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我所理解的长期主义
我就像老战马听到了冲锋号,即刻决定投入进来。有人说,你以前也在做绿色环保,怎么到了2020年就开始创业了?理由很简单,因为已经到了大国们联手应对温室气体效应与全球变暖问题的时刻了。而要有效地应对这个严肃的问题,必须采取经济性的手段。像过去那样,仅仅强调ESG、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是绝对不够的。以前,企业成立一个公益基金,资助节水等环保项目,更多考虑到的或许还是企业的美誉度。就我对行业的了解,如果真正从商业化角度考量,相关的运作都是很不成熟的。所以,双碳目标在前,我们必须还要继续往前走。
从万科退休之后,我接手了万科公益基金会。当时的基金会资助的项目很散,百分之八十几的资金用于人文、野生动物保护等领域,与减少碳排放有关的投入则只有百分之十几。
于是,我立即明确了一点,那就是百分之八十几的资金要投入到减碳相关的项目中,另外百分之十几延续原来的投入计划,比如与万科业务密切相关的古建筑保护。但是,即使这样,也还不够。中国要达到双碳目标,预计要投资的规模在120万亿元——按目前的情况看,还要更多。此外,120万亿元是按照将温度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来测算的,如果以欧盟控制在1.5摄氏度的标准来看,投资将达到400万亿元以上。在如此庞大体量的投资面前,公益基金会的资金实在是杯水车薪。
做好决定之后回望过去,我发现自己实际上已经为此准备了20年。因为早在2000年,万科就已经走上了绿色低碳之路。最典型的成果就是PC。
其实PC构件应该是由建筑公司制造,万科作为发展商订购和使用。但当时国内的建筑公司都无意于此,于是万科决定自己动手。2004年,万科建筑研究中心成立了,PC厂也成立了。招齐人员之后,就组织他们到日本、荷兰、法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去培训学习。
坚持的结果是,相对于扎钢筋、覆膜、浇灌等传统工序,万科推行的PC结构体系使得建筑现场的钢材、木材、水泥、水的用量大幅减少,每平方米的能耗节省达到了20%。不仅实现了低碳目的,标准化的作业还提升了建筑物的整体质量。
2009年,万科的PC做出名气了,引起了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注意。万科作为典型被介绍到了联合国气候大会上。那一年也是我第一次到哥本哈根参加大会。此后我一年一年地去,一直坚持到现在。对于如何应对气候变暖、如何达到碳达峰、如何实现碳减排,国际的政策、国家的政策和目标,万科的具体实践,我都身历其中,无比清楚。最初的时候,我们一行三人号称代表百家中国企业去参会;到了2019年,我们身后的企业已经达到了100万家。变化不可谓不大,当然我们也并不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中国还有那么多企业,要齐心贯彻绿色低碳,依然任重道远。
总结过去,面向未来,这就是我对回归未来这个命题的诠释。其中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作为1980年代的企业家,为什么我依然能够找到迎接未来的力量?为什么我到今天还这么有活力?原因就在于长期主义。
还是以万科为例,2008年,万科是中国房地产商的第一名,在国际上排名第三。到了2010年,万科成为了国际第一。与此同时,国内的其他房企都意在赶超万科——因为只要超过了万科,那就取得了世界第一的位置。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万科集团的高层都很紧张、很焦虑,在想办法不让别人超过。
面对这种情况,我和团队成员们说了一番话:“其他企业要超过我们,只有两种办法,要么通过合并,要么追求200%的增速。无论哪一种,都会导致企业的变形。我们为了不让他超过,会不会变形?毫无疑问也会。所以我们不能跟着他们走。万科是个魔咒,超过了它的企业自身也会面临一定的风险。”
从现实的角度看,被超过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真正重要的是相信长期主义——不必计较一时得失。常说人生苦短,不过百年,但对于企业来说,一个伟大企业的发展历程是很漫长的,它不会局限于一代人,而一定是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就像2017年我退休了,郁亮作为新一代人来接班,带领万科继续走下去。这就是我想说的长期主义的内涵。
不仅企业要不断发展前进,个人在其生命的限度里也一样如此。有许多人禁不住投机取巧的诱惑,追求眼前随时而易的机会,看到风口把猪都吹飞起来了,不去跟一把风就觉得自己吃亏了。但我的经验是,要在总结过去之后找到未来的方向,真正靠的正是不那么短视的积累。
在万科着力推行的种种,我从来没想过是为了某个特定的目标打基础。那为什么还要坚持去做?从本质上说,就是为了追求更长远的发展。我依然记得当时说服万科管理层的情景。欧盟的企业可视为一个标准,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他们要实现减排,而我们还在达峰的路上。向他们看齐,是为了将来做准备。将来企业规模大了,减碳规定和要求都出来了,再临时去考虑这些问题,是绝对来不及的,所谓船大不好调头,就是这个道理。20年徐徐而过,所有绿色低碳的实践,都在不经意间构成了我再次创业的坚实基础。
回归未来之所以存在现实的可能,就在于企业和企业家更多地考虑长期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在过往的道路上找到机会,在未来健康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