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红色预警连发10天!如何面对更热的夏天
2013年,国内一套更为复杂也更具针对性的高温热浪与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由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牵头,在深圳、南京、重庆、哈尔滨建立试点。不过,受限于经费支持等原因,目前并没有全面推开。当天,全国各地最高温排行前十地区集中于重庆、四川。8月18日下午3点左右,重庆北碚气象站监测到气温升至45℃整,创下了本轮全国高温天气最高气温的纪录,这也是中国自有可靠气象记录以来,首次在新疆之外出现45℃高温。北碚被调侃成为了“北焙”。
8月17日,有成都居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收到了来自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的信息提醒:当前正值夏季高温天气,每天10时至23时是用电高峰,成都电网负荷屡创新高。为守住电网安全底线,请所有使用空调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商业楼宇等工商业用户和广大居民用户,将制冷温度控制到26℃以上;请各生产企业积极配合政府和供电公司调度,错峰组织生产。
8月15日,四川已经第三次召开电力保供调度会。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8月7日开始,四川迎来严峻的高温干旱灾害性天气,面临历史同期最高的极端高温、历史同期最少的降水量、历史同期最高的电力负荷三“最”叠加的局面。
作为应对,从8月15日起,对四川电网有序用电方案中所有工业电力用户实施生产全停,放高温假,让电于民,持续至8月20日24时,让出用电负荷约700万千瓦,缓解电力电量供应缺口。8月18日起,北京、山西、山东等13个省市的电力公司开始支援四川供电。
“这种事情以前应该是没有过的。”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过去夏季高温天气通常也会导致城市空调等用电负荷增加,不过,尖峰负荷,亦即电力负荷的峰值,可能几十个小时就过去了。而今年,从四川等省份的情况来看,38度以上的高温已经持续了好几周,供电系统持续处于尖峰负荷状态。
袁家海指出,随着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电力安全供应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不管是夏天的极热还是冬天的极寒,用电负荷都会在极端天气时猛增,而且负荷变得更加不确定。四川省在今年5月份印发的《“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中称,发电装机容量有“硬缺口”风险,要争取国家支持适当增加特高压直流外送大型水电电源枯期留存四川电量。
袁家海认为,在供给端,中国正处在向清洁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新能源将会越来越多地接入电力系统。然而,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的特点,加剧了电力供应的不稳定性。按照国内提出的能源供给目标,到2060年,当国内水、风、光发电占比达到70%以上时,气象事件的影响就变得非常之大,比如,干旱影响水力发电,而过高温度,比如40度以上时,光伏板面发电效率就会下降。光伏最佳出力环境温度在25度左右,温度过高过低会导致组件出力受阻,而且,温度过高还会损害组件。
“如果全球气候议程推动不利,未来极端气候可能越来越多,那么,全社会除了要积极进行节能减排之外,也要提前布局,加强整个能源系统的韧性。”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中国区总裁、国际能源署中国合作部前主任涂建军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时强调。
长期来看,能源专家们建议,应对极端天气,火电作为稳定的发电机组,应该保持一定合理的规模,不能简单关停了事,一些到期退役的发电机组应该保留。与此同时,需要建设大量储能设施来弥补可再生能源发电不稳定的不足。
构建更具气候韧性的社会
2019年,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就曾在一场会议上指出,就近50年华中地区高温热浪的变化情况来看,中国的高温热浪问题非常明显,到了2030年或者2035年前后,每年的夏天都是高温热浪为主的夏天,每年都超过我们的温度阈值。
放在更长的气候尺度来看,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的天气并不是一种例外。“而是近些年来气温不断创出新高的持续,并不是突然就出现了异常高温。”
应对气候变化大概有两个方向,减缓和适应,气候减缓治本,气候适应治标。治本是减少排放温室气体,最终让地球降温;而适应则是采取防御性措施。
魏科认为,其实现在科学界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机理已经研究得比较清楚了,而当下,最紧要的问题就是研究社会如何应对,包括个人如何适应、城市如何适应,以及能源、农业等系统如何应对极端气候的新常态等等。
全世界有很多城市都在努力解决新时代的极端高温问题,在国际上,由近100个城市的市长组成的“C40网络”会分享关于如何给城市中心降温、增强其适应能力的数据和最佳案例。在希腊,包括首都雅典在内的七个城市现在都任命了“首席高温官”,为城市官员们提供如何减轻高温相关风险的建议。
希腊首席高温官埃莱尼·米里维利认为,她的工作包括三个方面:提高人们对高温天气的认识、为极端高温天气做准备以及重新设计、规划城市。建立城市的气候韧性,还要从能源、基建等多方面着手。
空调,似乎是大多数人所认为适应高温天气的最佳手段。然而,学者们指出,应该降低对空调的依赖,因为它会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为了节能,在必要开空调时,人们夏天应把温度设定在26度,冬天设定在18度。
牛津大学史密斯学院副教授拉迪卡·科斯拉在接受《卫报》时表示,全球社会必须致力于可持续降温手段,否则就有可能将世界锁定在一个致命循环中:对降温的能源需求会进一步推动温室气体排放。
同时,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负担得起购买空调与使用空调的开支。城市规划设计专家刘岱宗等人最近在北京东四的一个社区做过一些问卷调查,调查中有很多住户月收入较低,加装了空调但会舍不得开。“这提示我们,供冷政策可能需要考虑如何能够支持这些相对脆弱的家庭。”
从长远来看,更节能环保、平等可及的降温防暑,需要在城市规划方方面面着手考虑。在美国纽约,有一个 “清凉屋顶”计划,给纽约的一些大楼屋顶刷反光的油漆,经评估,这样确实可以降低建筑物内的温度,最高可以降温30%左右,减少10~30%的空调开支。
魏科指出,目前全球很多大城市的地面都是硬化水泥地面,在暴雨天气,城市内涝更严重,而高温天气城市的热岛效应又更强。因此,未来的城市规划,应该考虑如何缓和极端天气的影响,并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在李迪华看来,更重要的是,寻找本土的高温适应经验。他说,中国是全世界高温生存经验最丰富的国家,因为中国有很丰富的气候类型。现代都市应该从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与传统的生活方式中学习如何回避高温,比如,尽可能在街道设计的时候,保留 “骑楼街” 这样的遮风避雨建筑元素;与此同时,大量国土面积高温高湿,对于这些气候区来说,遮阴、通风比单纯环境绿化更重要。而且,使用洒水增加空气湿度给街道降温应该考虑空气热容量的影响,一般不宜在白天进行。
在全球气候变暖与城市热岛效应等原因的综合影响之下,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近年来是这个国家气温升高最快的城市之一, 也是美国最早开始做好应对极端高温的少数城市。2019年,凤凰城启动了两项革命性举措,“热力准备”和“天然降温系统”。前者将热浪视作“温度海啸”,会给居民发通知,并提供紧急清凉中心;后者则对那些受高温影响最严重的低收入社区进行重新设计,以缓解高温的难耐。
这两个项目都得以实施,很重要的一点是,项目采用颠覆式的自下而上的思路,将当地人视为他们所在社区的专家:研究人员通过倾听易受高温影响的居民的生活经验,并根据居民特定的生活方式调整应对高温的举措。
黄存瑞也感到,其实国内学界在利用数据分析高温带来的影响方面,现在已经有很充分的证据了,不过,一些更加“接地气”的社会学与公共卫生研究是很缺乏的,比如,了解老百姓对高温天气的认知情况;倾听居民的声音,了解什么样的降温防暑措施适宜他们的工作日常与社区环境。
在8月19日的一篇评论中,彭博社写道,为了更好地为极端高温天气做准备,城市需要提供更多遮阴场所,需要更加能抵御极端气候的基础设施,避免机场跑道融化,使用更环保、隔热的建筑材料,更节能的空调和风扇等等。不过,最重要的是,继续更全方位地对抗全球变暖,包括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对绿色能源和相关技术的投资、提高碳排放的价格,以及资助对碳捕获和核聚变等潜在突破性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