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价涨了,企业供热成本严重倒挂,热价到底能不能跟着调?

2023-02-06 16:11:31

  上述地区居民采暖按面积计费约在23-34元/平方米不等。

  “供热行业保民生是第一位。这一属性,决定了供热作为公用事业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不可能暴利经营。在薄利情况下,燃料成本一旦大幅上涨,影响就很明显。”中国城镇供热协会相关专家坦言。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已要求落实属地政府的帮扶、监管和兜底责任,“如果发生供暖企业弃供、停供的情况,地方政府要无条件予以兜底保供”。此外按惯例,地方政府会根据实际情况,在供暖结束后给予热企一定补贴以填补亏损。

  眼前困难有所缓解,政府兜底却非治本之策,有没有长效解决方案?其实早在2005年,国家发改委、原建设部便发布了《关于建立煤热价格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目的就在于逐步理顺热价格关系。据此,热力出厂价格与煤炭价格联动,当煤炭到厂价格变化超过10%后,相应调整热力出厂价格;销售价格与出厂价格联动,热力出厂价格调整后,按照势力管网输送价格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则,相应调整热力输送企业对用户的热力销售价格。煤热价格联动以不少于一年为一个周期,煤价变化达到或超过10%后,相应调整热价;未到10%,则下一周期累计计算。

  既然有政策支持,成本为何依然难疏导?多位人士表示,这是因为实际执行迟迟难到位,几乎没有城市真正建立起联动机制。“以东北三省为例,市场煤价涨幅早已远超国家煤热联动机制规定的10%上浮空间,而供热价格至今未调整,煤热联动有名无实。”赵文瑛表示。山东省热电设计院院长刘博称:“针对民生供暖,煤价不管怎么涨,至少在山东热价多年没动过。事实来看,煤热联动失效了。”

  九洲集团董事长李寅也称,早年煤炭价格下降时,不能及时下调终端热力价格,群众意见很大;煤炭价格上涨了,也不能及时调整热力出厂价格,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供热成本提高时,政府部门为了稳定物价、安抚民心,往往更愿通过补贴来调控热价。煤热联动政策出台十几年,实施似乎成了一纸空文。根本原因是没有像电力等其他能源品种一样,形成规范价格与成本联动机制,没有按市场规律来解决供热市场的现实问题。”

  表面上看,热价难调整与其民生属性息息相关——下游连接千家万户,上调居民热价必须依法召开听证会,并对低收入居民采暖采取适当保障措施,各地主管部门对此态度谨慎。背后实则是“市场煤、计划热”的多年夹击。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直言,两部委虽已出台煤热联动机制,文件却缺乏可操作性,地方价格主管部门需会同住建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再制订具体实施细则。“上游煤价跟着市场走,下游热价由政府部门制定,究竟如何进行供热成本核算、如何根据煤价控制合理区间等复杂问题,统统交由各地自行解决,稍有不慎很可能引发群众不满,自然鲜有地方愿意尝试。真正建立起‘能涨能跌’的热价,目前仍面临诸多现实制约。”

  “重点在于理顺价格机制。”在赵文瑛看来,热作为一种商品,兼具民生和商品双重属性,但商品属性长期较弱。“如今用户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比如有人觉得18度即可,有人想要更高温度。用热品质不同,价格一刀切就显得不科学。再如现在的建筑结构跟十几年前也有区别,供热能耗变了,一成不变的热价存在不合理。不是说一定涨热价,而是要建立合理价格区间,既要兼顾老百姓承受能力,也要合理反映市场真实水平。”

  另据了解,热价本身也缺乏透明。“为了解热企经营状况,主管部门应定期开展成本监审工作。实际上,有地方只计算某几项成本,做不到全面覆盖;有地方草草了事,工作流于形式;还有企业为了多要补贴,刻意谎报虚高。不能掌握各环节真实成本,煤热联动就缺乏依据。”上述人士称。

  李寅对此提出,应进一步完善可操作的定价机制,规范热源出厂价格构成、热力管网输送价格等,供各地在价格调整过程中参考执行。“按照合理补偿成本、合理确定收益,并维护消费者利益的原则,制定供热燃煤价格联动机制。”

下一篇:河区:“清扫神器”助力道路清洁
上一篇:武汉:在住房限购区域购房的居民家庭可新增一个购房资格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