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时隔三年再加息,对美国和世界意味着什么
外界认为,这一微小调整标志着重大转向:美联储已完全转向抗通胀模式,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采取更激进的措施。但问题在于,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线年来罕见的高通胀?其未来加息路径的选择,将给美国经济和全球市场带来何种影响?
但过去一年里,受疫情冲击供应链等因素影响,美国物价飞涨,通胀率飙升至7.9%,创下最近40年新高。美联储2%的长期通胀目标已成泡影,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它仍坚称通胀只是“暂时”的。如今,供应瓶颈尚未恢复,俄乌冲突火上浇油。
指出,在疫情未退、通胀高企、地缘政治环境极不确定的背景下,美联储这次的加息幅度相对温和,基本符合外界预期。之所以会对加息路径产生分歧,因为美联储一般会综合通胀目标、经济增长等因素来考虑未来利息水平。眼下,虽然通胀目标确定,但美国经济增长并不确定。俄乌冲突发生后,市场已调低增长预期。未来随着制裁和反制裁的进一步推进,可能会对美国经济带来更多负面影响。一旦经济增速放缓,美联储可能会适当减少加息次数。
“从历史上看,所有收益率曲线倒挂(短期政府债务利率超过长期债务利率)的加息周期,都会在1至3年内出现衰退。”德意志银行研究策略师吉姆·里德称,最近这条收益率曲线年初将成为高风险时段。
二是美国经济增长面临较大困境。它主要依靠消费刺激增长,生产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消费刺激和财政扩张政策密切相关。如今,美联储开始收紧政策,将对消费造成打击。美国政府受通胀、成本等因素限制,也不可能一直扩大支出。在此情况下,美国经济增速将放缓。是否会衰退,还取决于全球经济走势、科技公司能否带来支撑等。中期来看,如果经济下滑,美国就将陷入滞涨。
“美国在抑制通胀、促进增长两方面都有困难。”连平认为,美联储在去年一段时间对于“通胀只是阶段性”的判断或存在一定偏差。但现在的问题在于,如果把抑制通胀的所有“宝”都押在货币政策上,也是不切实际。因为通胀的产生,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是原因之一。疫情造成的供求关系失衡、供给不足等原因,同样不可忽视。完全用货币政策工具加以应对,似乎有些牛头不对马嘴。
回看历史,加息周期一直是市场的脆弱点。有评论称,美联储打个“喷嚏”,全球市场可能为之一“震”。华尔街历来不喜欢加息,因为这不鼓励公司在新项目上进行投资以发展业务。利率上升的情况下,股票往往会跌。
首先,从资本流动角度看,徐明棋认为,随着美联储加息,全球货币宽松大周期结束,资金可能会从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撤出。全球金融市场出现震荡,这些国家将面临压力,可能出现汇率下跌、股市收缩、资产泡沫破灭等局面,为本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流出的资本去了哪里?由于美国股市泡沫化严重,避险情绪影响下,从发展中国家流出的资金未必回到美国,而是更多流向大宗商品市场,进而炒高能源、粮食、有色金属等商品价格。大金融机构具有信息优势,往往容易投机获取暴利。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发展中国家可能遭受严重冲击。“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实际通过美元特殊地位来缓解自身压力,将国内政策调整的成本转嫁国外。”徐明棋说。
连平特别提到,在美联储加息推进过程中,不仅发展中国家承压,欧洲国家同样面临政策两难。一方面,欧洲与美国经济联系密切,但增长状况不如美国;另一方面,俄乌冲突带来的负面效应大部分砸在欧洲身上,油价飙升拉升其通货膨胀。货币政策是紧是松,考验欧洲。如果美联储加息较猛,欧洲的资本或将大规模流向美国,对于欧洲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其次,从债务风险角度看,有评论称,在美国联邦政府债台高筑(已突破30万亿美元)的情况下,加息不仅可能加剧美国债务风险,还会增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偿还美元债务的成本,从而引发全球债务违约风险。
“与绝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不同,我们的金融市场规模巨大、政策管控能力更强、整体国际收支保持高顺差。”徐明棋说,外资的动向不至于冲击整个金融体系。近段时间,人民币(6.3614, 0.0155, 0.24%)汇率相对来说仍保持在稳定状态、国内不太会出现大规模资金外出的“羊群效应”。金融监管部门会根据形势变化出台政策,以巩固和增强市场信心。
一来,外资占中国A股市值的比重很小(只有2%左右),难掀市场大浪。二来,人民币汇率仍呈较稳定态势,最近稍有贬值,但之前一段时间升值幅度并不小。这些状况表明,人民币汇率仍得到中国经济基本面、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有力支撑,或会有阶段性贬值压力,但在未来一段时间总体仍处于平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