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方量化等量化私募大起大落玩心跳
业内人士直言,量化私募大发展过程中策略和持仓同质化的问题逐渐凸显,超额收益获取难度明显增加,而且去年四季度以来,市场波动加剧,量化对冲产品的表现整体不佳。所以,量化私募短时间内面临较大的赎回压力,其平仓、解杠杆等操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股指期货基差持续收敛甚至转为正基差。
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四季度以来头部量化私募掀起“回撤风”。幻方量化去年12月表示,公司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回撤。衍复投资在去年11月5日提供给客户的沟通材料中也坦言,中证500指数增强产品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超额回撤。
在此背景下,千亿级量化私募管理规模大幅缩水。春节前夕,某头部量化私募在投资者线上沟通会议上直言:“公司管理规模在去年9月达到了900多亿元的最高点,目前降至600亿元左右,后续公司希望将规模缩小至500亿元。”
某渠道人士透露:“去年四季度以来,作为量化私募核心策略的市场中性和指数增强均出现明显回撤,一方面是由于超额收益获取难度明显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对冲成本提高。因此,部分头部量化私募在业绩回撤中遭遇了赎回,出现了一波‘赎回潮’。”
兴业证券(8.460, -0.44, -4.94%)研究报告显示,对冲类型基金表现不佳引发产品赎回,导致股指期货的空头套保力量减弱,成为2021年9月以来股指期货基差持续收敛甚至转为正基差的重要原因。特别是近期在股市调整的同时,股指期货正基差仍在扩大,这很大程度上来自量化产品平仓、解杠杆力量的推动。
不过,经过近4个月的调整,量化私募平仓、解杠杆似乎告一段落。兴业证券表示,近期沪深300、中证500期货正基差明显收敛,其中沪深300期货卖单与买单比再度回升,或预示量化资金解杠杆的压力已显著释放。
国金证券发布的股票量化策略私募基金专题报告显示,2020年各管理人间周度超额收益相关性并不高(个别管理人之间甚至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平均多在0.2至0.4之间。但2021年后,行业内部超额收益相关性大幅上升,绝大多数管理人与其他管理人之间的平均相关性上升到0.4以上,其中8家管理人与其他管理人的平均相关性超过了0.5。
国金证券分析称,超额收益相关性大幅上升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各管理人对策略线的布局已趋于完善,策略间同质化可能加剧;二是从2年时间跨度对比来看,多家去年新晋百亿级量化私募与其他管理人之间超额收益的相关性明显上升,这可能是因为随着管理规模的迅速扩大,管理人不得不进行降频、丰富子策略种类等同质化操作。
因诺投资也表示,由于量化私募已达万亿元规模,且头部量化机构普遍持有流动性好的股票(因为流动性差的股票无法容纳资金),因此各头部私募的持仓出现了一定的同质化情况,在各机构大量减仓时会对市场形成压力,从而造成股票端的超额回撤。
上述沪上新晋百亿级量化私募高管透露:“面对愈发激烈的行业竞争和策略趋同问题,公司要做的是继续投入巨大的精力招揽人才,在策略层面做进一步的深挖。具体来看,公司今年会在算法交易、AI、异类数据、系统性能和CTA等方面招揽人才。”
公开资料显示,1月10日,鸣石投资与上海财经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鸣石投资合伙人周晟表示,人才是推动量化行业向前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此次合作希望能为量化行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念空基金捐赠签约仪式去年12月底举行。念空科技掌门人王啸称,希望能为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持续不断向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贡献力量。去年11月,九坤投资也与IDEA(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正式成立“九坤-IDEA”联合实验室,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共同发力。
“最近公司更换了一位非常资深的合规总监。在量化私募竞争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合规是底线,拒绝野蛮生长。另外,公司决定对风格暴露进行一定的限制。千亿级量化巨头的回撤,都与较大的风格暴露脱不开干系。我们希望用相对稳健的业绩表现来引导投资人长期持有。”沪上某百亿级量化私募合伙人坦言。
沪上某私募研究员总结称,在居民财富向资本市场转移的背景下,量化投资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不过,随着行业规模的迅猛增长,超额收益的衰减和波动加剧是必然趋势。头部量化私募阵营将不断洗牌,具备超高专业水平、完善合规体系和稳健经营理念的量化私募会成为最后的赢家。“到那时,千亿级别的量化巨头仍将出现,但大概率不会又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