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算不上真正的“滞胀”
提问:在热门的宏观问题里,当前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滞涨,请问重阳投资是如何评估这一风险,以及在投资中的应对之策?
王庆:从表观上来说,现在滞胀是一个事实,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通胀率比较高,至少全球范围内来说PPI比较高,但中国的CPI还很低。我认为大家喜欢用贴标签说滞胀,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滞胀”就是在70年代出现过,其他的时间都很短。
为什么会出现?因为经济的波动周期和通胀的波动周期不是同步的,会有某个阶段出现经济貌似比较弱,但通胀率比较高,所以阶段性大家会说是滞胀,之前也讨论过好多次,但后面看不是什么问题。我觉得这次的影响可能会持续时间长一点,因为高企的价格归根结底来自疫情的冲击。未来只要疫情本身的冲击减弱的话,这个现象自然会化解。
现在的情况跟过去不一样,我强调几点:一是微观基础不一样,70年代形成经济停滞、持续通胀,很重要的原因是形成了价格和劳动工资螺旋式上涨的恶性循环,背后原因是通胀预期很强,劳动者的议价能力很高,但是现在不一样,工会的力量几乎销声匿迹,没有所谓的价格和劳动力之间的议价能力螺旋式上涨的机制;二是70年代全球经济结构中能源原材料的比重很高,产品价格上涨对于成本推动影响很厉害,但现在全球经济中资源能源的比重降低,别看现在中上游在涨价,它对成本推动的影响比较小;三是通胀预期现在相对稳定,美国五年平准通胀率(5-Year Breakeven Inflation Rate)在过去6个月都很稳定。
我们现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如果没有所谓的滞胀,后续的政策流动性的宽松可能会更清晰、更快速,来得更早。由于当前PPI高企的困扰,未来政策宽松的力度和节奏不是清晰,会造成一些不确定性,所以对滞胀的讨论落实到投资中是比较重要的。
在这个时点上,未来6个月通胀水平是比现在高还是低,M2、社融的增长速度等是高还是低,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我们判断,6个月后通胀率会比现在低,流动性状况会比现在好。所以现在是比较明显的过渡时期,不确定性无非是具体的拐点在哪里,我们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