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分红能力受哪些因素影响,分红率最高的上市公司
1:各家保险公司的分红情况受哪些因素影响
保险公司的分红跟公司的盈利是挂钩的,没有盈利就没有分红,只要有盈利保险公司会拿盈利的百分之七十分给客户。
2:影响上市公司分红的因素
你好,简单来说一是业务定位。业绩考核,薪酬激励,经营决策,核心技术、战略思想、组织文化、品牌定位、销售渠道等,是企业持续获利能力的源泉,二是股本结构,大股东是否注重分红。
3:你认为上市公司给股东分红较少的原因是什么,可举例说明
从公司管理层主观意愿来看,有愿意大比例分配及小比例分配的区别。
从公司实现盈利的角度来看,有盈利多少,有多少盈利可分的问题。盈利少,往往无法分红多。
一般来说,管理层根据实际盈利状况,选择较低的股利分配率(就是实际盈利的分配百分比)有以下几个原因:
1,账面盈利不少,实际流枯竭,公司资金全部用来运营尚捉襟见肘,一旦按照账面盈利大比例分配,将严重影响公司下一步的正常经营,大幅增加下一年度的经营成本,进而影响下一年度的经营成果,得不偿失。
这种情况,在我国A股市场极为普遍,公司经营的资金链崩的很紧,往往对于资金很饥渴,实际是没有多少资金用来分红的。
比如老股金杯汽车。
2,盈利用来滚动发展,利于长远的更大回报。
这是股份公司的重要特点,有别于的投资特性,如果公司有前途,少分红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后劲,能够为公司在更长的时期给投资者更高的回报。
比如巴菲特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就基本不分红,滚动发展。
3,虚假的盈利报告,实际的盈利极为有限,分红没有实际盈利支撑,只能分一点点。
比如某些银行股,利用坏账率调节利润,账面可用资金有限。实际无法大比例分红。
4:影响企业股利分配政策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确定利润分配政策应考虑的因素。
??(1)法律因素:资本保全约束,是指企业没有股利派发的时候不能给股东派发股利,否则视为抽逃资本金。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包括:资本保全约束 、资本积累约束、偿债能力约束、超额累积利润约束。
??①资本保全约束:它要求企业发放的股利或投资分红不得来源于原始投资(或股本),只能来源于企业当期利润或留存收益。
??②资本积累约束:要求企业在分配收益时,必须按一定的比例和基数提取各种公积金。一般要贯彻无利不分的原则
??③偿债能力约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按时足额偿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如果当期没有足够的而派法了股利,则不能保证公司在短期债务到期的时候有足够的偿还能力。先满足偿债的要求在派发股利。
??④超额累积利润约束:它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股东避税, 我国法律目前对此尚未作出规定。股东获得的收益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持有期间获得的股利,另一部分是指将来卖出的时候卖出价和原来买入价的差额叫资本利得。由于投资者接受股利交纳的所得税要高于进行股票交易的资本利得所缴纳的税金,因此许多公司通过积累利润使股价上涨方式来帮助股东避税,西方国家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公司不得超额累计利润,当公司留存收益超过法律认可的水平将被加征额外的税款。
(2)股东因素:股东出于自身考虑,可能对公司的收益分配提出不同意见。
1、 控制权的考虑:
公司的股利支付率越高,必然保留盈余减少,这又意味着将来发行新股的可能性加大,而发行新股会稀释公司的控制权。因此公司的老股东往往主张限制股利的支付,而愿意多的保留盈余,以防止控制权稀释。
2、避税考虑:
由于投资者接受股利交纳的所得税要高于进行股票交易的资本利得所缴纳的税金,往往要求限制股利的支付。
3、稳定收入考虑:
一些小股东,往往靠定期的股利维持生活,他们要求公司支付稳定的股利,反对公司留存较多的利润。
4、规避风险考虑:
股东出于避税的考虑,股东希望公司派发较多的股利
(3)公司因素:公司出于长期发展与短期经营考虑,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公司的偿债能力:
如果一个公司的举债能力强,能够及时从资金市场中筹到资金,则有可能多得分派股利,而对于一个举债能力较弱的公司来讲往往采取分配较少的股利。
2、未来的投资机会:
优良好投资机会的企业往往将实现的盈余用于投资减少用于分配的收益金额。如果企业缺乏良好的投资机会,往往加大分红数额。
3、盈余稳定状况:
4、资产流动状况:
公司分派较多的股利,会使大量的流出,降低资产的流动性,企业为了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就不宜支付较多的股利。
5、筹资成本:
企业筹资的权益资金应当首选的是权益资金,从这个方面来考虑公司应当支付较低的股利。
6、其他因素:
发行可转换的企业,多发股利导致股价的上升,促使投资者尽早的行使转换权,达到调整资本结构的目的。达到兼并,反收购的目的等等。
??(4)其他因素:包括债务合同限制、通货膨胀限制。
1、债务合同的约束;企业的债权人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往往在债务合同中约定支付股利的限制。
2、通货膨胀的因素;由于通货膨胀在固定资产实物更新的时候,计提的累计折旧不足以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一般采取偏紧的利润分配政策。
5:分红为什么要除息
说分红除息是错误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支持分红除息的理论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是实践表明了分红除息不合理。 除息基准价的计算办法为:除息基准价=(股权登记日收盘价)—(每股所派) 首先,不能从股票市场价格中除息!一方面从股价和红利的属性来看。股票是种特殊的商品,是以其代表的股份的内在价值即企业实际价值(每股净资产)为价值的特殊商品。股票价格是股份价值在证券市场的体现。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股息都是股票的内在价值。因此,用股价去减分红实际上就是用价格去减价值。由于两者属性不同、比例不同,产生的结果也就是无意义的。所以除息基准价其实是无意义的。也许你会觉得:那股价按比例减不就得了这就得从另一方面来分析股票价格的特殊性了。股票价格本身的具体产生是由证券市场决定的。影响股价的因素有很多:企业实际价值的变化、企业的发展状况、行业状况、宏观经济、突发事件、投资者心态等等,这些因素集中反映在证券市场的供求关系上。也就是说股价的具体波动是由供求关系直接造成的,而其它因素只是可能造成股价波动的因素之一,包括企业实际价值。企业实际价值的增加,可能会造成股价的上涨,但也可能不会,这要取决于企业实际价值的增加对供求关系的影响程度。也就是说每股净资产增加,只是影响股价的因素之一;同样每股净资产减少也应该只是影响股价的因素之一,而不是现在决定股价的唯一因素!简单的说,每股权益增加没有强制地升高股价,那每股权益减少凭什么就强制地降低股价!所以,分红除息在逻辑上也是错误的。 既然每股权益增加对股价的影响是通过市场行为来实现的,那么每股权益减少对股价的影响也应该通过市场来实现,而不能画蛇添足地用错误的分红除息制度来强制实现。要不就在业绩公告时在股价上增加每股收益金额,分红后再除息。 投资者把钱投资股票,本来应该享有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投资收益,然而分红除息使得投资者不但投资收益是零还得倒贴钱。这样,投资者投资股票的实质就成了无息借钱给上市公司,分红变成了还钱,而投资者还得因为上市公司还钱而交税。理论上来说,当上市公司分给了投资者最初股票价格相同红利的时候,投资者的股票价格也被除到了零(再分就要变负数了),这时投资者这个无息借钱的大好人却只收回了比本钱还要少的资金(因为交税),这是多么荒谬至极!所以,投资者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沪深两市1587家上市公司自上市以来累计分红总额约8266.5亿元,分给普通流通股股东(按总股本30%计,不考虑大小非)的近2500亿,除去20%红利税,实际分到普通流通股股东手中的红利只有2000亿左右。但同时也就是说,因为分红除息使会财富有2000亿被蒸发!这是多么可怕的数字!但这2000亿却因为错误理论的影响、与庞大总市值相比微不足道等因素而被人们忽视。 那到底有没有受益者呢以前有,就是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他们享受到了真正的投资收益。但现在全流通时代,他们的红利收益也被流掉了。 最为重要的是,分红除息让股票投资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 由于分红除息的规则使得证券投资对投资者来说是一种没有投资收益的“负和游戏”,使得股票的投资、投机双重属性只剩下了通过二级市场高抛低吸获取差价的投机属性。价值投资理念这一股票投资理念的根基实际上只是海市蜃楼。二级市场的所有投资者都是投机者,没有真正的投资者。任何所谓的长期投资者都要为股票如何变现而费尽心思,有实力的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庄家”,再不小心就变成了资金链断裂的“恶庄”。为什么就是因为投资者不能真正从股票中获得投资的分红收益,只能从股价涨跌的投机中获得差价。对投资者来说,证券投资无异;对国家会来说,股市与赌场的区别只是在于股市还有融资用于发展生产、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 所以说分红除息是严重错误的,是证券投资市场的“万恶之源”。分红除息理论的创造者没有真正理解证券投资经济和传统投资经济的区别,把传统投资经济的理论形而上地照搬到证券投资经济中来,结果形成了张冠李戴、贻害后世的错误理论。 强烈呼吁——分红不能除息!!!
6:为什么分红少,股价却很高
股票有预期,人们把股票价格给炒上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