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债|新增专项债接近发完,下半年增量财政工具有哪些想象?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7月13日介绍2022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情况时表示,根据国常会部署,上个月,人民银行已经调增开发性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加大对长期有用、短期可行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贷款支持力度。但目前来看,项目资本金到位困难成为制约项目建设和贷款投放的重要因素之一。
海通证券固收研究团队近期发布的研报指出,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的讲话显示“基建投资项目资金到位仍需政策支持,而今年新增专项债额度在上半年已经基本发行完毕,为了更好的发挥基建托底经济的效果,后续或有增量财政工具推出”。
财政部7月26日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1-6月,全国发行新增债券40210亿元,其中一般债券6148亿元、专项债券34062亿元。全国发行再融资债券12292亿元,其中一般债券7169亿元、专项债券5123亿元。合计,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52502亿元,其中一般债券13317亿元、专项债券39185亿元。
今年3月,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预算草案显示,按照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要求,2022年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3.65万亿元,与上年持平。这意味着,今年的新增专项债额度已接近发完。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等认为,从供需角度看,上半年债市供给虽多,但因流动性宽松且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疲弱,资金淤积在金融市场,机构普遍面临欠配压力,债市需求力量也很强,供求关系对利率走势相对有利。
王青等表示,在既定条件下,随新增专项债发行接近尾声,下半年利率债供给将缩量。但王青等表示,这一判断面临两个不确定性因素:一是上调财政赤字率或发行特别国债的可能性下降但仍无法排除,如相关举措落地,会增加国债和/或地方债供给;二是准财政发力将增加政金债供给。
为解决重大项目资本金到位难等问题,6月29日的国常会再次决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具体来看,央行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分别设立金融工具,规模共3000亿元,用于补充投资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但不超过全部资本金的50%,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该工具作为阶段性举措,有利于满足重大项目资本金到位的政策要求,撬动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尽快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实物工作量。
鲁政委等表示,假设提前下达并发行2023年专项债,则有两种情况:一是仅发行不在年内使用;二是提前发行并在年内使用。在年内提前使用2023年专项债有助于稳增长,但准财政工具可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的举措,降低了年内使用2023年专项债的必要性。
王青和东方金诚高级分析师冯琳认为,考虑到作为地方财政基建投资主要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