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测评不能充当捕获消费者的“高级猎手”
中消协对12个互联网平台7类共计350家第三方测评账号进行体验式调查后发现:93.1%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55.7%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商测一体以商养测模式,难保公正性。
当下,第三方消费品测评机构在网络上很受欢迎,其通过对产品进行测评,帮助消费者避坑,并为其选购商品提供消费参考。理论上,第三方评测扮演的应是黑面包公的角色,不仅能对商家进行监督,倒逼其坚守质量,努力提供优质产品,而且能为消费者提供省心省力的消费指南,必要时还可以作为维权凭证之一。
然而,现实很骨感。因从业门槛低、利益诱惑大、监管触角延伸相对滞后等因素,第三方测评机构虽数量越来越多,但品质良莠不齐。比如,不少测评机构自设标准,给商品做评级、认证或推荐,难言科学与公正;一些测评机构胡乱测评,有的还受雇于被测评产品的竞争对手,虚假测评、恶意诋毁;有的则有钱能使鬼推磨,收了商家代言费,以测评名义推销产品。
高级的猎手往往以猎物的身份出现。公正客观的第三方测评是一种现实需求,若成了扮猪吃老虎、围猎消费者的高级猎手,不仅不能成为消费市场良性发展的帮手,反倒成了搅乱市场秩序的帮凶。
让第三方测评真正为消费者所用,为规范市场竞争及秩序出力,必须清理行业乱象,让其回归第三方应有的职能定位。比如,有关部门要对测评行业制定相关标准,建立准入门槛,加强监管,引入消费者监督和投诉反馈机制;平台要守土有责,对入驻测评博主与机构尽到管理责任;被第三方测评机构恶意诋毁的企业要积极维权,释放不纵容碰瓷的信号;对诸如假测评真带货等涉嫌违反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行为,有关部门也应予以追究,以儆效尤。
繁荣的网络消费空间,需要更多正规、权威的第三方测评机构。规范其运营,促其回归本位,是消费者的期待,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