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电力保供形势严峻:对市场影响几何?能源大省为何缺电?
7月以来,四川迎来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天然来水电量由同期约9亿千瓦时下降至目前约4.5亿千瓦时,且以日均2%的速度持续下降。四川水电装机占比超过80%,供电支撑能力大幅下跌。
供应大幅下降的同时,高温导致的用电需求却出现激增。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称,7月以来,四川遭遇大范围长时间极端高温干旱天气,电力负荷屡创新高,全省电力供应形势极为紧张。全省上下密切协作,通力配合,打赢了迎峰度夏以来首轮高温电力保供“攻坚战”。但8月7日开始,四川迎来严峻的高温干旱灾害性天气,预计还将持续一周左右的时间,面临历史同期最高的极端高温、历史同期最少的降水量、历史同期最高的电力负荷三“最”叠加的局面。
从全国来看,目前所有电力入川通道已全部满载运行,组织省外电力支援难度增大;从省内来看,本轮高温干旱极端灾害天气已造成全省15个市严重受灾,7月水电来水偏枯4成、8月以来偏枯达5成,水电日发电量大幅下降,供电支撑能力大幅下跌;从供需来看,持续高温导致降温负荷激增,叠加水电来水严重偏枯,电力供需形势极度紧张。
“一边在‘弃水’,一边又缺电,这种矛盾反映出四川电力行业的结构性问题。”四川省能源局有关负责人2021年接受《瞭望》时解释称,四川水电“弃水”主要发生在汛期,缺电主要是因水电先天不足、“丰余枯缺”导致的冬季季节性缺电,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带来的成都及其周边的区域性缺电。
由四川电力交易中心编制的《2021年四川电力市场运营报告》提出,随着四川经济社会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未来几年电力需求将呈稳步上升趋势,电力供需形势将由“丰余枯缺”加快向“丰枯均缺”转变。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董事长谭洪恩2020年接受四川日报时呼吁统筹电源和电网建设步调。他说,由于四川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因素影响,成都都市圈难以再发展燃煤等化石能源发电厂,其主要由四川西部水电供应。受现有四川电网500千伏送出通道能力限制,如果不新增特高压交流通道,预计从“十四五”中期开始,成都都市圈用电缺口将逐年扩大。如果电网建设“跟不上”,四川很可能出现“一边甘孜、阿坝水电等清洁能源‘窝电’送不出,一边成都等负荷中心缺电用不上”的情况。
那么可不可以将水电全部用于本地消纳,索性不外送了?答案是不可以。国网四川电力公司的一篇称,四川作为全国水电基地,按照国家“西电东送”战略,四川境内向家坝、溪洛渡、锦屏、白鹤滩等梯级大型电站,均由国家统筹安排开发和消纳。其电量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分配,省内、省外有固定的分配比例,并不是四川优先消纳,多余电量才外送。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3年,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电能消纳方案》明确规定:为充分利用溪洛渡、向家坝电站的电能,提高水电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本着“统筹协调、优化配置、送端优先、就近消纳、兼顾公平”五大电能消纳原则,两个电站丰水期电力电量全部外送消纳;枯水期电量原则上优先满足受端,富余部分外送消纳。
《四川省“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预测,“十四五”时期,省内用电负荷将保持较高增速。该文件在分析该省电力供应保障能力短板时提出,“水电资源开发程度高,自用和外送矛盾加剧,发电装机容量有‘硬缺口’风险,电力平稳可靠供应难度加大。输电通道不足,水电基地和风光基地‘窝电’和负荷中心缺电风险并存。”为此提出,“统筹好水电自用与外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适当增加特高压直流外送大型水电电源枯期留存四川电量;充分发挥川西水风光互补特性,通过实现四川跨区外送通道‘水风光一体化’,增加新能源外送置换出部分水电留川使用”等举措。
高温仍在持续。四川省气象台8月14日15时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15-19日,盆地大部地方最高气温可达35℃-39℃,其中达州、广安、巴中、南充、遂宁、资阳、内江、自贡、泸州、宜宾10市的部分地方和绵阳、德阳、成都、眉山、乐山5市的东部可达40℃或以上。相比此前发布的高温橙色预警,40℃或以上的范围从10市扩大到15市。
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15日发布的水情快报预测,当周全省主要江河来水量将以偏少为主,持续持久高温干旱导致用水用电需求量激增,水库水电站蓄水严重不足,蓄水保供压力大。
全力争取省外电力支援——积极争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家电网公司给予四川紧急电力支援,按最大输电通道能力实施跨省跨区支援。四川跨省跨区所有通道已最大化利用,同时增大水电留川规模,大幅削减四川低谷年度外送计划电力。
建立电力保供日会商机制——该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进行日会商,研判分析电力供需形势,研究制度应对措施,最大限度用好各方资源,努力寻求保电网安全、保民生用电、保工业经济发展的最优解。
8月16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辛保安强调,当前高温仍在持续,迎峰度夏工作正处于最吃劲、最关键的阶段。他在谈及确保电网安全运行时称,要科学安排运行方式,加强电网运行监控,坚持全公司“一盘棋”,发挥大电网资源配置作用,组织跨区跨省余缺互济,最大限度支援川渝地区电力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