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莱集团百科(莱博股票)

2022-11-03 01:58:00

  为什么说不要指望别人的回报?

  我最近碰到一个义愤填膺的人,有人告诉我,只要你碰到他,15分钟内就一定会谈起那件事。果然如此。令他气愤的事发生在11个月前,可是他还是一提起来就生气。他不发泄完就根本不能谈别的事。他给34位员工发了10000美元圣诞节奖金——每人差不多300美元——可是没有一个人谢谢他。他抱怨说:“我很遗憾,我居然发给他们奖金。”

  一位圣人说过:“一个愤怒的人,浑身都是毒。”我衷心同情面前这位浑身是毒的人。他已60岁了。据人寿保险公司统计,我们还能活着的平均年头是当前年龄与80岁之间差数的2/3。这位仁兄——如果他够幸运——大概还可活十四五年。可是他却浪费了有限的余生中的将近一整年,为过去的事愤恨不平。我实在同情他。

  除了愤恨与自怜,他本可以自问为什么人家不感激他的。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待遇太低、工时太长,或是员工认为圣诞奖金是他们应得的一部分?也许他自己就是个挑剔又不知感谢的人,以致别人不敢也不想去感谢他?或许大家觉得反正大部分利润都要缴税,不如当成奖金?!

  当然也不排除,也可能员工真的过于自私、卑鄙、没有礼貌。也许是这样,也许是那样。我也不会比你更了解整个状况。不过,我倒是知道英国约翰逊博士说过:“感恩是极有教养的产物,你不可能从一般人身上得到。”

  我要谈的重点是:他指望别人感恩乃是换了一个一般性的错误,他实在不了解人性。

  如果你救了一个人的性命,你会期望他感恩吗?你可能会!可是,看看塞缪尔·莱博维茨的遭遇就知道这是一种奢望了,在他当法官前曾是位有名的刑事律师,曾使78个罪犯免上电椅。你猜猜看其中有多少人曾登门道谢,或至少寄个圣诞卡来?我想你猜对了——一个都没有。

  耶稣基督曾用一个下午使十个瘫子起立行走——但是有几个人回来感谢他?只有一位。耶稣基督环顾门徒问道:“其他九位?”他们全跑了,谢也不谢就跑得无影无踪!让我来问问大家:像你我这样平凡的人给了人一点小恩惠,凭什么就希望得到比耶稣更多的感恩?如果跟钱有关,那就更没指望啦!查尔斯·斯瓦布告诉我,他曾帮助过一位银行出纳,这位银行出纳挪用银行基金去做股票而造成亏损,斯瓦布帮他补足金额以免吃上官司,这位出纳员是否感谢他?是感谢他,但只是一阵子,后来他还跟这位救过他的人作对——就是这位曾经救他脱离牢狱之灾的人。

  你如果送给你亲戚100万美元,他应该会感谢你吧?安德鲁·卡内基就资助过他的亲戚,不过如果安德鲁·卡内基重新活过来,一定会很震惊地发现这位亲戚正在诅咒他!为什么?因为卡内基遗留了3亿多美元的慈善基金——但他只继承了100万美元。

  人世间的事就是这样。人性就是人性——你也不用指望会有所改变。何不干脆接受?我们应该像一位最有智慧的罗马帝王大流士一样。他有一天在日记中写道:

  “我今天会碰到多言的人、自私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忘恩负义的人。我也不会惊讶或困扰,因为我还想像不出一个没有这些人存在的世界。”

  他说的不是很有道理吗?我们天天抱怨别人不会知恩图报,到底该怪谁?这是人性——还是我们忽略了人性?不要再指望别人感恩了。如果我们偶尔得到别人的感激,就应感到一阵惊喜。如果没有,也不至于难过。

  忘记感谢乃是人的天性。如果我们一直期望别人感恩,多半只是自寻烦恼。

  我认识一位住在纽约的妇人,一天到晚抱怨自己孤独。没有一个亲戚愿意接近她——这也不全怪他们。你去看望她,她会花几个钟头喋喋不休地告诉你,她侄儿小的时候,她是怎么照顾他们的。他们得了麻疹、腮腺炎、百日咳,都是她照看的,他们跟她住了许多年。她还资助一位侄子读完商业学校,直到她结婚前,他们都住在她家。

  这些侄子回来看望过她吗?噢!有的!有时候!完全是出于义务。可是他们都怕回去看她,因为想到要坐几个小时听那些老调,无休无止的埋怨与自怜永远在等着他们。当这位妇人发现威逼利诱也没法叫她的侄子们回来看她后,她就只剩下最后一个绝招了——心脏病发作。

  这心脏病是装出来的吗?当然不是,医生也说她的心脏相当神经质,常常心悸。可是医生也束手无策,因为她的问题是情绪性的。

  这位妇人看重的是关爱与注意,但是我以为她要的是“感恩”,可惜她大概永远也得不到感激或敬爱了,尽管她认为这是应得的,她要求别人给她这些。

  有多少人都像她一样,因为别人都忘恩负义,因为孤独,因为被人疏忽而生病。他们渴望被爱,但是在这世上真正能得到爱的唯一方式,就是不索求,而且还要有不求回报的付出。这听起来好像太不实际、太理想化了?其实不然!这是追求幸福的最好一种方法。我亲眼见到我家中发生的情况就是如此。我的父母乐于助人,我们很穷——老是窘于欠债,虽然穷成那样,我父母每年总是能挤出一点钱寄到孤儿院去。他们从来没有去拜访过那家孤儿院,可能除了收到回信外,也从来没有人感谢过他们,不过他们已得到了报偿,因为他们享受了帮助这些无助小孩的喜乐,并不希冀任何回报。

  在离家外出工作后,每年圣诞节,我总会寄张支票给父母,请他们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可是他们总也不买。当我回家过圣诞时,父亲告诉我,他们买了煤、日用品送给城里一个有很多小孩的贫苦妇人。施与而不求回报的快乐是他们所能得到的最大快乐。

  我深信我父亲已符合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得享快乐的理想人了。亚里士多德说:“理想人会享受助人的快乐。”

  要追求真正的快乐,就必须抛弃别人会不会感恩的念头,只享受付出的快乐。

  为人父母者一向怨恨子女不知感恩。即使莎剧主人翁李尔王也不禁喊道:“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痛噬人心。”

  可是如果我们不教育他们,为人子女者怎么会知道感恩?忘恩本是人的天性,它像随地生长的杂草。感恩则有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及爱心的滋润。

  如果子女们不知感恩,应该怪谁?也许该怪的就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从来不教导他们向别人表示感谢,怎么能期望他们来谢我们?

  我曾认识一个住在芝加哥的人,常常对人抱怨自己的两个继子不知感恩。其抱怨倒也不是完全没有理由。他娶了一个寡妇,那个女人要他四处借钱,以供养她的两个儿子读大学。他在一个纸盒厂做工,一个星期才赚不到40块钱,得买食物、衣服、燃料,得付房租,还得还债。就这样他像一个苦力一样辛辛苦苦干了四年,却从来没有抱怨一句。

  有没有人感谢他?没有,太太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两个宝贝继子也是如此认为。他们从来也不觉得自己欠继父什么,甚至于连谢谢也不愿意说。

  能怪谁?怪孩子们吗?不错。可是更该怪的是做母亲的。在她看来,根本不应该在两个年轻人身上增加过多的“负疚感”。她不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一开始就欠人家什么”,因此从来没有想到要说“你们的继父真是个好人,帮你们读完了大学”,而是采取相反的态度:“这是他起码应该做的。”

  她以为这样做会对她的两个儿子的成长有好处,可实际上,这等于是让自己的孩子在走上人生道路的开端,产生全世界都欠自己的一种危险的观念。这是一种危险的观念,后来她这两个儿子其中的一个想向老板“借一点儿钱”,结果进了监狱。

  因此,我们必须牢记,孩子的行为完全是由父母造成的。再举一例:我的姨妈就从来没想过自己的孩子会对她“感恩”。小时候,我记得姨妈把自己母亲接到家里来,同时也照顾自己的婆婆。现在闭上眼睛,我依然清楚地记得两位老太太坐在姨妈农庄壁炉前的情景。她们会不会给姨妈增添麻烦?当然会。可是你在她的一言一行中丝毫看不出烦恼。对两位老太太,她顺从她们,宠她们,让她们非常舒服地度过晚年。除了两位老人家,姨妈还必须照顾六个孩子。但她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这么做有什么特别,也不期望因把两位老太太接到家里而赢得他人的赞美。在她心目中,这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也是自己分内的事,而且是自己喜欢做的事。

  现在的姨妈怎么样?在她守寡20多年后,五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组织了五个小家庭,大家争着要跟妈妈住在一起。孩子们都非常敬佩她,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离开她。这是感恩吗?不是,这是爱——纯粹的爱。这些孩子在自己童年时,就深受爱的熏陶,现在情况反过来了,他们能付出爱心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了。

  因此请记住:要培养出知恩图报的孩子,就要自己先身体力行。要注意我们的一言一行;要记住不要在孩子们面前蔑视别人曾经给我们的好处。永远不要说:“看看苏表妹送给我们的圣诞礼物,这些桌布,都是她自己钩的,没花她一毛钱。”这种话也许不过是顺口说说,可孩子们却可能听进心里去。

  避免为别人不知感激而难过和忧虑,下面是规则的第三条:

  一、不要因为别人忘恩负义而不快乐,要认识到这不过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

  二、让我们记住找到快乐的唯一方法,就是施恩勿望回报,只为施予的快乐而施予。

  三、让我们记住感恩是“教化”的结果。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子女能知道感激,我们就要教导他们这样做。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人性的优点全集》

  为什么施恩不求回报?

  德克萨斯州的一位商人,他为34位员工发了10000美元圣诞节奖金——每人差不多300美元,结果没有一个人谢谢他。他为这件事愤怒不已。在这件事过去了11个月之后,他仍不停地每一个遇到的人抱怨说:“我很遗憾,我居然发给他们奖金。”

  一位圣人说过:“一个愤怒的人,浑身都是毒。”前这位浑身是毒的人大约60岁了。根据人寿保险公司统计,活着的年数平均是目前年龄与80岁之间差数的三分之二。这位仁兄,如果他够幸运,大概还可活十四五年。结果他浪费了有限的余生中的将近一整年,而为过去的事愤恨不已,我实在同情他。

  或许,那些员工都是很自私、很卑劣的,也很不讲礼貌,但望这位先生除了愤恨与自怜,他大可自问为什么员工不感激他。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待遇太低、工作时间太长,或是员工认为圣诞奖金是他们应得的一部分。也许他自己是个挑剔不又知感谢的人,以致别人不敢也不想去感谢他。或许大家觉得反正大部分利润都要缴税,不如当成奖金。

  也许是这样,也许是那样。我们也不会比你更了解整个状况。我们倒是知道英国约翰逊博士曾说过:“感恩是极有教养的产物,你不可能从一般人身上得到。”

  很显然,某个人希望别人感激他的恩德,正犯了一般人共有的毛病,他实在不了解人性。

  如果你救了一个人的性命,你会期望他感恩吗?你可能会——可是塞缪尔·莱博维茨在他当法官前曾是位有名的刑事律师,曾使78个罪犯免上电椅。你猜猜看其中有多少人曾登门道谢,或者寄张圣诞卡来?我想你猜对了——一个都没有。

  耶稣基督在一个下午使10个瘫子起立行走——但是有几个人回来感谢他?只有一位。耶稣基督环顾门徒问“其他9位在哪里”的时候,他们全跑了,谢也不谢就跑得无影无踪!从平等,但你能说自己比耶稣更高尚吗?一个平凡的人,包括那位德克萨斯州商人,给了别人一点小恩惠,凭什么就希望得到比耶稣更多的感恩?

  至于钱财上的帮助,那就更没指望啦!查尔斯·舒瓦伯曾帮助过一位银行出纳——这位银行出纳挪用银行基金去做股票而造成亏损,舒瓦伯帮他补足金额以免吃官司。这位出纳员是否感谢他?是感谢他了,但只是一阵子,后来他还跟这位救过他的人作对——就是这位曾经救他脱离牢狱之灾的人。

  你如果送你亲戚100万美元,你想他会对你满怀感激之心吧?安德鲁·卡耐基就资助过他的亲戚,不过如果安德鲁·卡耐基重新活过来,一定会很震惊地发现这位亲戚正在咒他?为什么?因为卡耐基遗留了三亿多美元的慈善基金,但只送给他100万美元。

  人间之事就是这样,你根本没必要期待有一天会有所改变。既然如此,何不干脆接受?们应该象那位最有智慧的罗马帝王库斯·阿列留斯一样。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今天会碰到多言的人、自私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忘恩负义的人,但我不会惊慌或困扰,因为我还想象不出一个没有这些人存在的世界。”

  这话不是很有道理吗?我们天天埋怨别人不知感恩图报,到底该怪谁?假如施恩之前就没指望别人感激,那么,如果我们偶尔得到别人的感激,就会有一个惊喜。如果没有,也不至于难过。

  或许,容易忘记别人的恩赐,不容易对他人怀感恩之心是人性使然,那么如果我们一直期望别人感恩,多半是自寻烦恼。

  有一位住在纽约的妇人,一天到晚抱怨自己孤独,没有一个亲戚愿意接近她——这实在没有什么奇怪的,根本不能怪他们。假如有一个人去看望她,她会花几个钟头喋喋不休地告诉这个人,她侄儿小的时候,她是怎么照顾他们的。他们得了麻疹、腮腺炎、百日咳,都是她照看的,他们跟她住了许多年,还资助一位侄子读完商业学校,直到结婚。

  这些侄子回来看望她吗?噢!有的!有时候!完全是出于义务性的。他们都怕回去看她,因为要坐在那里几个小时听那些老调、无休无止的埋怨与自怜。当这位妇人发现威逼利诱也没法叫她的侄子们回来看她后,她就剩下最后一个绝招——心脏病发作。

  她是不是真的心脏病发作了?当然不是。不过医生也说她的心脏相当神经质,常常心悸。可是医生也束手无策,因为她的问题是情绪性的。

  这位妇人需要的是关爱与注意,其实她要的是“感恩”,可惜她大概永远也得不到感激或敬爱,因为她认为这是应得的,她要求别人给她这些。

  像她这样的人,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因为别人都忘恩负义,因为孤独,因为被人疏忽而生病。他们渴望被爱,但是在这世上真正能得到爱的唯一方式,不是索求,相反的,而是不求回报的付出。

  这听起来好象太不实际、太理想化了。其实不然,这是追求幸福的最好的一种方法。戴尔·卡耐基或许是最有资格谈论这个问题的人他说:“我知道,因为我亲眼见到我家庭中发生的状况。我的父母乐于助人,我们很穷,所以老是窘于欠债,可是虽然穷成那样,我父母每年总是能挤出一点钱寄到孤儿院去。那家孤儿院坐落在爱荷华州,他们从来没有去拜访过那家孤儿院,可能除了收到回信外,也从来没有人感谢过他们。不过他们已有所偿报,因为他们享受了帮助这些无助小孩的喜悦,并不希冀任何回报。”

  “我离家外出工作后,每年圣诞节我总会寄张支票给父母,请他们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可是他们很少这样做。当我回家过圣诞时,父亲会告诉我,他们买了煤、日用品送给镇上那些有很多小孩的贫苦妇人。他们送出这些礼物时,也得到了真正的快乐——施予而不求回报的快乐。”

  “我深信我父亲已符合亚里士多德所谓的享受快乐的理想人。亚里士多德说:理想人会享受助人的快乐。’”要追求真正的快乐,就必须抛弃别人会不会感恩的念头,只享受付出的快乐。

  几千年来,大部分为人父母者都怨恨子女不知感恩。

  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喊得最是震憾人心:“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痛噬人心。”

  这难道是子女的过错?当然不是。如果为人父母者不教育他们,为人子女者又怎么会知道感恩?忘恩原是象随地生长的杂草;感恩则有如玫瑰,需要细心裁培及爱心的滋润。

  如果子女们不知感恩,应该怪谁?也许该怪的就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从来不教导他们向别人表示感谢,怎么能期望他们来谢我们?

  住在芝加哥的理查在一家纸盒厂工作,很辛苦,周薪不过40美元。他娶了一位寡妇,她说服他向别人借了钱送她前夫的两个儿子上大学。他的周薪用来支付食物、房租、燃料、衣服及缴付欠款。他象苦力一样苦干了4年,而且从不埋怨。

  有没有人对他表示感谢?没有,他太太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那两个儿子当然也是一样。他们一点也不觉得对这位继父有任何亏欠,即使只是一声道谢。

  这怪谁?这两个儿子吗?也许!可是这位母亲不是更不该吗?她认为这两个年轻的生命不应该有这种义务的负担,她不要她的儿子“由负债”开始他们的人生。因此她从没想到要说:“你们的继父真是个大好人,他帮你们读完了大学。”相反的,她的态度却是,“噢!那是他起码该做到的。”

  她以为没有加给他们任何负担,可是实际上,她让他们产生了一种危险的想法,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义务让他们活下去。这种想法果然危险,她的两个儿子中的一个想向老板“借”点钱,结果被关进监狱。

  一定得记住,子女的一言一行完全是由父母造成的。

  举例来说,薇奥拉·亚历山大从来不抱怨儿女不知感恩。当薇奥拉把她母亲接来照料时,同时也照料她的婆婆。两位老人家有没有麻烦我亚历山大夫人?毫无疑问,一定不少,不过从她态度上一点也看不出来。她真的爱她们,对她们嘘寒问暖,让她们感觉到家的温暖。

  除了照料两位老人之外,薇奥拉自己还有6个子女,但她从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伟大的事。对她来说,这一切只不过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是正确的事,也是她愿意做的事。

  薇奥拉现在已经孀居了二十几年,她的5位成年子女都欢迎她,希望她到他们家去一起住。她的孩子们非常敬佩她,都不想离开她。

  这是出于“感恩”吗?当然不是啦!这是真正的爱!

  这几位子女从孩童时代就生活在慈善的气氛中。现在需要照顾的是他们的妈妈,他们回报同样的爱,这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因此,要想有感恩的子女,必须要先成为施恩不图回报的父母。我们的所言所行非常重要。在孩子面前,千万不要诋毁别人的善意。也千万别说:“看看表妹送的圣诞礼物,都是她自己做的,连一毛钱也舍不得花!”这种话我们也许是顺口说的,但是孩子们却听去了。因此,我们最好这么说:“表妹准备这份圣诞礼物一定花费了不少时间!她真好!我们得写信谢谢她。”这样,我们的子女在无意中也学会养成赞赏和感激的习惯了。

  为什么说看股票投资书籍基本没用,也赚不了钱?

  2017.11.5到11.09阅读第一遍。4分,很好的批判性的书籍。技术分析我总结共有五大类:价格走势,成交量,基于价格的指标,划线,资金流。

  不知不论断,这是我的作风,确实,著书的国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2017.11.10到11.17粗略阅读一遍,二半星,这本书是技术分析的经典,前面一半也就是整本书中说到的交易方法,书中总结就是四点:结合交易量的反转和持续形态,趋势线,支撑面和阻力面,市场背景(也就是大盘和板块,书中只是偶尔提到并没有独到的见解)。朋友说这是他们职业交易公司要求交易员人手必备一本的书籍。这让我想起了一年多前刚开始读的第二本股市基础书籍《期货市场技术分析》,这本书我还认真的读了两边,记住了那些反转形态,持续形态,知道了趋势线,支撑线,阻力线。不过如今有看过四十本以上股市书籍,看过成百上千只股票的历史走势图,还是无法从历史图像中辨认出这些形态,也不会划这些线。不理解反转形态和持续形态这些东西会流传大半个世纪,正如上本书

  2017.10.18到10.19粗略阅读一遍,二星。有愧于经典,东说一句西扯一句,还都是国外的事例,看完后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股市晴雨表指的就是价格平均指数,但本书也没说多少道氏理论的内容。

  大部分写书的人自己都赚不到钱,甚至不少人写得书简直就是浪费纸张浪费时间,但我仍想广泛的看一看。一是,赚不到钱的人可能也有他自己独到的分析技巧,对自己认识市场的某一方面提供思路。二是,也许不知道哪些书有用,但至少知道哪些书无益,以免错过关键点导致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交易系统而无法稳定盈利。

  2017.11.21到11月23阅读一遍,二星。

  2017.11.24到11.27阅读一遍,三星半。粗看了前半部分觉得可以打四星以上,但粗略看完后半部分就失望了,介绍了三十来个量基指标,还有一个不可告知的以

  2017.11.29阅读,二星。短短二百页不到的书籍,概括性的介绍了五位杰出作手的交易经历,策略和理念。第六章再总结了他们身上的共同点。只能当做通俗读物,真想了解他们的思想,还是要读他们自己本人的著作。

  2017.11.30到12.2阅读,五星。这本书读起来的感觉简单易懂,且道理深刻,不愧为经典之作!去年我已经看过了《股票作手回忆录》和《股票作手操盘术》两本书,不过那时候我连在电脑上的股票的走势图都没有看过,还只是看了十来本基础书籍。自然当时对这两本句句经典的著作没有一点共鸣!现在学习了一年半的时间,知道了大盘,板块,联动股,技术,量价,赚钱效应,基本面,情绪控制,资金管理等完整的分析要点,而杰西居然在那个年代已经发现了这些规律,这不得不让我十分敬佩!花了一天的时间来弄清楚他到底是怎么把行情报价记录到表格里,进行趋势判断后指导操作的。我发现缠师里的三类买卖点可能也是受此启发!只是杰西不是用背驰,而是通过长时间趋势运动之后的量价来确认他的关键点,并通过行情报价记录的关键价格来指导操作的。完全不记得回忆录和操盘术里讲过这些,把我如今知道的分析系统都有讲到,必须要把这两本书找来重读。

  2017.12.3到12.5粗略阅读,半颗星。书名很吸引人,龙头股战法,却说自己稍微有其他交易方法也不会选择追涨停这种模式,

  上一个月有位老股民跟我说:看书没用的,不用看了,除非你不做超短。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反思:认为这句话有一点对,就是炒股和游泳一样,只待在岸上的人是学不会游泳的。炒股应该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问,一套机械的系统的经过高手反复实战的可行的方法,他毫无保留的告诉你,你没有用此方法操作的经验,刚开始可能还是赚不到钱。你要用此经过多次的实战才能逐渐的领会其方法,甚至可能由于你的秉性不足导致很难达到高手的那个水平。为什么说知道了机械的系统的可行的方法,还是不能照此方法操作刚开始就赚到钱?我想是因为用此方法也需要人主观的判断:一是,一套可行的方法也需要有可操作的市场背景,而大盘的牛熊,板块的强弱等都是在不断演变的。二是,机械的系统方法不是全自动程序化的,也不是具体量化的。而这些都是需要人的主观判断和实战经验,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的。

  她师傅是一线游资,她说简单的回答我两句:炒股分两种,长线和短线,长线看书有技术还是好的,短线所需的精髓书上没有的,只有市场上有。我的思考:我想不通的是,如果把炒股和下棋来对比的话,下棋确实是要多实战,复盘,从实中体会到的经验去提高自己。而这些是用言语难以言说的,但是炒股的话,他没有这么强的逻辑性呀她所说的短线的精髓,是不是也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经验?还是是一种别人不知道的方法秘诀朋友的回答:交易系统!都是亏出来的。

  这是一位资深的前辈和我的对话:“我:那有什么好书推荐,或者说怎么学习?前辈:我们都实盘历练出来的没看过什么书,书要能赚钱,那就没有市场了。

下一篇:定西市举行大数据中心揭牌暨应用系统启动运行仪式
上一篇:股票金田配号怎么样(股票金田配号)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