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市场史上疯狂十大逼仓案例
谁知,进入8月,受南北灾情较重及上海粮交所对粳米期价最高限价规定较高的影响,多方再度发动攻势,收复失地后仍强劲上涨, 9503合约从最低位上升了100元/吨之多,9月初已达到2400元/吨左右。
上证所327合约空方主力在148.50价位封盘失败、行情飙升后蓄意违规。16点22分之后,空方主力大量透支交易,以千万手的巨量空单,将价格打压至147.50元收盘,使327合约暴跌38元,并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造成了传媒所称的“中国的巴林事件”。
多头在来自管理层监控及国内外棕榈油价格下跌双重打压下匆忙撤身,而空方则借助有利之势乘机打压,使出得势不饶人的凶悍操作手法,在 1995年4月,将期价由9500以上高位以连续跌停的方式打到7500一线。
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自1995年6月12日正式推出籼米期货交易后,期价一路飙升,其中9511和9601两个合约,分别由 开始的2640元/吨和2610元/吨上升到7月上旬的3063元/吨和3220元/吨,交投活跃,持仓量稳步增加。
10月中旬,以广东金创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为主的多头联合广东省南方金融服务总公司基金部、中国有色金属材料总公司、上海大陆期货经纪公司等会员大举进驻广联籼米期市,利用交易所宣布本地注册仓单仅200多张的利多消息,强行拉抬籼米9711合约,开始“逼空”,16、17、18日连拉三个涨停板,至18日收盘时已升至3050元/吨,持仓几天内剧增9万余手。
由于有东京谷物交易所红小豆期货交易的成功范例,也基于天津及其附近地区产的朱砂红小豆在红小豆出口中居于龙头地位的事实(1993年经天津港输往日本的红小豆达5万多吨),天津联合交易所于1994年9月率先推出红小豆期货合约进行交易,交易标的物为可在东京谷物交易所替代交割的天津红小豆,宝清红和唐山红优质红小豆可贴水交割,1994年11月又规定普通红小豆亦可贴水交割。
随着市场游资的加入,从5月中旬开始,507合约成交量、持仓量开始放大。6月初多头主力开始发力,连拉两个涨停板,涨至5151元/吨。为了抑制过度投机,交易所在6、7、8日连续发文要求提高交易保证金。
期价的偏低和1995年红小豆减产等利多消息促使很多资金入市抄底,随着1996年诸合约的陆续上市,多头主力利用交易所交割条款的缺陷和持仓头寸的限制,利用利多消息的支持,蓄意在1996年系列合约上逼 空。
9602合约期价于10月中旬以3380元/吨启动后至11月9日价格涨至4155元/吨的高位,随后回落整理,进入12月再入暴涨阶段。12月15 日,苏交所通知严禁陈豆、新豆掺杂交割,19日公布库存只有5450元/吨。
1996年1月8日,中国证监会认为苏州红小豆合约和交易规则不完善,要求各持仓合约头寸减仓和不得开出9608以后的远期合约,1月9日、10日,苏州红开盘不入即告跌停,又使在高位建仓的多头头寸面临爆仓和巨大亏损的风险。
为谋求与东京谷物交易所接轨,1997年10月天交所大幅提高天津红及其替代品交割标准,11 月14日举行对1997年产的红小豆地名封样,随后又推出“农产品工业化”思路,1998年初又推出注册品牌登记制度。
1995年12月10日,上海商品交易所推出胶合板9607、9609合约。由于当时主力资金集中在苏板以及沪板9603、9605之上,9607合约自推出之日至1996年3月7日,一直受到冷遇,期价由推出时的45元/张的价格逐步回落,3月7日因谣传国产胶合板可从9607合约开始用于交割,9607合约顿告跌停至41.90元/张,此时成交量才初次突破5万手,持仓量亦仅12万余手。
在随后三周时间里,多空主力展开了占仓大战,迅速将9607合约持仓量扩大至60万手的边缘,而期价却一直维持在42.00-43.00元/ 张,上下均显得十分艰难,同时因持仓量已接近60万手,限制了主力施展的空间,多空唯有僵持,静待时机。
次日开盘, 空头主力得理不饶人,以55%的保证金继续大量放空,9607合约再封跌停,持仓量扩大至62.5万手;6月3日,9607合约继续扩仓打跌停;6月7日 开盘即破40.0元/张的心理关口,空头主力意欲逼多头割肉斩仓,但收效甚微,相反期价一破40.00元/张关口,几乎无人再敢跟空,空头主力已是骑虎难下,越陷越深,同时资金开始吃紧。
面对买方套保者及多头投机势力双重夹击,一时间,空头趋于崩溃,忙于斩仓,多头当仁不让,9607合约于6月7日探低至38.40元/张后迅速被多头推上停板40.8元/张,此后连续三天,天天无量涨停,空头连砍仓的机会都没有,市场风险顿增。
巨大的基差让很大一部分卖方套期保值者垂涎三尺,纷纷入市抛售。此举正合该机构之下怀,用不足半个月的时间吸足了筹码,12月中旬便开始发力上攻,以极其凶悍的手法使期价一路破关斩将,直逼3600元/吨。
10万吨现货的沉重压力,使得9603、9605合约的主力均不敢有所动作,明显地抑制了豆粕合约的活跃。9607合约的投机取巧 9601合约逼仓的结果是大量现货进入广联注册仓库。沉重的现货压力使得广联豆粕交易归于沉寂。
1996年5月底至6月初,主力机构开始在9607合约上作文章。随着成交量及持仓量的同步放大,9607合约很快成为龙头合约浮出水面,此时价位在 3100-3200元/吨之间横盘。由于当时广联交割贴水及费用较高,以当时的价格水平,套保卖方极少有人愿意入市。
待空头恍然醒悟为时已晚,大部分空头因资金不足而被逼忍痛“断臂”,部分有实力的空头开始寻找现货,准备组织现货入库。无奈交割仓位已被多头事先占满,空头只好排队斩仓,价位飚涨至4000元/吨以上。
经过近二个月的盘整,9708合约技术走势形成一个典型的圆顶。此时空头加大抛售力度,多头有点力不从心,期价滑落至3050附近方才止稳,后又反弹到3200元/吨,其间又有不少空头加入,持仓量相应增加到4万手以上。
7月28日,主力多头通过对敲手法封住涨停3322元/吨,第二天再封涨停 3383元/吨。多头利用灵活多变的手法,逼使投机空头及部分准备不足的套保卖盘斩仓出逃,价格一路上扬,最高探至3845元/吨。
1995年12月21日,海南中商所宣布自F605合约始咖啡期货合约放大交割限量(交割总量由象征性的1吨扩大为1万吨),交割限量以外的头寸全部按进入交割月至最后交易日全部成交的加权平均价实行强制平仓。
回首咖啡F703事件 F605合约主力多方于5月6日创出4221元/百公斤的天价之后,被套空头从周边国家陆续进口了1.7万吨咖啡用于交割。在实盘压力下,F607品种从 3340元暴跌至1814元,“空逼多”的“恶剧”上演了。于是,抢占仓位一时成为咖啡品种的独特“景观”。
至此,盘面上的F703多空大战宣告收场,而盘面下的F703自然成了期货界人士既义愤填膺而又无可奈何的线月,中国证监会发文暂停大米期货交易,投资于大商所大米期货上的资金急于寻找新的投资方向,于是曾经火爆过的玉米期货再次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大量的热钱开始向玉米市场积聚。
由于当时玉米现货供应十分紧张,大连各交割库存量仅占总库存量的50%,而在1993年同期高达80%,加之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破裂,中方取消了自美国进口大量玉米的计划,这更加重了国内玉米供不应求的紧张气氛。
在此背景之下,主力多头认识到基本面对自己完全有利, 于是在玉米1995系列合约上展开攻势。
期价从950元/吨的低位开始启动,先以C505合约为龙头,随着成交量与持仓量的持续扩大,期价扶摇直上。
11 月中旬,C505合约期价为1150元/吨左右,此时成交量尚不成气候,每周交易量不足万手;至12月中旬,C505迅速攀上1350元/吨,此时一周成 交已突破30万手;至1995年1月中旬,单日成交突破20万手。
如此理想的配置,本该对现货市场及地方经济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然而,R708事件的发生,却对国内天然橡胶期货现货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使得参与各方损失惨重。
早在1996年的R608合约上,已演绎过一场“多逼空” 行情,主要表现为投机多头利用东南亚产胶国及国内天然橡胶主产区出现的自然灾害进行逼仓。而R708事件却是在市场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发生的。
1997年初,在R703合约上,多头逆市拉抬期市胶价,使得海南中商所定点库所存的天然橡胶仓单开始增加。到R708逼空行情出现之前,注册仓单已达4万多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