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必驰冲刺科创板IPO 语音AI生意成色几何?
飞,以及视觉AI领域的商汤科技、云从科技等厂商,思必驰的营收体量相对较小,而亏损额相比视觉AI厂商也更小。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商汤科技营收为47亿元,同比增长36.4%,经调整后亏损净额为14.18亿元;而云从科技2021年实现收入10.76亿元,同比增长42.5%,净亏损6.32亿元。
需要指出的是,智能语音与图像识别是目前AI领域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两个分支。其中,智能语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步入产业化道路,国际智能语音巨头Nuance、国内的均成立于这一时期。2010年前后行业步入变革式发展期,国内涌现出包括思必驰在内的众多智能语音公司。从落地应用来看,由2014年底亚马逊Echo推动了智能音箱大规模普及,进一步打开了语音AI技术的消费市场。截至目前,AI语音已广泛应用在家居、金融、汽车、教育、办公、医疗健康、地产等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语音AI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当前AI企业为何普遍难以摆脱“烧钱”的困境?语音技术的市场增长空间在哪里?针对业界关注的这些问题,思必驰通过IPO招股书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营收增长、研发“烧钱”与亏损并存
招股书显示,思必驰营收规模保持63.71%的年复合增长率,在2019、2020、2021这三年里归属母公司的净亏损总额超过8亿元。截止到2021年末,该公司合并口径未分配利润为-4.09亿元,存在大额未弥补亏损。
对此,思必驰方面在接受
思必驰在招股书中披露,从2019年至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1.99亿元、2.04亿元和2.87亿元,占当期营收的比例分别为173%、86%、93%,三年累计研发投入6.90亿元,占最近3年累计营收的比例为105%。
公开信息显示,思必驰最早于2007年由高始兴、俞凯和林远东在英国剑桥共同成立,次年回国落户苏州。起初,思必驰的业务是将语音技术应用于语言领域,随着语音交互技术迎来突破与增长,思必驰在2014年剥离了业务,进军智能硬件和移动互联网领域,并推出了对线年,思必驰升级“云+芯”战略,并于2018年成立了半导体公司“深聪智能”。2021年4月,思必驰完成了股份改造筹备上市,直到现在正式加入AI企业冲刺IPO的队伍中。
从招股书披露的股东结构来看,达孜积慧是思必驰最大的机构股东,持股比例约14.18%,作为思必驰实际控制人的高始兴、俞凯分别直接持有思必驰约11.53%、8.00%的股份,另一位创始团队成员林远东持股约3.10%。需要指出的是,高始兴、俞凯、林远东和达孜积慧已签署一致行动协议。除此之外,阿里网络、启迪创新、苏州联想之星持股比例超过5%,分别约为13.22%、5.75%、5.21%。
语音AI技术如何实现破局?
招股书显示,思必驰的主营业务收入按产品形态分为软件产品、硬件产品及技术服务,收入的第一大
值得注意的是,思必驰于2018年成立了芯片公司“深聪智能”,负责AI专用语音芯片的研发及销售。思必驰方面介绍称,其自主研发的TH系列AI语音芯片于2019年面市,第一代TH1520已投产,既直接对外销售,也自用于部分公司模组和整机类产品,并应用于多款智能家电、智能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的智能终端。第二代AI语音芯片TH2608已完成流片,并点亮验证,进一步降低了公司软硬一体化产品的硬件成本及功耗,提高了产品综合性能。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里,思必驰的AI语音芯片产品收入分别为109.21 万元、1430.20 万元和3277.47万元。
近年来,随着AI语音技术的普及以及向纵深处的应用与发展,再加上商业化盈利方面的压力,语音企业纷纷向上游AI专用芯片、下游细分应用场景不断寻求突破,由此市场竞争愈发激烈。CHIP全球测试中心中国实验室主任罗国昭指出,语音识别芯片最核心的研发方向就是降低成本,包括芯片、代码的开发成本以及功耗、延迟成本,做好难,做便宜更难,这非常考验开发厂商的销售及产品外延能力。思必驰的“云+芯”战略能否走得通,还有待时间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