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困在灰色地带的催收巨头:律所起步,开发智能系统可列出催收话
显示,银保监会、央行等部门多次发文严厉打击非法催收、暴力催收,强调不管是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消费金融、小额贷款等新兴非银机构,都必须规范催收方式。
一名催收行业从业者介绍,因行业的特殊性,即便催收公司对外宣称合规、合法,实际工作中往往不可行。
通信记录显示,催收公司从金融机构获得不良资产包,同时获得债务人本人及其家人的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
针对债务人变更住所和电话号码的情况,催收公司由专门人员负责“修复”。所谓修复往往是指从特定渠道购买,这背后是公民个人信息的泄漏。
通信记录显示,一名管理层说:“太湖城西支行大龙方洲村的上次行里都提供了医保清单了,现在都没有回款,抓紧看看自己的案子。@所有人”
通信记录显示,一名催收人员说:“雄村支行的张x纪还欠贷款本金48000及利息14500元,还有信用卡欠本金30000元及老婆黄x菊信用卡欠本金15000元,有钱就是不还,麻烦你们下点力度帮忙催一下。”
通信记录显示,一名催收人员称,这户需要加大力度,6.4万元一分不能少,债务人“特别在意子女这方面,这方面要重点施压”。
通信记录显示,一名催收人员说:“客户年龄较大经济能力有限,且有脑梗,自己家属也有宫颈癌常年吃药,客户想还四万五然后签缓收息,在本月十二号之前先还一万剩余的分期还,麻烦和行里报备下是否可以?若可以我们就通知客户。”
在接受
该受访对象称,“各家公司的奖励都不一样,一旦畸高,员工的心态会扭曲,会想尽一切办法,包括非法手段,达成目的。”
“在这种机构,激励会让人疯狂,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时候员工像吃了摇头丸一样。当然,如果债务人真没钱,我们也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