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宏观政策将转向“稳货币、宽财政”
展望2022年,在各国疫苗接种率提升和经济内生性动能修复的基础上,全球经济有望回归趋势增长,通胀同比回落但中枢明显高于疫情前水平,各国央行陆续进入加息紧缩周期,外部环境仍然复杂。当前中国经济并非“滞胀”,而是“疫情尾部综合症”,这是一种疫情冲击后难以避免的尾部效应,总体上延缓了中国经济疫后恢复的步伐,带来了“二产偏热、三产偏冷”,“消费偏弱、出口偏强”等结构性问题,但没有动摇中国经济的根本逻辑。基于经济运行仍然处于潜在增速水平以下,价格自上游到下游的传导已经出现,居民消费价格可能在2022年面临上行压力,预计宏观政策将转向“稳货币、宽财政”。
2022年中国经济运行将真正迈入“后疫情时代”。具体来说,预计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化、总体平稳,消费有望在2022年底前恢复至潜在水平,出口增速边际放缓但仍维持高增长,整体经济有望实现5.4%左右的增速,高于2021年的两年平均增速水平。放眼疫情后的三年,相比全球其他经济体,中国领先一步控制住了疫情极端冲击、领先一步实现了经济回归至趋势增长水平,因而以更战略的眼光谋划中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问题,包括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将“房住不炒”原则进一步制度化等,这些政策措施将更加夯实中国经济的基础,保障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2022年随着各国疫苗接种率的提升和经济内生性动能的修复,全球经济增长扩张态势有望延续,预计全球实际GDP增速将由2021年的5.7%小幅放缓至4.5%,逐步向趋势增长水平回归。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涨幅较大,成为推动全球通胀走高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也需要关注疫情快速消退后发达国家居民消费需求爆发、能源危机导致成本推升型通胀持续、以及薪资和房价推升通胀预期螺旋式上升等的可能。随着各国经济逐步走出疫情后的经济衰退,货币宽松的必要性下降。2021年部分新兴国家为了对抗高通胀提前进入加息周期,并且多次上调基准利率,2022年预计美联储将持续缩减QE购买规模,6月份结束QE,明年Q4考虑加息事宜。美元指数在明年上半年预计将保持强势,新兴市场国家汇率的波动性可能有所加大。
从当前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趋势来看,反映实体经济运行与生产状况的宏观指标正在下行承压,而反映价格走势的宏观指标却持续保持高位上行。实际上,这是中国经济表现出来的“疫情尾部综合症”。这种“疫情尾部综合症”是一种疫情冲击难以避免的尾部效应,总体上延缓了中国经济疫后恢复的步伐,带来了一些结构性问题,比如“二产偏热、三产偏冷”,“消费偏弱、出口偏强”,“PPI持续走高、CPI偏低运行”等。但是,这些因素并没有动摇中国经济的根本逻辑。比较需要关注的,是大宗商品价格的绝对水平整体上台阶并维持了一段时间之后,通胀自上游到下游传导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