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投资策略报告(中信建投目标价2022)
中信证券将贵州茅台目标价下调至2200元,此举释放了什么信号?
2021年年初,中信证券在贵州茅台股价一路创出新高的时候,在研报中将贵州茅台的1年目标价调至3000元每股。奈何贵州茅台不争气,虽然一度站上2600元,但此后却开启下跌之旅,一度跌破1600,距中信证券目标价3000元接近腰斩。机构预测个股价位,再正常不过的事,但中信证券对茅台股价的预测,却早已在这一年多成为股民们随时随地要玩起来的梗。
作为市场中的重要参与力量,机构尤其是机构分析师们,本来应该是专业的代表,以实打实的真功夫服人,如果看到网红出圈就按捺不住心里的小宇宙,也想过一把吸粉刷屏的瘾,现实可能真是越努力打脸越狠。
上述经营指标公布后,中信证券下调了贵州茅台净利润增速预测,由原来的13%下调至11.4%。不过中信证券仍然认为,白酒赛道长坡厚雪,茅台品牌护城河显著,商业模式决定销量可预见性强,品牌价值决定提价空间明确,渠道改革蕴藏巨大红利,坚定看好长期投资价值。
2022年春节期间,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产品销售势头向好,市场呈现旺销态势,顺利实现了开门红,经公司初步核算,2022年1至2月,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02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0%左右,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2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0%左右。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40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37家,增持评级2家,中性评级1家,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2401.38,证券之星估值分析工具显示,贵州茅台(600519)好公司评级为4.5星,好价格评级为3星,估值综合评级为3.5星。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希望对您的提问有帮助!
券商分类评级2022
梳理多家券商的策略观点发现,他们对投资时机的判断存在一些差异。基于消费的低估值蓝筹和新能源引领的高景气增长成为2022年多数券商看好的投资主线或配置重点。
年底了,2021年的交易日一直处于“余额不足”的状态,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各大券商纷纷发布2022年a股展望和投资策略。
《国际金融报》从券商研报获悉,多数券商表示,2022年中国经济将平稳运行,流动性将保持中性偏松。a股市场整体市场走势存在分歧:中信证券、银河证券、光大证券等券商认为,2022年上半年机会较多,a股市场将由高转低。国泰君安、招商证券、华泰证券等券商均看好下半年市场。
配置板块方面,消费主导的低估值蓝筹和新能源主导的高景气增长都成为2022年多数券商青睐的投资主线或配置重点。
或者经济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状态。
中信建投认为,2022年中国经济平稳运行,流动性保持中性偏松。市场与今年的市场表现类似,呈现宽幅震荡格局。公募基金和外资将继续配置中国资产。因此,股市的流动性仍将支撑2022年市场的优异表现。
银河证券表示,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培育新消费成为“十四五”期间政策的主题,年内政策旨在引导未来国内消费健康高质量发展;针对内需市场,深化供给侧改革满足当前消费需求,不断扩大高品质消费品和高端产品供给,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针对宏观趋势预测,国泰君安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用四句话总结:年中经济下行触底,财政货币积极发力,科技制造高潮迭起,大众消费共同富裕。
华创证券认为,在中长期发展重心有所转移的前提下,明年稳增长的措施可能不是提房地产和放松两个高水平项目的约束,而更有可能是上述政策排名中的首选,如加大绿色投资、发展新能源汽车、增加政府消费或政府投资等。
野村国际证券研究部主管高挺表示,2022年,a股市场可关注五个结构性方向:经济周期性变化为消费股带来投资机会;场外银行理财资金配置需求增加;双碳政策方向调整下加快新能源建设;疫情后的消费技术整合;共同富裕政策下的新估值和选股框架。
2022年券商分类评级结果
《国际金融报》从券商研报获悉,多数券商表示,2022年中国经济将平稳运行,流动性将保持中性偏松。a股市场整体市场走势存在分歧:中信证券、银河证券、光大证券等券商认为,2022年上半年机会较多,a股市场将由高转低。国泰君安、招商证券、华泰证券等券商均看好下半年市场。
配置板块方面,消费主导的低估值蓝筹和新能源主导的高景气增长都成为2022年多数券商青睐的投资主线或配置重点。
或者经济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状态。
中信建投认为,2022年中国经济平稳运行,流动性保持中性偏松。市场与今年的市场表现类似,呈现宽幅震荡格局。公募基金和外资将继续配置中国资产。因此,股市的流动性仍将支撑2022年市场的优异表现。
银河证券表示,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培育新消费成为“十四五”期间政策的主题,年内政策旨在引导未来国内消费健康高质量发展;针对内需市场,深化供给侧改革满足当前消费需求,不断扩大高品质消费品和高端产品供给,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中国能建能上4块吗
能,中国能建(SH601868)这波月内应能过新高。极限是4元。操作上新高后可慢慢减仓。中国不能建a股上市能到4元目前仅有中信建投一家券商给出目标价:2.40 元/股,目标市值为1000 亿元,并预计2021-2023年公司EPS 为0.19/0.22/0.27 元。换股吸收合并葛洲坝回A 股。
葛洲坝公告中国能建吸收合并葛洲坝暨关联交易事项。中国能源建设公告收到证监会批复,核准公司发行11,670,767,272 股股份吸收合并葛洲坝。本次换股将1 股葛洲坝股票转换为4.4337 股中国能建A 股股票。截至2021 年9月27 日,中国能建集团直接及间接合计持有中国能建18,785,110,673 股股份,占中国能建总股本的45.06%,为中国能建的控股股东。此外,国新控股持股4.87%,诚通金控持股1.25%,原葛洲坝其他股东持股27.99%。内资A 股合计占比77.78%。公司A 股股本为3,242,872.7636 万股(每股面值1元),其中1,167,076.7272 万股于2021 年9 月28 日起上市交易,本次发行价格为1.96 元/股,本次换股吸收合并后市盈率为12.38 倍。券商观点 :盈利能力改善,新签订单高增长。
公司毛利率为12.19%,同比提高0.17pct。净利率为3.09%,同比提高1pct。公司盈利能力明显改善。报告期内,公司完成新签合同4,832.89 亿元,同比增长58.2%。其中,工程设计业务新签合同4,703.85 亿元,同比增长60.62%。勘测设计及咨询业务新签合同60.42 亿元,同比下降2.81%。公司整体新签订单高增长,未来业绩有保障。业绩方面,财务数据显示,中国能建上半年营业收入、归属净利润均快速增长。
拓展资料:
一、中国能建实现营业收入1415亿元,同比上升34.04%;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为23.5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65.74%。中国能建表示,2021年上半年业绩增长主要是由于2021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一定的控制,项目进度恢复以及部分大额项目进度进入高峰期,工程建设、工业制造、高速公路等业务板块收入及毛利都有所增加所致。
二、中国能建未来成长驱动因素包括:依托公司整体优势加大新能源电力工程承接力度,特别是大型综合性能源项目。特高压与配网不断完善,公司在电网端优势明显,有望显著受益。切入新能源运营潜力大。公司2020年在手电力装机2.9GW,规划2025年在手电力装机不低于20GW,是20年7倍,年复合增速达到47%。新型储能、抽水蓄能、氢能等关键领域加快布局。公司公告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协议在储能领域合作;水电施工能力突出,抽水蓄能项目经验丰富,受益抽水蓄能未来快速增长;拟成立专业氢能子公司开拓氢能业务。非电力领域业务提供进一步成长动力。
2022年2月14日,中信建投医改混合A,调仓了吗?
调了
转向了谢玮的中信建投医改灵活配置混合A,打算招商医药净值破前高后就拿掉,只养中信医改
2022年劵商股如何看
梳理多家券商策略观点发现,他们对投资时点的判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分歧。而以消费为主的低估值蓝筹,以及以新能源为首的高景气成长,两者成为2022年多数券商看好的投资主线或配置重点。
年终岁末之际,2021年的交易日已呈现“余额不足”的状态,新的一年即将来临,各大券商纷纷发布2022年A股展望及投资策略。
《国际金融报》通过梳理券商研报了解到,多数券商表示, 中国经济2022年将平稳运行,流动性维持中性偏宽松的状态。A股市场整体行情走势存在分歧:中信证券、银河证券、光大证券等券商认为,2022年上半年机会较多,A股将会走出前高后低的态势。国泰君安、招商证券、华泰证券等券商则对下半年行情纷纷看好。
在配置板块方面,以消费为主的低估值蓝筹和以新能源为首的高景气成长,两者均成为2022年多数券商看好的投资主线或配置重点。
经济或回归疫前常态
中信建投认为,中国经济2022年将平稳运行,流动性维持中性偏宽松的状态。市场与今年市场表现类似,呈现出宽幅震荡的格局。公募基金、外资将持续配置中国资产,因此,2022年股市流动性仍然支持市场具备优异表现。
银河证券表示,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培育新消费成为“十四五”时期政策的主题,年内政策旨在引导未来国内消费健康、高质量发展;针对内需市场,深化供给侧改革以满足当下的消费需求,持续扩大优质消费品、中高端产品供给,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针对宏观趋势预测,国泰君安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用四句话作出总结:经济下行年中触底,财政货币积极发力,科技制造高潮迭起,大众消费共同富裕。
华创证券认为,在中长期发展重心已经转向的前提下,明年稳增长的举措可能不在拉高地产、放松两高项目的约束,更可能是上述政策排序中靠前的选择,比如增加绿色投资、发展新能源汽车、增加政府消费或者政府投资等。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研究部主管高挺表示,2022年,A股市场可关注五个结构性方向:经济周期性变化带来消费股投资机会;场外银行理财资金配置需求提升;双碳政策方向调整下的新能源建设提速;后疫情的消费科技融合;共同富裕政策下的新估值与选股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