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20余年不来往,佛山多方力量联动调解化“恩怨”!
“谢谢你们!帮我们解决了一桩心事。”
近日,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法院丹灶法庭、丹灶镇司法所、佛山市华南公证处等多方力量,成功联动调解了一起赡养费纠纷案,深入探索诉讼、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公证等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各方签订调解协议后,年近8旬的雷婆婆对调解员等人连声道谢。
“这二十多年来,全靠女儿和养子接济,偶尔也会买菜和捡废品维持生计。”雷婆婆向调解员及法官讲述心中委屈,“老大自结婚后,就再也没管我了”。
原来,雷婆婆早年丧夫,为了膝下三名尚幼的儿女,她打散工、卖菜、收卖废品,逐渐将其拉扯长大。眼见孩子逐渐长大成人,然而不幸再次发生,幼子阿况于1996年因故去世,悲痛万分的她,于次年收养了一名几个月大的婴儿阿席。
恰逢此时,长子徐某的妻子刚刚生产,需人照料,雷婆婆因要抚养年幼的阿席便无法去照料儿媳妇和孙子。
自此,徐某一家与亲妈雷婆婆结下“心结”,二十多年都没再来往。期间,保管着家庭户口本的徐某不愿配合母亲为养子办理相关身份手续,致使阿席长时间学习、生活不便。
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今的雷婆婆病痛缠身,已不能靠卖菜维持生计,生活越发艰难。面对一直拒绝赡养自己的大儿子徐某,雷婆婆无奈之下将其诉至法院,要求其承担赡养义务。
驻点法庭的调解员在接到该案后,在法官的指导下,积极与雷婆婆及其所有子女进行沟通,争取达成最大限度的和解,但屡屡“碰壁”。指导法官周桂颜研判案件后,决定与办案调解员上门家访了解情况。
雷婆婆住在村里青砖构建的老房子中,家里堆满了捡来的废品,一件完整的家具也没有。炎炎夏日,老人家里没有风扇,更没有空调,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即便如此,雷婆婆也从未责怪自己的子女,她向法官解释说:“老大白手起家不容易,他们养育三个孩子也很艰难,我理解,您们尽力而为就好”。
另一边,调解员又与徐某夫妻进行沟通,二人对雷婆婆当年的行为仍有芥蒂。徐某妻子不满道:“她没有尽到婆婆的责任,我至今不能释怀。而且雷婆婆有养老金,不需要我们赡养。”
至此,调解再度陷入了僵局。
“十月怀胎,二十多年的养育之恩,作为子女、更是父母的你们,应该懂得其中艰辛吧?”调解员与法官从感情基础、血缘关系、生活困境、法定义务等角度出发,劝说徐某放下芥蒂、重拾亲情,“百善孝为先,赡养老人是法定义务,父母为子女榜样,应该作出表率。”
与此同时,通过“庭所共建”平台,丹灶司法所、丹灶派出所、佛山市华南公证处等多方力量积极参与到此次调解工作之中,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力争将矛盾就地化解。
通过多番释法明理,徐某终于认识到自己思想上的偏差,并同意支付赡养费,但向调解员和法官表示了自己的担忧:雷婆婆年迈,对金钱管理能力不足,可能会把款项挪作他用。
调解员和法官充分考虑了双方意见,并积极与佛山市华南公证处负责人沟通就本案开设资金代管账户的事宜。经过多次协调,佛山市华南公证处给出了解决方案——公证处对该案进行资金代管公证,由徐某一次性将赡养费共计5万元存入公证处开设的资金代管账户内,再由公证处按照双方约定的时间分期向雷婆婆发放,直至账户内的款项发放完毕为止。
考虑到原告雷婆婆的经济情况,华南公证处主动免收当事人全部公证费用,以减轻其经济负担。
7月29日,法官与诉前和解中心工作人员将调解现场搬到了老人家中。在法官、调解员、公证员、民警等各方共同努力下,雷婆婆与子女最终达成一致意见。雷婆婆与所有子女均签订了调解协议,徐某亦当场表示以后会按时支付赡养费。
调解结束后,考虑到雷婆婆家庭经济困难,丹灶司法所工作人员与丹灶法庭干警以自愿捐款的方式购置了电风扇一台赠予雷婆婆,华南公证处亦向雷婆婆捐赠空调一台。
至此,这起家事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本次调解是丹灶法庭与丹灶派出所、丹灶司法所签订“庭所共建”协议以来的首起联调案件,通过司法所的前期调解介入、法庭的诉前和解与法官主动跟进、派出所的现场派警支援协助,形成部门合力,成功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体现了“庭所共建”将调解纠纷机制前置的优势所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