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驻点销售按下“重启键” 人身险下半场谁主沉浮?
百万代理人消失刷屏的同时,亦引发个代渠道跌下神坛的讨论。在此背景下,“银保渠道需要重新‘捡’起来并亟待与时俱进”“银保业务仍有很大空间可挖掘”等呼声不断。而就在近期发布的《人身保险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拟定银保产品在一对一深度合作下,险企可以派驻人员“驻点销售”。如果合作模式落地,这使得银保在个代渠道增长乏力情况下,或将成为人身险新的增长极。
保险业半年离职近百万人等话题在社交平台一时间引起广泛关注,个人代理人流失也体现在个代渠道增长乏力上。据此前北京商报记者获得的保险业上半年新单数据显示,60家保险公司实现个险新单保费1223亿元,同比减少1.6%。
这让曾占据保险公司保费份额“半壁江山”的银保业务,有了成为人身险新增长极的可能。一名保险从业人员表示,银保渠道有着个人营销渠道不具备的优势,其中包括银行海量客户等,此外,银保的大单会比传统渠道多很多。
“在此前,银保产品可以‘驻点销售’。险企出产品,银行出柜台,如此合作模式,曾是银行和保险公司一大增收渠道。但这种‘驻点销售’模式在2010年已经被原银监会叫停。”上述负责人补充道。
而如今重启有了新的信号。在《意见稿》中拟定了保险公司可以进驻商业银行的合作网点开展深度合作的两种模式,其中之一即为“驻点销售”,另外还有一种模式,即保险公司派驻人员到商业银行专属合作网点专门区域提供辅助咨询等。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在十年前的进驻过程中,储户的储蓄“变”保险等乱象屡见不鲜。彼时,某银行经理表示,保险公司营销员在银行网点营销过程中常存在夸大收益和保障发生纠纷时,客户第一个找的就是银行。
自从叫停银保产品“驻点销售”后,时有传闻将重启,但都化为泡影。原银监会负责人2014年曾表示,并未放松“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的限制,主要是考虑到风险和责任的分担明晰问题。
此前,原银监会规定,每个网点只能代理不超过3家保险公司产品。银保合作经历了从“一对多”到“一对三”的转变,如今到拟定一对一深度合作。郭振华表示,这与当前的监管理念是相符的,目前人身险销售更加规范,尤其是长期险销售流程、存档文件、销售中的规定大量增加,这更需要一对一专属合作模式。
同时,上述银保行业专家表示,一对一深度合作将在多方面长期利好寿险公司。一是,一对一深度合作下,寿险公司可以抽更多时间与精力研究长期缴费高价值产品,同时可快速提升销售人员的专业度;二是,一对一深度合作方式下,客户对银行和寿险公司的品牌认知更深,有利于客户多次主动购买合适的保险产品;三是,由于销售责任分明,可以避免销售误导产生后推诿责任,符合国家期望寿险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
那么,如果一对一深度合作落地,将怎样展开?上述中资人身险负责人预测,可能会以试点方式逐步进行开展。现有的银行代理模式中,银行对于费用、产品是否有竞争力更为关注。同时,银行需要增加与保险公司共同深耕客户进行财富管理的经验。因此他认为,小步慢走、逐步铺开的方式更为稳妥。
每当银保渠道有新的信号释放,利好银行系保险公司的声音居多,“近水楼台先得月”已成为真实写照。另外,大型保险公司和中小保险公司因实力不同,也存在竞争关系,显然,分得一块“蛋糕”需要中小保险公司展现“黑马”实力,才能在银保业务上有所收获。
同时他分析道,因为中小保险公司在银保渠道主要依赖其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和费用政策获得准入资格,而如果采用一对一深度合作,银行会从保险公司的产品是否齐全、是否可以开展诸如保险资金运用等多方面的合作以及多维度去考虑。
但是,对于大型保险公司、银行系保险公司来说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中小保险公司没有出路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上述中资人身险负责人分析道,“一对一”深度合作有利于大型保险公司或银行系保险公司的竞争地位。保险公司会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本投入到银保队伍建设、产品体系搭建、保险+信托等财富管理模式创新等领域,但是,若长时间占据网点,从政策上设置“防火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将遏制竞争,阻碍行业的发展。
对于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机遇,他认为,一对一深度合作,会对银保业务造成冲击,网点缩水。但中小保险公司是行业中最具活力、最具创新性的,“百万医疗险”“新的重疾险创意”等多种产品形态的创新都是从中小公司发源的,为市场和客户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产品,推动了行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保险公司应该在创新方面做文章,争取获得客户和银行的青睐。
同时,上述银保行业专家预测,一对一专属合作下驻点销售初期,中小公司因销售人员配置偏少,可能依然以冲规模、低价值的短期产品为主,后期可能因为公司长期盈利压力,加大销售人员的投入,逐渐与大公司的销售模式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