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三季报显示净利和营收双升
随着41家A股上市银行三季度业绩报告收官,中小银行前三季度经营情况也随之浮出水面。三季报显示,不少中小银行实现了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双升”,多家银行净利润保持两位数增长。与此同时,中小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升,风险抵御能力稳步增强,多数银行在保持不良贷款率下降的同时,实现了拨备覆盖率的提升。
中小银行取得良好的成绩来之不易,但成绩背后的风险与挑战仍然不容忽视。“当前中小银行经营情况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多数中小银行保持了资产质量的稳定,但是后续经营压力仍然较大。”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净利润增速来看,不少中小银行实现了两位数的净利润增速。今年前三季度,江苏银行的净利润同比增幅最大,为30.51%;除了江苏银行,还有6家上市城商行前三季度净利润增幅超20%,为宁波银行、杭州银行(14.600, 0.11, 0.76%)、南京银行、成都银行、厦门银行(7.030, 0.01, 0.14%)和青岛银行(4.610, -0.01, -0.22%),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6.94%、26.16%、22.36%、22.15%、20.61%、20.45%。
值得关注的是,中小银行在经营向好、稳步发展的同时,马太效应也越发凸显。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小银行整体经营情况好于预期,但是行业分化较为明显,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态势。”
《金融时报》记者通过梳理中小银行三季报发现,今年前三季度,有16家银行的营收同比增速超过10%,7家银行的营收同比出现了下降;从拨备前利润看,有7家银行的拨备前利润同比增速超过20%、19家银行的拨备前利润同比增速超过10%、10家银行的拨备前利润同比出现下降。
今年前三季度,苏州银行通过实施全面风险管控工作,持续优化整体贷款质量,增强风险抵补能力。截至报告期末,苏州银行不良贷款率由年初的1.38%降至三季度的1.17%,刷新了201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中小银行的不良率受到当地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银行自身业务经营理念和风险控制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受到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双重影响下,中小银行资产质量保持基本稳定,不良贷款率稳中有降,实属不易。”董希淼认为。
不过,有业内专家直言,中小银行资产质量面临的后续压力依旧较大。“中小银行存在的资产质量问题通常会推迟暴露,不能掉以轻心。同时,我们在看到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之外,非信贷类资产出现风险的概率可能会更高,而这方面目前并没有一个完整而真实的统计数据。”董希淼表示。
“今年以来,银行信贷投放维持了较大强度,资本消耗加大。为此,上市银行除内源资本补充外,积极运用配股、可转债、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多样的资本工具进行外源资本补充;同时,通过加大轻资本业务发展力度、优化信贷投放结构等方式,减缓资本消耗压力。截至9月末,上市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02%、12.67%、15.52%。”光大证券(14.890, -0.11, -0.73%)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为解决上述问题,董希淼认为,首先,需要国家对中小银行原有的资本补充工具进行调整,同时,创新资本补充工具,支持发行新型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工具。其次,中小银行自身也要转变观念。例如,适当降低分红比例,通过利润留存来补充资本,中小银行股东对此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再次,要夯实发展的基础,促进转型发展,多发展轻资本业务,减少资本消耗。
中小银行通过合并与重组,也可以增强抱团取暖的能力。日前,中原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将吸收合并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及焦作中旅银行。若合并完成,新的中原银行总资产将近1.25万亿元,有望成为国内第八大城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