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合并来袭:转向权益证明后耗电量将大幅减少?矿工怎么办?
比特币每年消耗约150太瓦时,超过了阿根廷4500万人的一年用电量;以太坊每年消耗约62太瓦时,接近瑞士900万人的一年用电量。
如果以太坊将两个区块链合并,从工作量证明成功过渡到权益证明,加密谜题将不再是其网络系统的一部分。以太坊基金会表示,由此以太坊的电力支出预计将下降99.65%。
“以太坊转向PoS,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减少了加密资产存在的弊端,主要就体现在能源消耗方面。”于佳宁分析称,目前全球能源系统陷入动荡,能源供应紧缩已经严重短缺,并导致电力和燃料价格飙升。
国际能源署执行董事法提赫·比罗尔在7月全球能源论坛上表示,世界从未见过如此重大的能源危机,全球性的能源供应紧张局面可能还会进一步恶化。“PoW共识机制虽然有其特有的优势,但在目前这个能源危机的背景下,其庞大的耗电量势必会引起各国相关部门的重视。尽管未来整个行业会向风能、太阳能、水电等清洁能源转型,清洁能源成为行业的主导能源,针对当下而言,转型PoS未尝不是一个选择。”于佳宁说道。
以太坊从PoW到PoS的转型升级,意味着相关的“矿工”也需要转型。
“以太坊合并后其实还是有‘矿工’这个角色的,只是方式发生了变化。”上述虚拟货币观察人士解释道,“严格地说,矿工应该叫打包节点。矿工起到的作用是记账,然后把账本广播到整个网络。”
他表示,区块链最核心的是无中介和网络的安全性,其中就涉及到记账权的问题。区块链通过让全网所有人平等参与来解决安全性问题。他举例道,比如A给B转账100元,这时候网络中有一个人抢到了这个记账权,他就记录下来,然后告诉全网的人,A给B转了100元。为了奖励这个记账的人,系统就会给他分配固定数额的代币,比如比特币或者以太币。由于有了激励,大家都愿意来记账,于是就开始争夺记账权,比的就是谁的计算速度快,这个过程就俗称“挖矿”。
他指出,由于网络中有非常多的节点,大家都同步存储了账本,即使一部分节点被毁掉,另外一部分节点也保留了账本,所以整个网络很难毁掉,具有安全性。但这种安全性是冗余带来的,势必也会影响效率。而PoS就是把共识的机制做了改变,但记账节点这个角色还是存在的。PoS把纯粹的从拼算力争夺记账权,变成了质押代币的模式。“PoW就好比是全民投票,一人一票,每个节点都可以投票。而PoS有点类似公司董事会的角色。有人往系统里质押代币,才有权确认记账。激励的方式也从原来的拼算力拿奖励,变成了质押激励。所以,以太坊从PoW转向PoS以后,传统那种靠拼算力争夺记账权的矿工不需要了,但网络确认节点这个角色依旧存在,只是激励方式从挖矿奖励变成了质押奖励。”
以太坊合并后的应用与监管走向
上述虚拟货币观察人士表示,以太坊从PoW到PoS,对于应用者来说,最大的改变就是网络效率提高,使用成本会下降。“至于是否会减少弊端,这个无法下结论。作为一个基础设施,以太坊从PoW转到PoS只能说是牺牲一部分安全性来换取网络效率的提升。”
该观察人士认为,从去中心化和公平分发的角度来说,PoW模式肯定优于PoS模式,去中心化在区块链世界里代表的就是网络的安全性。网络越安全,就代表网络中的冗余会越多,自然效率就要低下。但由于以太坊是一个智能合约平台,其存在的主要价值是有人大量使用,因此网络效率的提升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至于相关的监管审查来说,以太坊的机制是PoW还是PoS并没什么区别,毕竟这些只是内部的技术方案。监管上首先要确认的是以太坊究竟是商品还是证券,有了定性才能套用相关法规的监管。正式定性前,只能是一种模糊和大概的监管。”
于佳宁也表示,以太坊合并仅仅是以太坊网络自身的重大升级,对于监管机构而言,以太坊采取什么共识机制并不是其考虑的重点。早期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就曾表示,由于足够的去中心化,因此比特币和以太坊并不属于证券。而在这之外的数字资产,都会通过豪威测试判定是否构成证券发行进行监管,在各国监管模式中尤具代表性,也成为了部分国家对辖区内数字资产定义的一个标准。“目前来看,以太坊转型PoS并不会令监管机构调整其态度,但如果发展到后期,以太坊网络的中心化程度有所变化,也不排除包括SEC在内的监管部门调整相关的监管审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