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精神在玉环 共富路上丨村级PPP模式 ,让“沉睡”土地生金
2005年,沙门镇废盐田建园区,万亩滨港工业城拔地而起。
在工业城北侧,630亩村级留用地亟待开发。
沙门镇量体裁衣,将原23个村的村留地进行分类开发,整合村集体和社会资本,通过财政补助、村集体资金、贷款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探索村级PPP模式,撬动项目建设。
如今,630亩的村级留用地聚集了上百家大小企业,各村集体经济加速腾飞,村民“因地致富”,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商业+工业”旧地新容村民受益
走进沙门村,映入眼帘的是已投入使用的村级商业用房。
其实,在2016年以前,沙门村村集体经济只有100万元。转折点,就是村留用地的开发。
2005年,沙门镇在滨港工业城北侧翼地安置村级留用地630亩,沙门村分到了23亩。
为盘活这23亩留用地,沙门村在这里建起了一期工程——一幢6层的大楼,引入酒店、商超、餐饮,打造村级商圈,每年300多万元的租金让村集体经济迅速壮大,各种分红福利也让村民们的钱包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
村民黄招平现年65岁,他对着镜头开心地说:“我们村民每年收入2000到3000元左右,现在二期快结顶了,预计以后可以涨到5000元,生活越来越好了。”
一期土地盘活的商业模式逆袭成功,去年村里计划开始大手笔投资开发剩下的留用地。目前,二期工程主体建筑已进入收尾阶段。
对这个增加村集体经济的头号工程,沙门村党支部书记黄贤春不敢马虎,每日奔波工地,监督施工。
二期将建成近2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并配套宿舍楼和楼顶停车场,总投资3700余万元,计划于今年春节前投入使用。
“现在已经有企业签订意向协议了,届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可增加280万元左右,村里年收入将达到1400万元。”黄贤春喜滋滋地说。
工企入驻 村民“赚钱顾家两不误”
蓝白格调的厂房伫立眼前,这里是桐林村的村级留用地,曾经12亩的荒地,如今入驻两家服装厂。
每年,这片土地都能给村里带来250多万元的租金,让曾经年收入不足5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一下子翻了个身。
厂区外面车来车往,里面满是拆货、搬货、装货的工人来来往往,临近节日的爆单让他们丝毫不敢慢下脚步。二楼车间里,数十位阿姨正踩着缝纫机,脚踏板发出的“哒哒声”。
桐林村路上片的服装厂都属于轻工业,工作相较于机械类轻松不少,这也解决了村里很多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村民王静就是其中之一,服装厂成立以来,她就一直在这里当管理人员,就近打工,赚钱顾家两不误。
“我之前是在宁波上班的,一年只能回家一两次,照顾不到家庭。”王静开心地说,“现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了,还是专业对口的,待遇也不错,现在钱赚到了,家也能顾到了,生活很幸福。”
目前,桐林村年收入已达370万余元,其中闲置土地开发后带的创收就近300万元,占比超80%,可以说土地开发利用好,是带动村民致富的关键。
桐林村党总支书记黄卫兵透露:“我们计划进一步整合村里土地资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让村民钱包实实在在鼓起来。”
曾经的沧海桑田,如今已经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省级中心镇。沙门630亩村级留用地,正通过自建厂房、半租半建、土地出租三种不同方式盘活,让“沉睡”资产变增收“活水”。
截至目前,沙门镇村级留用地工业性厂房已经全部建成出租,百家大小企业入驻,2021年全镇各村集体经济、经营性平均收入分别为334.5万元、186.9万元,相较2014年分别增长443%、445%,两项收入均从玉环市末尾一跃升至玉环市前列,实现了集体资产盘活1.0版。
“下一步,一方面我们将根据市里五化一提升的要求,以及土地规划性质工改商政策和厂房按面积可分割的政策,以政策撬动村干部主动改造的积极性,主动进行‘腾笼换鸟’式改造,进一步拓展空间,让土地增值,空间增值,有效盘活资产,打造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新引擎’,实现资产升级2.0版。”沙门镇党委副书记陈舒介绍,另一方面将“以点带面”形成生态旅游产业链,持续激发村级发展新动能,打造一批滨海景观带及文创产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