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岸金融市场是中国金融开放的长期需求
中国政府推动金融开放的总体态度是稳慎的,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推动金融开放的同时需要统筹考虑国内的三方面情况。
第一,人民币利率、汇率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一方面,在人民币利率形成机制中,基准利率还没完全确定,利率走廊正在建设,从短端利率到长端利率的传导机制并未十分疏通。另一方面,政府干预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依然扮演着一定角色。例如,2017年5月“逆周期因子”的实施虽然暂时抑制了人民币的贬值预期,但其体现的政府干预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产生了一定阻碍(张明和陈胤默,2020)。
第二,中国在岸市场在较长时间内依然会存在严格管制。在岸市场的开放具体可分为机构股权比例开放和投资额度开放(张明等,2021)。在机构股权比例开放上,中国不仅将金融业外资准入的负面清单“归零”,还取消了外资对国内金融机构持股比例上限限制。但在投资额度开放上,目前中国境内主体投资境外证券市场仍然受到严格限制,额度较少且审批困难,这主要是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
第三,资本账户开放仍将审慎渐进。资本账户管制是中国政府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设置的最后一道“防火墙”(余永定,2007)。如果中国政府放弃资本管制,一旦在短期内发生资本大规模外流和本币贬值压力之间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将极易爆发金融危机,因此拆除资本账户管制这道“防火墙”务必慎之又慎(张明和张支南,2020)。
因此,为防范中国未来可能遭遇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冲击,在如今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尚未充分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保持在岸市场在较长时间内的严格管制和资本账户开放的审慎渐进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未来中国金融开放的节奏无疑会是渐进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无疑是中国金融开放的长期需求。一方面,在不轻易开放资本账户的背景下,中国可以借助离岸金融市场进行先行先试,从而在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进行人民币国际化实践(丁一兵,2016)。另一方面,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会对国内金融体系改革产生倒逼作用,不仅有利于加强对利率和汇率风险的防控,而且有助于加速中国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李晓和付争,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