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计稳增长|对话魏建国:长三角要做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火车头

2022-07-19 12:40:41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恢复的关键时间点。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还需各方付出艰苦努力。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能否实现?稳经济有哪些“底牌”?促就业还有哪些新招?政策合力应向何处使?针对这些问题,专访了十位经济学家,推出系列专题《问计稳增长》。

  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在接受

  第一,“三重压力”将很快见底。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这三重压力,其对经济的影响在上半年已经充分显现了出来。当然,很多困难与挑战也超乎我们原先的意料,特别是疫情对二季度的影响,成为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未来前景是好的,我认为三重压力将很快见底了,拐点将会出现,主要经济指标已逐渐回升,尤其是进出口贸易。

  第二,我国抗击疫情的成功优势将在下半年显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政府采取了“以人为主,以生命为主”的抗疫方针,保住了经济发展中最根本的要素——人,也就是劳动力。我想,世界上只要有人,天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所以这是我们疫情防控基本点,也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当前疫情防控成功优势的能量还没有全部释放出来,因此,下半年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另外,我也不同意一些同志管疫情冲击叫“按下暂停键”,我们的产业链、供应链虽有暂缓,但从没有停止,所以不是暂停,我们的经济大盘没有伤筋动骨。当前经济面临的冲击主要是外部造成的,不是由于我们内部的原因,下半年经济将会亮出优异的成绩单。

  第三,中国政府前期稳增长等一系列政策的叠加效应将在下半年充分显现。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旨在稳外贸、稳外资、稳市场、稳就业的政策措施,包括货币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当前这些政策的叠加效应还没有全部充分释放出来。下一步,随着政策逐步落地,其本身和叠加效应将不断释放。很多上半年遭受疫情严重冲击的省份和城市,目前经济已快速恢复,并出现了很多积极因素,三、四季度的向好局面马上就会到来。

  第四,今年下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我国将会以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来迎接党的二十大。我相信,国家将会出台一系列包括吸引外资、保护知识产权、建立统一大市场、推动消费恢复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释放制度优势。

  基于以上四点理由,我们应当看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能量。只要我们努力抓好当前抗击疫情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点,今年三、四季度经济发力是没有问题的,全年就能够完成5.5%的目标,甚至有望实现6%的经济增长。

  第二,出台政策不应该只为了应对短期、当下的问题,也要有前瞻性、长期的准备,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比如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市场体系,比如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等等,这些现在需要,未来更加需要。我认为政策发力要长短结合、远近结合,市场与行政结合,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又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第一,尽快恢复消费。有些观点认为当前消费上不去主要是钱不够,应当发钱。对此我并不认同,我认为制约消费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时间、没有环境、没有机会。当前我们要在控制疫情、全社会动态清零的基础上,大力促进消费,这也是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最有力的措施。

  当前消费依然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特别是对于GDP增长,同时它也会起到保就业的作用。我认为接触型消费比如餐饮、影院、酒水、文体、旅游等还要进一步放开,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安全生产培训等等,不能因为疫情而耽误。我们要加快消费发展,推动服务业回升,进而吸纳大批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我预计今年我国的服务消费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能够超过美国。

  我们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目标是投入少、产出大、高效率地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这方面,长三角要做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做火车头,要在探索人员和货物流通方面,要在统一大市场评价提升方面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可、可推广、可持续的经验,要形成法律和规则。

  第三,越是在当下面临压力的情况下,越要加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力度。评价一个省市、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是看外商到不到这里投资。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一定冲击,俄乌冲突等因素导致能源、粮食价格上涨,这使得很多外商把资金、技术、人才向东转移,向中国转移。这时候,除了东南沿海城市,中西部也要努力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力量。

  也就是说,中西部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程会迎来新一轮引资高潮。我了解到很多中外商会、外国企业,并没有因为中西部的地缘区位而放弃对中西部的投资。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培养跨境电商中小企业的潜力,它们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很多外商看好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未来,也会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

  因为疫情冲击的缘故,这两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不如原来,但这并不影响消费,不能说因为居民工资不高,就没有基本消费了。在过去两年里,为了防止疫情扩散,我们被迫关掉了商场、超市和人群聚集的场所。当疫情得到防控后,包括酒水、餐饮、夜市、文化娱乐等消费都要有序恢复,尽快做到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把基本消费和高消费都带动起来。

  当前中国的CPI还是有空间的,未来三、四季度,即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CPI也不会有巨大的上升,因为今年我国整体的市场供应是有保障的,包括粮食、蔬菜、能源等等,不会像欧洲、美国那样出现CPI的大幅上涨。

  对于PPI,我觉得输入性因素可能会对我们产生一定影响,但大宗商品持续涨价不会延续很久,会很快回落的。石油的表现是这样,其他包括钢铁、煤炭、天然气也会是这样。当前全球经济面临萎缩,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在减少,未来全球还面临着更进一步的经济衰退,当然这也给我国留了窗口期。所以说在PPI这方面,我们应该还是很有底气的。

  当然前期因为PPI上涨,中下游生产企业承受了不少压力,盈利与上缴税费都有减少,不过这个价格压力传导到消费的可能性并不大,宏观政策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有保护机制,这是我国的制度优势。所以我认为,输入性的通胀在我们国家不会出现。

  另一方面。我国不是一个追求贸易顺差的国家,我们国家的贸易一直希望维持进出口基本平衡的状态。此外,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时候,中国会进口一些比较需要的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为今后发展做好准备。

  第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这个市场的吸引力就像吸铁石一样,会有更多国家通过借助中国经济发展来带动自己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未来全球的制造、技术、资本、人才都在疫情过后向东转移,都会转移到中国和东南亚。这个时候,中国各地要抓住难得的机遇,充分地借助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来发展自己,这一点对我们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务必要抓住这个机会。

下一篇:从200元跌到21.5元 部分芯片价格“雪崩”!行业巨头股价跌去37%
上一篇:经济日报金观平:物价持续稳定运行有支撑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