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股票动态平衡理论
动态平衡的物理平衡
物理动态平衡(Physical dynamic balance),在有关物体平衡的问题中,存在着大量的动态平衡问题,所谓动态平衡问题,就是通过控制某一物理量,使物体的状态发生缓慢变化。分析动态平衡问题通常有两种方法。1、解析法:对研究对象的任一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求出应变参量与自变参量的一般函数式,然后根据自变参量的变化确定应变参量的变化。2、图解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画出不同状态下的力的矢量图(画在同一个图中),然后根据有向线段(表示力)的长度,变化判断各个力的变化情况。
物质的动态平衡是指相对独立物质内部所有微观粒子相对运动所产生的能量综合效果而给外观(界)带来的整体反映。
对于相对独立运动的分子来说,内部原子、电子的综合的动态反映,在外观上则表现为分子的平衡运动。
首先要指出的是:
1. 动态平衡反映的是事物内部总量的变化规律,而个体则应遵从运动平衡规则。
2. 事物的动态平衡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是变化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3. 事物的动态平衡是事物内部自发调节的,是由事物内部的全部个体综合运动所产生的结果。
动态平衡反映了事物内部总量的变化规律,即指总量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具有相对平衡关系,就是说对于具有总量的事物我们就可称其为总量的动态平衡。
物质的“运动平衡”是建立在相对独立物质做独立运动时表现在其外部所遵从的规律;而物质的“动态平衡”是建立在相对独立物质内部所有微观粒子的相对运动而产生的能量综合效果。二者的指向是不同的,其实按严格意义来讲,它们共同反映了事物的两个方面。
一.“运动平衡”反映了物质外部的整体性,而“动态平衡”反映了物质内部微观组成的分散性。它们即可以同时反映同一事物外、内部的两个方面,也可以分别反映不同事物的各个层面。
通常我们将物质称为“动态”的。在我们未搞清这些物质或组成粒子的运动规律,在没有把这些物质(或粒子)的个别运动与宏观物质的整体运动系统地结合起来的时候,我们就认为该物质特别是其微观组成粒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紊乱的,或只能简称为“动态”的。而恰恰是我们从物质的整体性出发,去探讨该物质的微观组成,就会发现这些“动态”的物质(或粒子)的集合运动有规律可言,即就物质的整体性上来讲是运动平衡的,而按其组成该物质的众多粒子集合的整体观察性来讲是动态平衡的。
二,宏观物质的运动平衡是由其内部各微观粒子的综合运动决定的
宏观物质运动的动因是由其内部所有微观粒子的集体运动所产生的能量综合效果决定的,即对于一个相对复杂的宏观物质外部的变化,它的确定因素在其内部,在其内部各微观粒子的综合运动。这与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相符合的。
三.宏观物质内部相对独立的微观粒子的单独运动也遵从运动平衡规则
宏观中存在着微观,微观中也有宏观的影像。我们所说的宏观与微观都是相对而言的。对于组成宏观物质的某一具体微观粒子来讲,它的独立运动也遵从“运动平衡”规则,如电子绕原子核运动。
四.可以用物质的宏观运动去推论微观组成,或用微观组成去推论宏观物质的运动方向、速度、变化周期。所有微观粒子的合力则是规定了该物质运动方向的力,这个合力使得该物质做平衡运动即由宏观物质去推断微观集合状态,我们便能够得出物质“动态平衡”的结论。
当然这里我们所论述的平衡都是相对的、瞬态的,而不是绝对的,这个论断也是需要科学去严格证明,也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动态对等理论
IE7、傲游、TT等都可以,不过建议用傲游,这个浏览器的安全度很高,不容易被恶意代码、插件自动安装并执行! 动态平衡是什么
动态平衡(Dynamic equilibrium),按不同的专业领域主要分为:物理动态平衡、化学动态平衡、生态平衡、生理平衡、经济平衡、社会发展与人口平衡等。
物理动态平衡(Physical dynamic balance),在有关物体平衡的问题中,存在着大量的动态平衡问题,所谓动态平衡问题,就是通过控制某一物理量,使物体的状态发生缓慢变化。
物质的动态平衡是指相对独立物质内部所有微观粒子相对运动所产生的能量综合效果而给外观(界)带来的整体反映。对于相对独立运动的分子来说,内部原子、电子的综合的动态反映,在外观上则表现为分子的平衡运动。
化学平衡
处处可见的动态平衡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状态都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例如大气平衡、水平衡、物理平衡、化学平衡、生态平衡、人体体液的酸碱平衡、人口发展平衡、贸易平衡、供求平衡等。在高中学习阶段,我们也将接触许多平衡体系。因此,了解和学习有关动态平衡的知识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动态平衡
动态平衡是物质系统在不断运动和变化情况下的宏观平衡。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静止的平衡,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生态平衡编辑
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着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的相对稳定称为生态平衡。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遵循着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演变规律,因而形成有层次的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它总是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推动自身的变化和发展。
4生理平衡
人体可以看成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生物化学系统。人体中存在许多平衡系统,如水平衡、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体温的恒定等等。这些平衡系统维持人类的生命保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因此了解认识这些平衡就显得迫切和重要。
生理平衡(2张)
5经济平衡
动态平衡是指不强调一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而是以经济实际运行可能实现的计划期为平衡周期,保持计划期内的国际收支均衡。
社会平衡
社会平衡,即社会发展与人口平衡。《人口原理》中认为:“人口的增殖力无限,土地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有限。人口若不受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三个著名的人口命题:(1)人口的增加必然受生活资料的限制;(2)当生活资料增加的时候,人口总是增加;(3)较强的人口繁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实际人口同生活资料保持平衡。 动态平衡原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
19世纪50-60年代,热力学的基本规律已明确起来,但是一些热力学概念还比较模糊,数字处理很烦琐,不能用来解决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例如化学反应的方向问题。当时,大多数化学家正致力于有机化学的研究,也有一些人试图解决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反应的方向问题。这种努力除了质量作用定律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人试图从别的角度进行反应方向的探索,其中已有人提出了一些经验性的规律。
在这一时期,丹麦人汤姆生和贝特罗试图从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来解释化学反应的方向性。他们认为,反应热是反应物化学亲合力的量度,每个简单或复杂的纯化学性的作用,都伴随着热量的产生。贝特罗更为明确地阐述了与这相同的观点,并称之为“最大功原理”,他认为任何一种无外部能量影响的纯化学变化,向着产生释放出最大能量的物质的方向进行。虽然这时他发现了一些吸热反应也可以自发地进行,但他却主观地假定其中伴有放热的物理过程。这一错误的论断在30年代终于被他承认了,这时他才将“最大功原理”的应用范围限制在固体间的反应上,并提出了实际上是“自由焓”的化学热的概念。
19世纪60-80年代,霍斯特曼、勒夏特列和范霍夫在这一方面也做了一定的贡献。首先,霍斯特曼在研究氯化铵的升华过程中发现,在热分解反应中,其分解压力和温度有一定的关系,符合克劳胥斯一克拉佩隆方程:dp/dt=Q/T(V-V)
其中Q代表分解热,V、V代表分解前后的总体积。范霍夫依据一述方程式导出的下式:
lnK=-(Q/RT)+c
此式可应用于任何反应过程,其中Q代表体系的吸收的热(即升华热)。范霍夫称上式为动态平衡原理,并对它加以解释,他说,在物质的两种不同状态之间的任何平衡,因温度下降,向着产生热量的两个体系的平衡方向移动。1874年和1879年,穆迪埃和罗宾也分别提出了这样的原理。穆迪埃提出,压力的增加,有利于体积相应减少的反应发生。在这之后,勒夏特列又进一步普遍地阐释了这一原理。他说,处于化学平衡中的任何体系,由于平衡中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变动,在一个方向上会导致一种转化,如果这种转化是惟一的,那么将会引起一种和该因素变动符号相反的变化。
然而,在这一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吉布斯,他在热力化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吉布斯在势力化学上的贡献可以归纳4个方面。第一,在克劳胥斯等人建立的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吉布斯引出了平衡的判断依据,并将熵的判断依据正确地限制在孤立体系的范围内。使一般实际问题有了进行普遍处理的可能。第二,用内有、熵、体积代替温度、压力、体积作为变量对体系状态进行描述。并指出汤姆生用温度、压力和体积对体系体状态进行描述是不完全的。他倡导了当时的科学家们不熟悉的状态方程,并且在内能、熵和体积的三维坐标图中,给出了完全描述体系全部热力学性质的曲面。第三,吉布斯在热力学中引入了“浓度”这一变量,并将明确了成分的浓度对内能的导数定义为“热力学势”。这样,就使热力学可用于处理多组分的多相体系,化学平衡的问题也就有了处理的条件。第四,他进一步讨论了体系在电、磁和表面的影响下的平衡问题。并且,他导出了被认是热力学中最简单、最本质也是最抽象的热力学关系,即相律,在,而平衡状态就是相律所表明的自由度为零的那种状态。
吉布斯对平衡的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他的三篇文章之中。1873年,他先后将前两篇发表在康涅狄格州学院的学报上,立即引起了麦克斯韦的注意。吉布斯前两篇文可以说只是一个准备,1876年和1878年分两部分发表了第三篇文章-《关于复相物质的平衡》,文章长达300多页,包括700多个公式。前两篇文章是讨论单一的化学物质体系,这篇文章则对多组分复相体系进行了讨论。由于热力学势的引入,只要将单组分体系状态方程稍加变化,便可以对多组分体系的问题进行处理了。
对于吉布斯的工作,勒夏特列认为这是一个新领域的开辟,其重要性可以与质量不灭定律相提并论。然而,吉布斯的三篇文章发表之后,其重大意义并未被多数科学家们所认识到,直到1891年才被奥斯特瓦德译成德文,1899年勒夏特列译成法文出版之后,情况顿然改变。在吉布斯之后,热力学仍然只能处理理想状态的体系。这时,美国人洛易斯分别于1901年和1907年发表文章,提出了“逸度”与“活度”的概念。路易斯谈到“逃逸趋势”这一概念,指出一些热力学量,如温度、压力、浓度、热力学势等都是逃逸趋势量度的标度。
路易斯所提出的逸度与活度的概念,使吉布斯的理论得到了有益的补充和发展,从而使人们有可能将理想体系的偏差进行统一,使实际体系在形式上具有了与理想体系完全相同的热力学关系式。 谁创立了平衡结构理论,将其用于社会心理学的人际认知研究
不知道你想找的是不是海德的平衡理论
1958年,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提出了改变态度的“平衡理论”,又被称为“P-O-X理论”,P代表认知主体,O为与P发生联系的另一个人;X则为P与O发生联系的另一个任意对象。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这种紧张消除仅当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恢复平衡状态时才竟其功。综合言之,海德的平衡理论考虑的是一个人会在自己的认知架构内,组合彼此间对人和对物的态度。申言之,海德尔所感兴趣的一致性是在人对他们与其它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
示例
例如:P为学生,X为爵士音乐,0为P所尊敬的师长。如果P喜欢爵士音乐,听到0赞美爵士音乐,P—0—X模式中三者的关系皆为正号,P的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如果P喜欢爵士音乐,又听到O批判爵士音乐,P—0—X模式中,三者的关系二正一负,这时P的认知体系呈现不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体系发生变化。 耗散结构理论中,平衡和有序的区别是什么
什么是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耗散结构的概念是相对于平衡结构的概念提出来的,它提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耗散结构理论成功地引用到某些系统。
一座城市可看作一个耗散结构,每天输入食品、燃料、日用品等,同时输出产品和垃圾,它才能生存下去,它要保持稳定有序状态,否则将处于混乱。现代经济系统也是一个非平衡的开放系统,系统内部各部门的联系是非线形的,存在着有规律的经济波动和无规律的随机扰动,因此也是一个耗散结构。
20世纪70年代,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学说,这也是一种系统理论。耗散结构的概念是相对于平衡结构的概念提出来的。长期以来,人们只研究平衡系统的有序稳定结构,并认为倘若系统原先是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非平衡状态时,是不能在非平衡状态下呈现出一种稳定有序结构的。普利高津等人提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阈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这种远离平衡态的、稳定的、有序的结构称之为“耗散结构”。这种学说回答了开放系统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的问题。?
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内容
耗散结构是在远离平衡区的非线性系统中所产生的一种稳定化的自组织结构。在一个非平衡系统内有许多变化着的因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决定着系统的可能状态和可能的演变方向。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两类:其一是广义流,其二是广义力;而且广义流依赖于广义力。一般地说,这两类因素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函数。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的形成与维持至少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都不可能产生耗散结构;
二是系统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在平衡区或近平衡区都不可能从一种有序走向另一更为高级的有序;
三是系统中必须有某些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如正负反馈机制等,正是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得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产生协同动作和相干效应,从而使得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
普利高津认为,自组织现象是普通存在的。激光是一个自组织的系统,光粒子能够自发地把自己串在一起,形成一道光束。这道光束的所有光子能够前后紧接,步调一致地移地。飓风也是一个自组织的系统。自组织系统的机理是对称性破缺。这种对称性破缺的序都不包含在外部环境中,而根源于系统内部,外部环境只是提供触发系统产生这种序的条件,所有这种序或组织都是自发形成的。
在《确定性的终结》(The End of Certainity)一书中,普利高津还接受了比希里歇尔(Christof K.Biebracher)等对“自组织”的观点:“自然界中的组织不应也不能通过中央管理得以维持;秩序只有通过自组织才能维持。自组织系统能够适应普遍的环境,即系统以热力学响应对环境中的变化作出反应,此种响应使系统变得异常地柔韧且鲁棒(Robust的音译,即“健壮、强壮”),以抗衡外部的扰动。我们想指出,自组织系统比传统人类技术优越,传统人类技术仔细地回避复杂性,分层地管理几乎所有的技术过程。”
皮亚杰的“自我调节”中的“调节”,是有目的性结构化的涵义的。而普利高津则超越了皮亚杰。他的“自组织”区别于“自我调节”,他的“自组织”超越了附带预定的或目的性的、结构化的调节概念,是“开放的”组织。“自组织不是目的论的(teleological)(向预定的目的运行的);它甚至也不是目的性的(teleonomic)(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如生活的维持和生活的功能)。”相反,自组织是“开放的”。“未来从现在(和过去)之中演变而来,依赖于已经发生与仍在继续发生的交互作用。”
自组织的提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热力学的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第二定律的含义是所有的能量转化都是不可逆的。其中熵(shāng)是一个重要概念。“熵是这样一个量,它在有耗散的情况中不停地增长,当所有进一步做功的潜力都耗尽了以后,熵就达到了最大值,熵达到了最大值就意味着能量的耗尽、系统的毁坏。”
熵的汉语解译:熵在物理学上指热能除以温度所得的商,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在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liàng)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条可怕的定律,由此观之,宇宙的总熵是在无情地朝着它的极大值增长。一旦达到了最大值的那一刻──热寂状态,那就是宇宙死亡之时。是普利高津的自组织理论给了人们新的希望。因为系统中有许多“自组织现象”,即在系统组建后,虽然也有着日益毁坏衰败的趋势,但其内部也产生着调节建设的倾向。自组织有赖于自我加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微小的事件会被扩大和发展,而不是趋于消失。如果说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支箭头将系统引向衰败,那么自组织则是一支反向的箭头,它将系统引向自我完善。
耗散结构理论的运用
耗散结构理论主要讨论了系统在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从混沌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它深入浅出地揭示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质,也包括企业管理。对于现代企业组织来讲,最基本的过程就是投入——产出,一方面是原材料的购进,能源的持续输入,另一方面通过加工后形成产品,在市场尽快地销售以使资金很快地回收。无论是输入还是输出,一旦停下来,企业内部所有秩序或结构都将会瓦解。显然,企业的一切基础都是依赖于这个开放的输入输出过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耗散系统。
将耗散结构理论引入企业管理学中,我们得到了管理耗散和管理耗散结构的概念。所谓管理耗散是指当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复杂企业组织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内部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下,负熵增加,使组织有序度的增加大于自身无序度的增加,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和产生新的能量的过程。而管理耗散结构就是管理耗散过程中形成的自组织和自适应企业组织系统。企业管理的实质是一个负熵的过程。
任何企业管理系统部是开放系统,内部的控制都要以与环境的输入输出为条件,必须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表现为人才、物质、资金、设备、产品等与外部环境的交流。只有当这个交流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保持其管理结构的不断改善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即负熵值的持续增加。否则,系统将不能运行,致使系统的内部人力、物力、财力调配发生困难,系统熵值增加。
1、熵的产生
企业中的正熵流生成于企业的内部矛盾之中;这些矛盾冲突不断地产生正熵,并促成正熵的持续增加。正熵是企业不稳定的源泉,正熵的不断增加必然导致企业管理效益的降低。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生成正熵的因素有:
拉帮结派,形成不利于企业管理的非正式组织;
组织松散,企业处于无管理或半无管理状态;
管理者恣意行使管理权,或凌驾于制度与被管理者之上,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巨大鸿沟,企业内部不是协作而是抵制;
企业员工之间相互猜疑,彼此提防,互不沟通;
各谋私利,只顾个人,不要集体;
工作拖拉,刻意误工等等。
2、负熵的产生
企业的负熵是为了抵消正熵带来的不稳定性,从而维持企业管理的秩序与企业本身的存在。在一个实践的企业之中,正熵的生成在某种程度上带有自发性与主动性特征,甚至于可以认为,在企业之中,正熵的产生是企业运转的一个必然结果:只要存在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就一定会产生不利于维持企业经营管理秩序的正熵。但企业负熵的产生却并不如此。企业要想生成用于抵消正熵并以此来强化企业管理的有序度的负熵,则必须依赖于人为因素的强制作用。
也就是说,企业只有借助于从外界人为地施加动力,才有可能在企业内部形成负熵流;或者企业被动地从外部引入负熵流。因此,负熵带有明显的强制施加性。在这一点上,负熵与正熵有着显著的差异。论文认为,企业负熵的产生必须借助于适当的管理制度与强有力的制度执行的保障体系。
在企业之中,有助于生成负熵的因素有:
(1).强化企业管理。实行全员负责制与岗位责任制相结合的管理制度,明确员工的职责与权限,禁止越权与争权;
(2).引导与帮助员工形成与企业整体有相同利益要求、共同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关注并协助企业完成管理目标的非正式组织。避免非正式组织与企业整体发生利益冲突,弱化非正式组织的不利影响,鼓励与企业整体协同一致的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及时发现并拆散不利于企业发展的非正式组织;
(3).强调沟通的重要性。要求各层次的管理者采用适当的沟通方法、合适的沟通渠道定期与员工进行情感沟通、政策沟通、目标与计划沟通等等,让员工知道他应该知道、有权知道的与企业有关的所有信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关注的程度与积极性,并融洽员工与各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产生不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4).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不仅可以减少企业内正熵的生成,而且更能产生用以抵消企业正熵增加的负熵流。良好的企业文化将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这股凝聚力它一方面会增强员工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冲突,从而减少内耗,减少正熵的增加;另一方面,在企业出现正熵的增加时,由于凝聚力的作用,群体将会自动生成相应的负熵流,以抵消正熵的增加,从而继续维持企业的存在与稳定。
在一个企业之中,管理的任务在于尽可能避免正熵的增加,消除一切可能导致企业正熵增加的不利因素;当企业出现正熵的增加时,管理者的工作便是采用适当的方法在企业内部生成或从企业外部引入负熵流,以维持企业这一耗散结构的稳定。这就是企业管理的耗散结构原理。论文认为,这一耗散结构原理在未来企业的管理中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这一原理的运用,必将有利于我国企业、尤其是处于不利境况的国有企业走出生产经营的困境。
耗散结构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1.开放系统是产生耗散结构的前提
耗散结构理论强调系统的开放性,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开放”是至关重要的,它需要与外界环境永不间断地交换比如它需要采购外界生产资料,从外界购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企业需要受到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制约,需要受到工商局的监督,受到税务部门的审核并按时纳税;
另外,为了正常赢利和发展,企业需要时刻关注同类产品市场中的竞争对手,从而采取相应的竞争策略,企业需要以各种途径了解消费群体,与之发生有效沟通,从而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企业需要搞自身形象设计(CI),通过广告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从而增加自身品牌的受众等等。
整个企业的发展过程都在与外界发生着物质、信息的交换,从采购到生产再到营销,无一不显露出作为系统看待的一个企业对外界开放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可以看出耗散结构理论中的“开放性”思想对一个企业的管理起到宗旨性指引作用。
2.耗散结构理论强调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
这一点也明显的体现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了,比如,我国近年来各地推行“裁员增效”,提出“竞争上岗机制”,那么这种“竞争”就是一种非平衡态,具体体现在企业内部,它也是存在的,工作人员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或使自己级别职称得到提升,会更加积极地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业绩。最终会使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另外,企业对其生产产品的定价管理也是一种非平衡态,当受外界市场的影响,产品价格相对过高而不占优势时,企业就不得不将其价格降低,并达到一种临时性的相对稳定。
3.耗散结构理论提出涨落导致有序的观点
它强调系统中某个微小的变化会带来大的结果性偏差,这体现在营销管理中称之为“马鞭效应”。比如,在“禽流感”突如其来之时,全国上下一片哗然,大量禽、蛋类产品出现滞销,那么作为一个禽类养殖企业,就会宰杀并囤积大量家禽,并投资引进清洁设备,实施裁员增效,有的甚至由于资金不能顺利周转而纷纷倒闭。作为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完全应该在亚洲出现“禽流感”首例事件时就能预见到这样的后果,并及时采取措施——低价抛售所有禽类并发展养猪或养牛等第二相近行业。这便是“涨落导致有序”给我们在管理过程中的提示。
另外,又比如一个生产企业,它期初对一种产品的营销组合是这样的:价格策略采用撇油定价法,进行高定价策略;渠道策略采用包含批发商、零售商在内的中间商进行拓展渠道;促销策略采用大量投放广告,提高产品及公司的知名度。当发展一段时间后,企业发现本产品的价格在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力,需要降低时,其营销组合中各要素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价格策略变成低价策略;渠道策略改用直销方式;促销策略采用推销人员上门推销方式,并取消广告投入。从而使得营销组合形成一种新的稳定状态。
因此,“涨落导致有序”告诉我们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有可能随时发生变化,而且任一元素的微小变化都能使得整个系统中的其它元素发生变化,并最终形成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状态。具体反映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应该重视发生在企业中的任何意外和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对相应问题进行整体性宏观调整,从而能够维持企业稳定地发展。
--------------------------------------------------------------------
平衡与不平衡,从系统状态是否具备继续变化发展的可能性的角度来看待
有序与无序,从系统结构化的程度来看待(相关的词语有:熵、混乱程度、意义、功能等等)
稳定与不稳定,从系统做出改变所需的能量大小来看待。
平衡态一般是无序的 非平衡态向平衡态迁移的过程一般是有序的
显示全部
平衡态一般是无序的
非平衡态向平衡态迁移的过程一般是有序的
作者:组诗耶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