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增进民生福祉 托起“稳稳的幸福”

2022-11-22 14:17:03

  促就业、增收入,兜底线、办实事。十年来,淮安市深入践行为民服务根本宗旨,大力度实施民生幸福工程,持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跨越发展的每个瞬间,让人民群众收获了“稳稳的幸福”,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民生保障彰显“幸福温度”。为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社会保障多样化需求,十年来,淮安市持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2021年为淮安市年满60周岁、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老年居民增发养老金,将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180元,比2020年提高20元,比省定最低标准173元高出7元。人民幸福,是医保事业最温暖的底色。十年来,淮安市持续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现与全国所有省份、420个统筹地区间的跨省门诊直接结算,省内第3家开通部分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1464家定点零售药店实现省异地就医购药直接结算全覆盖,基金支付约17亿元。2021年底基本医保覆盖率达98%,全年医疗救助46.3万人次。在江苏省首创单病种价格监测发布机制,成为“双通道”管理药品及单独支付药品经办结算系统江苏省唯一试点地区,截至目前保障用药人次2.5万,医保基金支付2.5亿元。从“住有所居”到“居有所乐”,从“改造见实效”到“管理有长效”,十年来,淮安市累计改造1178个老旧小区,创建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34个、市级宜居示范小区49个,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兜底救助标注“幸福刻度”。近年来,淮安市建立困难老人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出台《淮安市基本养老服务指导性目录》,着力加强经济困难的高龄、空巢独居、失能、农村留守等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保障。今年继续为24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累计改造户数将超过6600户。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面临着减员、降薪等困境。为推动纾困解难政策快速落地,淮安市全力以赴稳住市场主体、保障困难人员,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免申即享、直达快下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截至目前,淮安市1.49万户企业落实稳岗返还资金1.37亿元,惠及职工33.97万人;为98家企业发放“苏岗贷”2.36亿元;为创业主体发放富民贷6.38亿元;落实社保补贴8700万元、岗位补贴1020万元,惠及4.28万就业困难人员。特殊困难群体是民生保障的“短板”和“底线”。幸福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十年来,淮安市始终从老百姓角度出发,多举措全方位织牢兜底保障网,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着力完善救助体系,先后制定印发《关于贯彻落实江苏省临时救助实施办法的意见》《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构建起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从2012年的260元、380元统一提高至2022年的655元,分别增长152%和72%。

  公共服务提升“幸福指数”。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十年来,淮安市推动教育事业在资源优化、优质均衡、师资建设、质量提升等方面全面推进,将集团化办学作为扩大优质资源供给的重要抓手,在江苏省率先建立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全纳”模式,带动了一大批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加快发展。买菜不用去菜市场,动动手指在网上下单;在商业综合体内,吃喝玩乐“一条龙”都能解决……在十年前,这些都还是想象中的画面,而如今已经成为淮安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近些年,万达广场、金地中心、华信Mall等一批高端特色商贸企业的纷纷入驻,进一步满足了市民的消费升级需求。市民能在商场和商业街区里购物、娱乐、吃饭、喝咖啡、看书等,享受沉浸式购物体验。以前去南京、上海都要开车,现在通了高铁,市民出行更方便、更绿色。在市区,除了公交、有轨电车外,配套建设的单车驿站也很好地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如果开车,还可以通过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实时查看了解目的地的车位情况,提前规划好出行时间。民生一小步,关乎百姓幸福感的一大步。十年来,淮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智慧城市建设为载体和抓手,推动城市日常管理、应急管理、社会治理等衔接融合,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教育、消费、交通等公共服务性保障项目日臻完善,书写了精彩的民生答卷。

下一篇:易会满首提“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 中金:银行、国企估值有提升
上一篇:夏心旻专题调度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精准施策精细管理久久为功 推动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