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而下的投资体系
我构建了一个自上而下的投资体系,其中做了大量的数据挖掘,去分析不同宏观环境下,不同类型公司的潜在风险和收益特征。其中, 最典型的是我们自己编制的“宏观经济晴雨指数”,这个指数每月都会发布在金鹰基金的微信公众号里,是我们研究框架中的重要环节。
每个月都有各种宏观经济数据出台,但很多时候没有人真正去理解这些宏观指标的具体意义在哪里,如何把这些宏观数据用好,以及如何让这些数据来指导我们的投资。我会把这些数据分为8大类指标,每一个指标对应(-1,0,1)的打分。如果这个指标变得更加正面,那么打分就是1,如果变得更加负面,那么打分就是-1。我把所有的打分结果汇成一个指数,这个指数是0以上,意味着宏观经济环境可能在改善,机会就比风险更大。
A股越来越多基金经理放弃了自上而下,认为这个方法的链条太长,都转而去做自下而上,你如何让这套框架保持长期有效?
我觉得在A股市场中,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做到精通,都可以帮助你在这个方向上获取相对的收益。这也是我一直以来信奉的东西。许多人没有赚到超额收益,是因为他的框架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我在做研究的时候,就不断反思如何优化这套框架,通过动态的修正,把这套框架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跟上这个时代的变化。
过去大家都讲美林时钟失效,我觉得本质是对这套体系不够了解。如果一个人不了解这套体系,就会轻视这种方法。很生硬地把美林时钟那套方法从美国直接挪用到A股,就没有太大意义。在我们的投资体系中,美林时钟是有一定分量的。我们把美林时钟的方法论做了本土化、更契合A股市场的变化,而且并不会生硬套用美林时钟的四个阶段。
举个例子,钢铁板块在20年前是一个成长行业,今天是一个周期行业,我们不能用20年前的框架套用到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是在动态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行业的属性会发生变化,不能用过去的眼光贴标签。就像半导体芯片在国内属于新兴成长领域,但是在美国可能周期性就更强一些。 我们做研究的时候,都知道通胀买大宗商品,复苏周期买消费,这里面研究的关键不是买什么,而是背后的逻辑。在不同的经济周期、宏观阶段,不同的政治环境主导下,美林时钟的应用差别很大。如果直接套用过去的结果,那是不能获得超额收益的。
另一个层面是更为基础的东西,大家对于宏观经济判断不断在摇摆,有时候一个月前大家都说通胀,一个月之后又说通缩。这说明许多人对宏观没有一个很坚定的判断,背后的原因是研究做得不够深入。如果研究足够深入,一定会有很坚定的信念,我的研究分析框架,让我在一些自上而下策略的判断上会更加坚定。
所以 并不是美林时钟的方法论有问题,而是大家对于不同宏观经济阶段的划分有问题。自上而下的方法确实门槛更高,只有当我们对宏观基本面的判断足够准确的情况下,才有资格去评判这个框架是不是合理。如果连目前的宏观周期环境都没有想清楚,那么自上而下的投资肯定会犯很多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