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布
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今日联合发布第一阶段,至 2027 年,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载人月球探测、探月工程四期与行星探测工程,形成若干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第二阶段,2028—2035 年,通过第一阶段任务实施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成果。运营中国空间站,论证实施载人月球探测、月球科研站、太阳系边际探测、巨行星系统探测、金星大气采样返回等科学任务。
第三阶段,2036—2050 年,我国空间科学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论证实施大型任务 5~6 项,以及 25 项左右中小型和机遇型任务。
附具体内容如下:
梯次布局和论证实施国家空间科学任务,
——
——
——
——
——
——
—— 重要领域国际领先,
—— 引领世界空间科学发展方向,
—— 集聚国际顶尖科学人才团队,
面向世界空间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我国现有学科、人才队伍及工程技术等优势和特色,凝练形成我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及其优先发展方向。
围绕五大科学主题,聚焦优先发展方向,第一阶段,至 2027 年,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载人月球探测、探月工程四期与行星探测工程,形成若干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从空间 X 射线等多波段协同观测、X 射线热重子探测、空间引力波探测探路者、太阳极轨探测等任务方向中遴选大型任务 2~3 项;从暗物质粒子探测、空间太赫兹高速成像巡天、空间超长波观测、空间红外观测、隐伏自然地物探测、透明海洋星座、全天候三维风观测、地球辐射能量收支探测、地球磁层跨尺度星座、日地 L5 点太阳探测、天基太阳射电阵列观测、人类活动痕迹精细观测、全球植被生物量时空格局、木星系统观测、系外行星探测等任务方向中遴选中小型和机遇型任务 3~5 项。
第二阶段,2028—2035 年,通过第一阶段任务实施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成果。运营中国空间站,论证实施载人月球探测、月球科研站、太阳系边际探测、巨行星系统探测、金星大气采样返回等科学任务。
从空间高精度红外观测、天体引潮力对地震诱发作用综合观测、环日探测、空间高能、X 射线探测、空间引力波探测等任务方向,以及至 2027 年规划阶段未立项的大型任务方向中遴选大型任务 4~5 项;从紫外天文观测、海洋能级星座、关键带跨圈层耦合过程观测、边界层热动力结构和化学成分观测、全球高精度地磁场星座、地应力观测、地球辐射带探测、空间天气探源、编队太阳高能探测、四极协同科学观测、地球动态变化观测、小行星探测、系外行星卫星探测等任务方向,以及至 2027 年规划阶段未立项的中小型任务方向中遴选中小型和机遇型任务 10~11 项。
第三阶段,为实现本规划发展目标,需进一步强化组织实施,保障财政投入,夯实基础能力,深化国际合作,加强科学普及,持续取得关键性、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有力支撑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