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助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为了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金融机构在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持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不断做大农村“蛋糕”,积极服务于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让更多贫困人口分享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成果。
银保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涉农贷款余额43.21万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8.8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48%,超过各项贷款平均增速6.18个百分点,其中,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农户经营性贷款余额6.0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6.47%。
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农业的多种功能和乡村的多元价值不断被发掘,乡村产业横向不断拓展、纵向不断延伸,一二三产业深度交叉融合,让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金融服务要在稳定存量的基础上,扩大增量持续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县乡富民特色产业、服务稳岗就业、助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叶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从农业银行云南分行了解到,该项目由农业银行云南勐海支行与勐海县工业园区投资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合作,项目的实施可以促进产业资源集聚,借助勐海县丰富的特色茶产业资源,将勐海县打造成为特色茶产业高地,即通过数字茶产业平台推动相关产业一产环节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将茶产品质量标准逐渐打造为全国标杆,同时撬动二、三产业、茶产业高科技企业和人才向产地集聚,为当地留住税收和人才。
“各家银行要积极发挥金融的引导作用,促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以金融资源的下沉带动产业链下沉,推动协同发展、多重增值,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叶斌说。
伴随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快速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成长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聚焦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差异化金融需求,银行业不断探索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金融产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乡村振兴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了解到当地这一融资难问题后,中信银行郑州分行多次深入村镇了解情况、收集信息,为合作社梳理销售渠道,并开发了依托其核心下游企业提供增信方式的“商票贷”,通过引入核心企业的增信,为合作社融资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渠道,解决了农户生产经营过程中购买生产资料的资金需求。
业内专家表示,下一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继续加快发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创新专属金融产品,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面、便利度,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这其中既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又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鼎力协同。如何在乡村振兴领域加强与社会各方力量的合作,起到“1+1>2”的效果,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持续探索的问题。
农历新年前夕,民生银行哈尔滨分行与中国银联在黑龙江区域联合发行了乡村振兴主题卡——“农贷通”借记卡,将现代金融服务和特色“三农”服务相融合,满足农户生产、生活主要场景等需求。
记者从民生银行了解到,“农贷通”乡村振兴主题卡是民生银行为进一步丰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内涵而推出。该行通过与中国银联合作,将借记卡产品与贷款产品相融合,以科技赋能,将现代金融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村区域,为农户提供更多样化的增值服务。
记者从农业银行了解到,目前,“联企兴村贷”模式已在农业银行系统全面推广实施,各分支行对“万企兴万村”行动首批参与企业开展了名单制精准对接,帮助乡村地区引入更多资金和资源,为乡村地区带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实实在在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