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企业单方毁约、变相劝退,校招生权益如何保障?
临近毕业季,多家公司却被曝单方毁约、变相劝退部分校招生。这些公司以业务调整、岗位裁撤等为由,单方面违约,导致部分应届生错过黄金招聘期。企业不需要或仅需支付少量赔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市场稳定。应届毕业生的权益如何保障?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谁来推动?
近日,小鹏汽车被曝毁约,导致20余名应届生“未毕业就失业”。事件引发舆论热议,据爆料,广州一名大四应届生此前通过了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校招,并签署了三方协议。然而,不久前,他被通知公司因业务调整,不能提供就业岗位。据他所知,同样被毁约的学生有20多名。
“实际上就是劝退,希望学生主动违约。人事告诉我,我主动毁约的话,会向公司争取不追究我的违约金。”由于没有正式入职,小林没有实际的经济损失,但心理压力特别大。她表示,自己很可能因企业单方毁约、劝退行为导致失业。就算忍受工作城市的临时调整,也面临未来和恋人分隔两地的不稳定状态,这让人情感上很难接受。
爆料者的信息显示,“理想汽车校招”5月发给部分2022年毕业校招生的邮件称,“由于理想汽车近期对业务结构进行调整,少部分尚未入职的校招同学将面临offer解约的情况。”同时表示,公司试图为其调岗,但没有匹配的岗位。
目前,这部分应届生已错过秋招、春招黄金期,如今校招基本结束,他们将面对更艰难的就业困局。面对突如其来的解约,一些校招生说:“之前拒绝了其他offer,不知道还能怎么办。”“毁约也赔偿了,道德上有污点,法律上没问题,难的还是学生。”
针对解约事件,小鹏汽车日前回应
广东人社部门表示,由于毕业生与企业签订的是就业协议,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发生实际用工行为,没有违反劳动合同法,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部门都难以介入。这种违约行为一般是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来进行索赔。
“合法违约”,企业所需付出的成本较低,但临近毕业被解约,对应届生造成了物质和心理上的伤害。爆料人表示,与被毁约后面临的焦虑心态和就业窘境比起来,几千元的赔偿微不足道,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计划被打乱。
临近毕业离校时被撕毁就业协议,这无疑加剧了毕业生求职压力和成本。最直接的影响是,可能导致学生应届身份的过期,造成其后续应聘时应届毕业身份发生变化,面对一些招收应届毕业生的岗位,他们可能会失去竞争资格。
应届生自身需要提高求职风险、法律意识。广东启源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满玉建议,应届生应主动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多渠道了解应聘单位资质、用人情况、司法判例等,审慎求职和签署三方协议。遭遇违约时,也应当积极找单位协调,合法争取被解约的损失补偿,协商不成,可以通过诉讼方式维护自己权益。
同时,学校应当加强辅导,介入配合维权。校方应该从维护学生权益、保障工作稳定出发,严格审核并定期更新就业协议文本。同时,学校作为见证单位,可以积极介入,帮助学生协调沟通、了解救济途径等,配合学生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企业在法律责任外,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杨满玉建议,企业主动发起协商达成协议,除了给予被解约学生违约补偿,还可根据应届生的实际需求,提供一些就业帮助,比如向关联公司和行业引荐。“在法律条款和数字之外,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既专业又温情,降低事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国家想方设法稳就业,重点关注毕业生。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扩大企业就业规模,拓宽基层就业空间,稳定公共部门岗位规模,加强就业指导,扩大就业见习规模等工作,保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为避免毁约校招生的现象一再出现,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对企业招聘进行有效引导和约束,提高企业违约成本;另一方面,企业自身应加强人力资源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审慎制定招聘计划,建设和维系良性的长期劳动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