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重疾险要坚持长期主义
2021年重疾新规实施,所有老版本的重疾险全部下架,新定义的重疾险陆续上线。一年来,重疾险保费历经大起大落,整个市场同步进行着调整革新。我国重疾险产品出现了哪些新的特征?该如何评价2021年重疾险的表现?未来转型发展应从哪里切入?
近日,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许闲在接受记者记者专访时表示,重疾新定义后,重疾险条款越来越细化、呈现复杂化的发展趋势。2021年,重疾险保费波动是正常的市场现象,2022年将依然处在转型和变革的过程中,但经历转型、变革后,未来这一险种的发展可期。同时,许闲也透露了目前“金口碑”保险产品评价模型建立的初衷和思考。
通过对重疾险产品分析,我们主要有三个发现:第一,重疾险特定疾病的额外给付责任正在成为保险公司竞争的着力点之一。保险公司倾向于强调高发疾病的高额赔付,激发消费者对重疾险的需求。例如,针对某一疾病之前赔付100%,现在赔付120%。第二,产品设计时往往会细化到某一个年龄、性别甚至地区高发。例如,因为政策因素而出现的粤港澳大湾区特疾责任。第三,保险赔付责任不断丰富。例如,新冠肺炎疫情以后,很多重疾险产品都免费扩展了疫情责任;再如,除了可以保障轻症、中症、重疾之外,有些重疾险还引入了“前症”、终末期疾病的保障责任。总体上看,重疾险条款越来越细化,呈现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许闲:2021年重疾险最直观的市场表现就是先涨后跌。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年初重疾定义新旧切换过渡期内,保险公司“超卖”消耗了后期的正常销售;二是疫情影响了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对保险的投入;三是寿险业处于转型的剧痛中,未对重疾险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前几年,重疾险保费的高速增长是整个保险市场高速发展的缩影,现在看着好像是卖不动了,其实也是正常的市场现象。根据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周期性特征,往往在高速发展之后会做一个自我调节,增速会放缓,等调整好之后还会进一步发展。
许闲:重疾险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层面。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挑战是如何激发他们的有效需求以及帮助他们选择适合的产品;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挑战是如何进行产品创新,如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并让这些有效触达消费者需求。
保险公司经营重疾险要坚持长期主义,要把公司的发展与消费者长期的健康保障需求和风险转移结合起来。同时,要提供广覆盖和多层次的产品体系。未来的重疾险一定是针对普通消费者的、大众接受度高的、类标准化的产品,也需要在广覆盖的基础上解决多层次的问题,针对不同年龄、职业、地区、收入水平的人群提供差异化的产品。
许闲:2021年重疾险市场的关键词可以概括为“转型”“变革”。目前来看,2022年还是会维持这样的状况,处在转型和变革的过程中,也会受到疫情冲击等负面因素的影响。但是我们也看到,保险公司在这些挑战下,不断地调整产品,调整有关服务,调整对消费者的认知。
第一,政策支持。国家多次发文支持商业健康保险业务的发展。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至2030年,全民医保体系成熟定型,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到2030年,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显著提高,同时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
三是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面向两个群体发放问卷,一类是行业专家,包括精算师、重疾险产品设计者以及相关研究专家,共100个样本;另一类是普通消费者,共1000个样本。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一个保险产品的评价权重,包含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66个三级指标、92个数据标签。
四是对权重进行计算和校准。评价模型的5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公司治理、产品价格、产品责任、产品创新与特色、消费者保护与服务,这5个指标从多维度对一款保险产品进行了评价,比较全面及客观。同时,通过抓取公开数据和项目组面向行业进行征集的方式,我们的产品库收录了200多款终身重疾险产品,基本覆盖了行业大部分在售终身重疾险产品,这也使整个评测的覆盖面更广。
我们感觉,这样的产品评测体系有利于消费者更直观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有利于保险公司更好地了解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异,从而促进公司之间的公平竞争和产品创新;有利于消费者和保险公司在更加平等的话语体系中进行供需匹配,从而推动整个健康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