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从总体趋势上反映了宏观经济
这种反应不是机械的,即宏观经济总量的上升并不一定促进股市的上涨,股市只是围绕宏观经济总量的波动。这种波动有一定的规律:当股票价格指数达到一个高点时,股票市场就会由涨转跌;当它到达最低点时,它将从下降变为上升。造成这一转折点的因素有很多,有时是公司利润的增加或减少,有时是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有时是利率的变化等等。
我们计算了1995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利润的平均年增长率,得到了一个数据:12.41%。然后以199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指数的年平均水平为起点,按年均12.41%的增长率计算出上海证券交易所指数在每一年的理论值。最后,我们将实际指数与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这两种趋势高度吻合。当市场乐观时,该指数高于其理论价值;当市场悲观时,该指数低于其理论值。
特别是1994年至2001年的7年间,银行存款基准利率由1年、3年、5年三个基准利率的平均值计算得出,从12.36%下降到2.61%,这充分说明了这7年的牛市过程。2001年,股票市场开始调整,因为股票市场估值已经大大超过了利率下降的影响。2002年至2003年,股市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利率小幅下降。2004-2005年,利率继续上升,股市再次下跌。2006年,虽然平均基准利率由3.03提高到3.21,但上市公司的可比利润却增长了53.61%,推动了股市的大幅上涨。2007年,虽然平均基准利率升至4.31,但上市公司的可比利润达到63.88%,推动股市大幅攀升。
股票市场是以宏观经济总量为基础,以企业长期平均利润增长率为中心轴线,围绕经济总量和企业利润平均增长率有一定的偏离率。周期性的涨跌由四个因素决定:一是指数在GDP渠道中的位置;二是市场估值的地位;三是CPI走势(影响企业利润增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第四,利率政策与流动性和社会资本的平均回报率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