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易创新发展(兆易创新会成为万亿巨头吗)
十年后哪家公司会成为中国芯片制造业的龙头?
芯片行业是一个产业,而不是某一个企业,这里面所涉及的上下游企业比较多,有半导体材料,芯片设备,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产品封测等多个环节。这里面任何一个环节对技术的要求都非常高,而且很复杂,单凭一个企业不可能完成芯片所有程序的制造。
所以具体10年之后,哪些芯片企业有机会成为我国芯片行业的龙头,不应该从某个企业独立去分析,而是要从多个环节中当中的优秀企业去分析。我们就按照芯片制造的上下游从上到下来分析一下哪些企业有这样的潜力。
1、芯片设计代表企业:华为海思和紫光集团。
处理器代表企业:华为海思。
中国芯片设计跟世界其他国家仍然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华为海思,华为海思在一些关键芯片设计上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比如手机cpu,华为海思的麒麟系列已经达到了世界前5的水平,其中麒麟 980 处理器与苹果的 A12 处理器均采用了台积电的 7nm 工艺,是目前世界上少数采用 7nm 工艺的厂商之一。此外华为在ISP芯片、人工智能芯片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存储器代表企业:紫光集团。
紫光集团是清华大学旗下的高科技企业,是国内的存储芯片设计龙头,目前紫光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集成电路企业,全球第三大手机芯片企业;在企业级IT服务细分领域排名中国第一、世界第二;
2、半导体材料:浙江金瑞泓和南京国盛电子。
浙江金瑞泓,它是国内半导体硅材料行业的龙头,目前是我国大陆唯一具有硅单晶锭、硅研磨片、硅抛光片、硅仆延片、芯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的半导体企业。
南京国盛电子,这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五研究所下属单位,主要从事高性能半导体硅外延片的研发、设计、制造和加工,多年来市场占有率一直稳居第一,是国内领先的硅外延材料供应商。
3、芯片制造设备:上海微电子和中微电子。
芯片制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需要很多高精尖的设备,目我国制作芯片的高端设备基本上都依赖于进口,不过目前我国也有一些企业技术已经取得一些突破,来10年将会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们来列举两个典型的例子。
光刻机设备生产商代表:上海微电子
上海微电子是在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推动下,由国内多家企业集团和投资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高科技企业,目前是我国光刻机的领先企业,能够生产90纳米工艺的光刻机。
除了上海微电子之外,未来我国还有可能诞生一家更加厉害的光刻机企业,因为目前中科院光电所已经研究出了光刻深度达到22nm级的技术,在经过曝光技术升级后可以应用制造10nm级芯片,关键是使用这一技术的光刻设备成本仅为国外同类设备的1/3,如果基于这个技术的光刻设备能够实现量产,那无疑会打破目前ASML在高端光刻机垄断的局面,不过目前这一技术什么时候能够用在芯片以及智能芯片制造上,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蚀刻机设备代表企业:中微半导体。
说到光刻机大家都熟悉,但说到蚀刻机可能很多朋友并不熟悉,但光刻机和蚀刻机都是生产芯片非常重要的设备,刻蚀机不同于光刻机。光刻机是激光将掩膜版上的电路临时复制到硅晶圆片上,而刻蚀机是按光刻机在硅片上刻好的电路结构在硅片上进行微观雕刻。
目前我国在芯片制造设备上呈现两个极端,光刻机跟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但蚀刻机却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蚀刻机的主要代表企业是中微电子。目前中微半导体能够提供7纳米蚀刻机,这个水平目前也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微半导体也是台积电5大蚀刻机供应商之一。更关键的是中微半导体自主研发的5纳米等离子体蚀刻机已通过台积电验证,而且性能表现优异,这也是目前全球集成电路芯片上的最小线年它将用于台积电世界上第一条5纳米工艺生产线、晶圆代工(芯片制造):中芯国际和华虹集团。
最近几年中国在芯片制造方面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目前中芯国际、华虹集团在中低端芯片制造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其中中芯国际在高端芯片制造上也具有一定的能力。
目前,中芯国际最为先进并已投入量产的工艺是28nm工艺,2019年中芯国际有望投产14nm工艺生产线,而且未来随着中芯国际从荷兰进口7纳米的光刻机,也有可能上线纳米工艺生产线、封装测试代表企业:长电科技
芯片并不是制造出来马上就能使用,还需要经过封装测试才能成为最终的成品。目前我国的芯片封装测试技术水平和世界一流水平已经不存在代差,体量已经进入世界前三位,且发展速度显著高于其他竞争对手。在芯片封测这个环节上,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是长电科技,长电科技成立于1972年,目前长电科技已成为全球知名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
以上是目前芯片行业当中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也是未来10年之内我国在芯片行业里最具潜力的企业。但是芯片行业的发展不是固定不变的,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更加先进的企业出来。不管怎么样,我们希望我国的芯片发展越来越好,能够诞生越来越多的优秀芯片企业,这样才能突破一些国家的封锁,真正做到独立自主。
合肥的“豪赌”成功了吗?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合肥豪赌产业发展的舆论甚嚣尘上,合肥一下子成了 “史上最牛风投”、“赌出来的英雄城市” ,事实是什么?如何看待合肥培育产业发展的道路?
合肥第一次出手是在2007年,拿出全市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赌面板行业,投了京东方。第二次大手笔是2017年拿出100多亿赌半导体,投了长鑫/兆易创新。所谓的第三次是在2020年,又拿出100亿赌新能源,投蔚来。凭借着连续几次运作, 合肥GDP总量以9409亿元排到了全国第21位, 相比之下,20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是325亿元。
让我们分析下前两次“豪赌”。投京东方面板在当时也不算是超前的举动,因为面板行业本身就已经十分成熟,差别只在于投的是第几代线。投面板行业的诀窍是 “天量资金+庞大市场” ,因此,当时的合肥谈不上“豪赌”,同时期的北京、成都都引进了面板生产线。合肥在面板上的成功,根本原因是: 京东方利用庞大的国内市场,巨量的制造规模,倒逼上游系统设计、关键零部件厂商降低身段。 换句说话,是庞大的国内市场给了京东方以垄断实力,以此对抗上游那些技术派的日韩厂商。
好了,再看合肥投资长鑫的故事。长鑫做的是内存芯片。内存芯片重要吗?当然重要,内存是沟通CPU和外存的纽带,是电脑临时存储数据的仓库。长鑫/兆易创新打破了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国际巨头的垄断,这当然是好事。
但是,内存芯片是不是计算机系统最重要的部件?不是,是CPU,是运算和处理芯片。换句话说,合肥投资的是计算机系统中比较重要的而不是最核心的领域。
合肥下注京东方和长鑫获得“成功”,放在当前的大环境下,传递的信号是: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投资基金,以支持投资、巨量补贴的方式把产业做起来,然后上市获利。嗯,是不是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 这不还是书记做董事长,市长当总经理,把地方政府变成投资公司那一套吗?
问题是:这一套,我们吃的亏还少吗?
我只讲一件往事。2009年,伴随着四万亿投资,光伏产业成了当时最热门的产业,当时的中国首富是施正荣,无锡尚德的掌门人。曾几何时,光伏产业在每个开发区的规划中都是明星产业,几乎所有的地方官员都在找光伏企业,哪怕是做配套的,周边的,关联的,都行。然而,仅仅不到3年时间,随着欧债危机爆发,光伏需求大幅下跌,出口补贴减小,这个产业迅速萎缩。
2013年3月,中国光伏产业的龙头老大无锡尚德破产重组。
历史 总是重复地上演,无数的学者都在告诫地方政府:不要再次走上 盲目招商、重复建设、产能过剩 的老路,但是,每每新的投资机会呈现出来时,地方政府就抑制不住地要搭把手、加把火、踩脚油。2018年以来,集成电路产业(芯片)在中美对抗的背景下凸显出投资价值,于是,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无数“芯片企业”,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合肥投资长鑫并被树立为典型,甚至被冠以“最牛风投”的称号。
问题在于:直接投资产业,这应该成为地方政府的目标吗?
实际上,应该成为最牛风投的不是地方政府,特别不应该是市级政府。 新型举国体制,是要在最关键的领域、市场不愿意投的领域、真正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采用国家队的方式集体攻关。 CPU、光刻机、航发、五轴联动机床,这些领域才是。而是,新型举国体制不是简简单单地投点钱就完事了,而是,国家组织 科技 部门攻关,是踏踏实实地、心无旁骛地技术攻关。因为,类似光刻机这种复杂巨系统,要实现技术追赶甚至技术超越,我认为只有一个办法, 用当年做两弹一星的办法,完整的、系统地进行全国大联合,全国大攻关,全国大协同。 依靠地方豪赌?这个办法行不通,这个力量够不上,这个逻辑不合理。
最后一个问题:合肥的豪赌成功了吗?
判断地方政府是否尽职尽责,不仅仅看产业发展,还要看民生福利。2010年,合肥人均可支配收入9684元,排全国地级市的90位,2020年,达到45404,排49位。2010年,合肥与人均收入最高的东莞相比,可支配收入是其40%左右,到了2020年,合肥与人均收入最高的上海相比,可支配收入是其60%左右。
所以,合肥这十年进步了没有?进步了。有没有说的那么神?没有。因为大家都在进步,就拿长沙来看,2010年到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7位上涨到21位。要知道,越靠前的排名,要想前进越难。合肥更像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初中生,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我看来,合肥真正意义上奠定了成功的基础,不在于所谓一次次的“豪赌”,而是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用诚意留住了中国 科技 大学。 合肥凭什么成为全国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因为有 科技 大学及其相关的中国科学院资源。合肥凭什么最早发展起白色家电集群,凭什么引来芯片巨头、新能源 汽车 板块? 因为中科大的学子们就算一大半去了美国,但总还有留在这片土地的,这是合肥永远需要珍视的资源。
总结一下:
1.京东方、长鑫在合肥的发展,既有地方政府的功劳,也得益于庞大的国内市场、中美对抗的时代背景。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2.地方政府成为投资公司,很容易再次走上盲目招商、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债台高筑的老路,教训深刻,值得总结。
3.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不是靠地方政府的“豪赌”实现的,而是需要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全国联合攻关。地方政府要做的,更多的是在这些领域基本成熟起来后,塑造营商环境的工作。
欢迎咨询(
4年股价涨30倍 43亿定增落地的兆易创新 未来能上万亿市值吗
再融资巨头兆易创新本次43亿定增落地!股东阵容很强大!
本次兆易创新公布定增结果,募资总额达43.24亿元。其中,新加坡投资有限公司(GIC)获配金额19.94亿元,登记完成后将成为第九大股东,持股比例2.17%;葛卫东获配736.09万股,获配金额15亿元,持股比例将提升至4.48%,成为第五大股东。
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目前前十大股东的分布,兆易创新43亿元的定增,新加坡投资有限公司获配20亿,成为第九大股东;葛卫东获配金额15亿(之前是第六大流通股东),成为第五大股东!
而国家集成电路基金则是二股东,这是17年收购的,所以从大基金在第二大股东的位置来看,国家对于兆易创新这种 科技 企业的扶持,其他的资金怎么能不动容?
葛卫东曾是期货大佬,后来转战A股。数据统计,他持仓市值高达113亿,整体浮盈超过60亿,现身用友网络、兆易创新、科大讯飞等,万华化学也砸了几十亿,都是很耐心的拿,也获得丰厚回报,可以称之为价值投资的典范!这也让我想到了姚振华,大家都在说他是狂人时,殊不知他在A股赚得盆满钵满,其实,这就是格局!
最近多只妖股拉高减持,都是玩套路;其实,多来点大佬定增入市,何愁大盘不涨,你们说是吧!这次定增价是203.78元,比昨天收盘价205.66元,折价只有1%,看来这些机构信心满满!
作为芯片龙头之一,兆易创新这个消息,对大基金持有的 科技 股带来了一定的刺激!之前所说经常搞定增的企业不要玩,但是我们也要分企业性质,看是做什么的?
兆易创新是最芯片存储的,而兆易创新此次募集资金净额42.82亿元,将用于DRAM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所以,这么好的前景,这样的定增,那些机构巴不得多来一点!其实这次,有42家机构参与定增,但最后花落5家,所以,兆易创新的定增可谓是香饽饽!
兆易创新作为存储芯片龙头,成立十五年,逐步形成“存储+控制+传感器”的布局。上市4年,股价涨30倍,是东哥 科技 专栏里分析过的一个好企业,那么我们不妨讲讲这家企业的前世今生!
公司成立于2005年,最初以Nor Flash闪存切入市场,2011年设立MCU(微型控制单元)事业部涉足MCU产业,2017年联合合肥长鑫涉足DRAM产业,2019年并购思立微切入传感器领域。经过十五年的发展,存储类业务已经覆盖三大类存储芯片(Nor Flash、NAND Flash和DRAM),主要业务模式为Fabless,同时切入了MCU和传感器领域,多元化产业经营初见成效。
我们再细说中间比较重大的过程:收购
兆易创新于于2016年8月18日在上交所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存储芯片、微控制器 MCU 芯片。
但兆易创新在上市短短20个交易日后,公司因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而停牌,进行了为期1年的定增收购之旅,然而不幸以失败告终。当时收购标的是矽成半导体,这家企业来头不小,先后被几家企业看中,最终被北京君正(国内芯片界一“豪强”)收入囊中(于今年1月1日获得证监会核准批文)。
第一次收购失败不到3个月后,兆易创新又因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而停牌,此次收购标的是上海思立微。上海思立微的技术和产品定位于智能人机交互,主营业务为新一代智能移动终端传感器 SoC 芯片和解决方案的研发与销售。提供包括触控芯片、指纹识别芯片、传感和控制等系统算法在内的人机交互全套解决方案。作为国内市场领先的触控和指纹芯片设计商,在国内市场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这场收购于2019年完成,可以说,兆易创新这一路都是伴随着收购资产重组的,其实这是 科技 圈的常态,而且收购的资产都是好资产,比如,闻泰 科技 收购的安世半导体,北京君正收购的矽成半导体,他们的收购带来的都是实力大增。
兆易创新出手17亿元拿下上海思立微,但是也引发了争端,直接闯入汇顶 科技 的势力范围。
汇顶 科技 是全球指纹识别芯片的领军企业,也是我国首家取得如此地位的半导体设计上市公司。大家都知道了,19年的汇顶 科技 是王者!汇顶 科技 将继续维持在电容式指纹识别触控芯片方面的领先地位,并实现其人机交互领域龙头企业的长期目标。
而兆易创新的主要产品为32位MCU芯片,主要用在工业控制、消费电子和通讯领域,车规级认证也已通过。而收购思立微,无疑是威胁到了汇顶 科技 !那么后市怎么看?
不论是兆易创新的收购还是如今的定增,无疑都是对实力的进一步增强!
收购思立微,兆易创新可以获得人机交互领域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在已有的微控制器 MCU、存储器基础上,补齐人机交互技术和产品,推进“存储+MCU+传感器”产业协同。并且可以充分发挥和上海思立微在技术研发、产品类型、客户渠道和供应链等多方面的协同效应,进一步强化公司的行业地位。所以,收购思立微是必然的!
而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完毕后,将新增对DRAM产品的销售,扩大存储器产品的种类与规模,存储器业务板块的收入占比将提升,收入构成将更加丰富,并能大幅提高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后续发展空间,为公司经营业绩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保证。
业绩方面,19年业绩稍低于预期,行业季节波动和费用影响是主因。但基于兆易创新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移动终端、消费类电子产品、物联网终端、个人电脑及周边,以及通信设备、医疗设备、办公设备、 汽车 电子及工业控制设备等领域。 随着5G时代的来临,消费会不断增加,前景广阔,看好公司未来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持续保持高增长势头。
目前兆易创新市值是逼近千亿,距离万亿还差10倍,但是东哥相信,未来芯片、半导体领域一定会产生万亿市值的巨头,兆易创新或会是其中一个!
如果不会选择 科技 股,东哥的《 科技 2020,下一个 科技 茅台》,立足全球 科技 发展进程,来看中国 科技 企业,从行业发展现状,政策支撑,行业前景出发,在5G、半导体、芯片、消费电子、国产软件、计算机等这领域去挖掘优质企业,而且会从细分领域分析,比如半导体,会细分到设计、材料设备、制造、封测等领域去写,从核心技术、成长能力、财务指标等多方面进行企业分析,财务指标中,比如,基本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速、盈利、估值等多角度解析,为大家筛选龙头企业,找到下一个 科技 茅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