然没有根本性改善,市场反弹仍需时间。一位TOP10房企人士称,内部高管预计市场触底回升的时间点要到下半年。

  克而瑞研究预计,6月将是验证各城市市场成色的重要节点,并给下半年市场定调。规模房企在6月及第三季度,也需尽可能加紧货量供应,同时积极营销以提高去化率水平。

  上述分析师也表示,政策出台到市场回暖之间会存在时滞,而且随着市场需求逐步消耗,时滞会越来越长,“比如2008年刺激楼市时,政策时滞只有3个月,但到了2014年那一轮刺激时,真正传导到三四线城市就需要两年以上持续刺激。当前这一轮中,一二线城市一定是率先复苏的,但三四线城市节奏会非常慢。”

  “更为根本的区别是,现在已经不会把房地产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房住不炒’仍然是政策基调。”上述分析师称。

  沈家超预计,若今后不再有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疫情,且经济逐步企稳,下半年行业销售同比跌幅将逐渐收窄。主要开发商(非统计局口径)1~5月的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额同比下跌约50%,若前述条件满足,惠誉预计全年同比变动数将回升至下跌约25%~30%。

  房企拿地趋于谨慎

  销售不振也让房企投资拿地趋于谨慎,部分出险房企已经无力投资,土地市场仍然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据克而瑞数据,销售TOP50企业5月投资力度降至今年次低,仅高于1月份,同比、环比分别下降95%和70%。投资意愿相对较高的企业依然是中海地产、建发房产、华润置地等国企央企,民企在土地市场几乎隐身。

  今年前5个月,新增土地货值在500亿元以上的房企有万科、华润置地、中海地产、滨江集团、绿城中国和建发房产。其中,建发房产在5月厦门、福州土拍中拿地近60亿元,成为1~5月新增拿地金额最高房企。

  部分出险房企受制于资金压力,已经无缘拿地。对比销售排行和拿地排行可以发现,融创中国、中国恒大、绿地控股、世茂集团、新城控股、阳光城等规模房企没有出现在新增货值百强榜单中。截至5月末,新增货值百强门槛为31.5亿元,环比上涨18%,但同比大降60%。

  与此同时,百强房企拿地销售比大幅下降。克而瑞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百强房企的整体拿地销售比仅为0.15,其中近八成房企的拿地销售比低于0.2,近六成企业投资处于停滞状态。一般情况下,拿地销售比多在0.30至0.45之间,比例降低意味着拿地趋于保守。

  整体来看,5月土地市场呈现量价齐跌的状况。全国300城经营性土地成交量持续低位,5月总成交建筑面积仅为6606万平方米,环比下降15.6%,同比降幅再度扩大至六成以上;价格方面,由于5月三四线城市成交占比上升,致成交单价回落至3255元/平方米,同比、环比分别下降32%和19%。

  (原题:《5月楼市仍在低位徘徊 地方纾困政策生效仍待观察》)

  多地“保交楼”政策举措落地:购房人称放心,从业者盼扩围

  近期,多地多部门进一步出台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金融机构也积极响应并主动担当。一方面,对于存量部分,监管部门和各地政府及时分解执行稳房地产市场要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也纷纷行动,提速为房企纾困;另一方面,对于增量部分,多地加强预售资金监管,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目前,多地“保交楼”政策举措落地有声,购房者直呼“很放心”;三四线城市的从业者则期待政策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接受《证券日报》采访的专家表示,AMC纷纷纾困房企,说明各类扶持工作已进入实质阶段,随着中央层面对“保交楼”作出明确指示,预计相关AMC和出险企业的合作情况会增加。同时,优化预售资金监管是因城施策、压实地方政府监管责任的重要方面,预计后续其他地区也会陆续跟进。

  AMC加速纾困房企

  近段时间,从中央到地方,都对稳定房地产市场工作作出明确指示。7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保交楼”,强调“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保交楼、稳民生”;银保监会十日内三次点题“保交楼”。地方层面,上海银保监局在召开的2022年年中工作推进会中提到,“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支持上海市做好‘保交楼’工作”。

  与此同时,年内监管部门出台多项政策,鼓励AMC积极参与问题房企并购重组、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等重点领域风险化解工作。

  AMC纾困房企速度正在加快。8月5日,中国华融发布消息称,近日公司与阳光集团签署《纾困重组框架协议》,并召开纾困战略合作会议。7月19日,河南资产联合郑州地产集团设立郑州市地产纾困基金,通过资产处置、资源整合、重组顾问等方式,参与问题楼盘盘活、困难房企救助等解围纾困工作。今年以来,中国华融、长城资产、信达资产、东方资产等4家全国性AMC先后参与出险房企的收并购行动。

  8月7日,从长城资产获悉,今年上半年,公司通过“总总对接”“总分联动”等方式,与12家重点受困房企开展多轮对接及项目筛选,对受困房企提供的意向纾困项目资产深入研判。

  “今年3月份以来,国有及地方AMC参与地产风险化解的公开项目中,已披露合作计划的项目纾困资金规模约350亿元。”中金公司研究部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张帅帅对《证券日报》表示,从目前已公开的纾困案例来看,AMC主要纾困方式是联合产业投资人(通常为央企或地方国企)设立纾困基金或合作,由AMC发挥产业链及政府资源调动融通优势,由产业投资人发挥开发运营优势。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证券日报》表示,AMC作为专业的风险处置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在风险处置化解方面更具专业性,可借助多元化手段和综合化为出险企业提供有效支撑。未来,AMC在助力房企和重点项目纾困化险等方面将会取得较好进展,发挥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郑州市日前印发的《郑州市房地产纾困基金设立运作方案》提到,房地产纾困基金按照“政府引导、多层级参与、市场化运作”原则,由中心城市基金下设纾困专项基金,规模暂定100亿元,采用母子基金方式运作。

  “郑州纾困基金模式的创立具有导向作用。”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证券日报》表示,此类基金具有杠杆撬动效应,同时,其投入和运作也体现汇集各类社会资金的导向,尤其是包括资管、商业银行等资金都会进入,客观上增强解决问题的资金实力,对于三季度快速破解“烂尾楼”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河南省信阳市中乐百花公馆3期营销中心李女士告诉《证券日报》,“由于多地‘保交楼’各项举措出台时间不久,还未直接传导至信阳市。”她期待政策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交楼’各项举措能从源头上防范‘烂尾楼’风险,但当前只有部分省会城市出台相关举措,希望未来政策面能覆盖至三四线城市,给予购房者更多信心。”

  多地加强预售资金监管

  今年年初,住建部、央行和银保监会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强对预售资金的监管。随后多地陆续出台相关细则。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证券日报》表示,多地均按照《意见》落实细则,包括预售资金如何确定商业银行、监管账户的设立、如何确定监管额度、资金如何使用、企业违规挪用将被追责、厘清三方监管部门各自权责等多方面内容。不同之处在于:一是监管额度的核准方式不同,有的地方按预售总价款的某一比例,也有地方是固定工程造价或工程造价乘以系数;二是在商品房建设过程中,资金支取的工程节点设置方式和对应节点的预售资金监管账户余额要求不尽相同。

  为进一步观察监管要求实施情况,《证券日报》以购房者身份,线上咨询了郑州市金水区某新开楼盘项目(商品房)的经纪人。对方介绍,“项目计划2024年底交房,交房时间和交房品质都有保障。”

  当表示对期房有“烂尾”顾虑时,该经纪人表示,现在监管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预售商品房取得的全部收入,需全部存入监管账户,目的就是保交房、防“烂尾”、保障购房者权益。

  有郑州市购房者对谈及政策发布后最直观的感受,“现在楼盘售楼处连财务人员都没有,全都是银行提供的资金监管账户专业POS机,让人很放心。”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信阳市。李女士介绍,“自河南地区出台预售资金监管政策后,所有开发商办理商品房预售证必须出具资金监管账户等详细信息。”

  在明明看来,优化预售资金监管是因城施策、压实地方政府监管责任的重要举措,预计后续其他地区会陆续跟进。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发展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房地产调控政策仍需继续发力,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深度调整阶段,需继续因城施策加大政策优化力度,给予地方政府更大自主权,降低购房门槛、降低购房成本,如二线城市进一步优化限购、限贷、限售等政策,促进合理住房需求释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下一篇:高管一直减持的股票到底怎么样(股票董事长减持好吗)
上一篇:江海电子股票(江电子股票)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