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保险业罚金超9000万:险企、个人、中介无一漏网
监管治理保险业顽疾的脚步从未停歇。据不完全统计,银保监系统三季度合计罚没金额9124万元,同比增加75.5%,其中财险业在罚单数量、金额上远高于寿险业和保险中介,且重磅罚单频频现身。而编制或提供虚假资料,未按规定使用保险条款与费率,利用中介渠道为他人牟取不正当利益仍为重点监管领域。
业内人士认为,三季度罚单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均与销售及渠道端的不规范不无关系。结合日前银保监会发布的各项规定来看,保险业的监管方向逐渐细化,险企、个人、中介无一漏网,未来保险机构该如何破局引发深思。
总体来看,三季度保险业的罚单数量及罚没金额较二季度明显增加,且较去年同期同比双升。据致远云库数据,银保监系统三季度合计开具相关罚单603张,去年同期为449张,增加34.3%;罚没金额累计9124万元,去年同期为5200万元,增加75.5%。
从机构类型分析,罚单主要集中在财险公司、寿险公司、保险专业代理公司,其罚单数量及金额分别为332张、5843万元(占保险业总罚没金额60.43%);145张、1906万元(20.88%);72张、766.2万元(8.4%)。可见,三季度财险公司在罚单数量、金额上均位列“黑榜”榜首。
从业务领域看,处罚主要集中在财务业务数据、销售理赔、内控与合规等,据致远云库数据统计,其涉及罚单分别为242张、205张以及186张。主要违规要点则集中在编制或提供虚假材料、虚列费用、给予投保人合同以外利益、虚构业务套取资金、未按规定使用保险条款或费率等五个方面。
而三季度罚单的累计罚款金额之最要归属中国人寿(31.090, -0.16, -0.51%)财产保险公司,累计罚没金额达1087万元,主要违规问题为:编制虚假财务资料、虚构保险中介业务套取费用等。
普华永道14日发布的报告显示,“编制提供虚假报告、报表、文件、资料”是财产险中罚款总额最高的处罚类型,总额达2002.5万元,罚单数量为93张。此外,前五大受罚事由中,“未严格执行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是财产险中罚款均额最高的处罚类型,平均罚额达33.43万元/张。
银保监会日前发布新修订的《财产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明确财险公司的保险条款应当要素完整、结构清晰、文字准确、表述严谨、通俗易懂,名称符合命名规则;保险费率应当按照合理、公平、充足原则科学厘定,不得妨碍市场公平竞争。
业内人士指出,市场上屡屡出现“噱头产品”,命名不准确也不严谨,费率拟定缺乏数据基础,产品设计不符合保险原理。因此上述保险条款费率厘定原则的确定,有助于规范财险公司的产品创新,减少保险纠纷,对消费者权益保护非常有帮助。
经梳理发现,违规返佣、欺骗投保人等问题一直是行业顽疾,也是保险代理机构被罚的“重灾区”。据不完全统计,因给予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其他利益;利用业务便利为其他机构或者个人牟取不正当利益等违法违规行为,前三季度保险业收到罚单206张,占罚单总量的34.2%。
例如,浙江安信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因利用业务便利为其他机构或者个人牟取不正当利益,被处单笔罚款81万元;永鑫保险销售青岛分公司主要负责人因利用业务便利为其他机构和个人牟取不正当利益而被撤销任职资格;泰康人寿保险山西分公司个人保险代理人因承诺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欺骗投保人、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被禁止终身进入保险业。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对此分析称,一方面说明当前保险中介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一些保险中介需要通过违法违规手法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保险中介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对一些保险监管政策与法规了解片面。因此,持续加强对保险中介的合法教育与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面对保险中介市场个体差异大、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在严监管的背景下,保险中介又该如何破局?相关人士建议,保险机构自身要加强对保险代理人、保险销售人员、理赔人员业务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还要建立完善的合规部门,对业务进行实施管控,在注重公司内控管理的同时,及时建立健全自身的消保监管自评机制,减少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