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江湖故事多,离职基金经理有的卖水果有的投币圈

2023-03-06 08:04:15

  在基金行业频频出现的离职潮中,“奔私”赚大钱越来越成为市场对顶流大佬去职后的刻板印象,然而真实的情况可能比想象的更为复杂与残酷。

  资本市场从不缺乏投资明星,但明星的活跃周期在A股市场却往往是短暂的,对许多去职公募的基金大佬而言,“深藏功与名”往往成为不得不做的选择。

  人怕出名猪怕壮。“可以谈谈市场,但不会写我的名字吧?”基金经理Y在最近的一次联系中对证券时报

  若干年前,凭借激进与前瞻的操作,Y在公募行业曾叱咤风云,所管的基金产品也成为当红“炸子基”。彼时,头戴顶流光环的Y顺势辞去公募职位,并创立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然而,之后的情况发展与Y的想象出入较大,Y在离职公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陷入负面,最终决定远离“江湖”。她说,“带带娃,看看书,做做自己喜爱的投资就很好。”

  成于媒体光环又主动远离媒体光环的,还有千合资本的创始人王亚伟,这位原“公募一哥”在2012年离职后一直被各种负面缠绕,最近重回公众视野则是因为他掌舵的千合资本重回百亿私募阵营。

  市场曾习惯了带有公募时代王亚伟标签式的牛股,但王亚伟创立私募后的表现与市场传统印象反差较大,他在A股市场已鲜见带有鲜明个人风格的独门股杰作。这一次,王亚伟终于重回公众视野,只是投资指向更多的是海外市场而非A股。

  根据最新发布的13F报告,王亚伟在海外市场尤其美股市场大举建仓资源股、科技赛道股,以及另类投资等。王亚伟不得不低调的一大原因,可能就在于他的另类投资。

  在25岁时就借A股实现财富自由的深圳某私募基金经理接受证券时报

  D曾是深圳某顶流公募基金的研究总监,他在2014年底宣布离职并创立了自己的私募。“因为牛市即将开启,我很看好明年的行情,这也是创立私募的原因。”当时,D在一次媒体交流中向证券时报

  尽管创立私募的时点不错,但是D的私募投资之路似乎并不顺畅,他的朋友圈中关于市场的最新一条,还停留在2015年5月,之后其朋友圈中的关键词更多指向了“水果”。2017年,D创立了一家水果物流供应链企业,并曾担任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目前仍担任这家水果物流供应链企业的董事长。

  基金经理转型果蔬行业的也不止具有顶流背景的D。作为北京的顶流公募,曾担任华夏基金策略研究总监的董黎明也是基金经理转型农业的另一案例。在加盟华夏基金十年后,这位公募大佬决定在2011年初离职,他在山东开始了自己的农业故事,建设蔬菜示范园区和大米基地等。不过,董黎明转型农业后可能也没有一帆风顺,证券时报

  长相厚道老实的W,曾多次接受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

  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离职的公募基金经理人数达325人,刷出历史新高。这其中,不乏董承非、崔莹、周应波等多位明星基金经理,他们选择了创建自己的公司或加盟私募平台。

  一直以来,“奔私”都是公募基金经理转型的主要方向。选择“奔私”的基金经理一般都有两种方式,即自主创业,自己创办私募基金公司,或加盟已有的私募平台。仔细分析,两种模式各有优劣,通过加盟成熟的私募平台,基金经理可以利用平台已有成熟的投研资源和运作框架,专心做好投资,不必被公司治理和日常运营所分心,同时基金经理对投资组合也拥有相对公募更加自由的裁量权;而通过自主创业,基金经理对公司拥有控制权,在公司治理、团队架构、股权安排、分红等方面更具主动权。

  对许多公募基金经理而言,做投资本身就是因为“求职”所发生的偶然事件。尽管多数基金经理希望转型后以私募的方式继续在资本市场上淘金,但不少基金经理也并不想在自己并不十分热爱的赛道上“一条路走到黑”。

  “如果未来我不做基金经理了,我想去写小说,就写基金圈里这些人。”一位从业多年的基金业老将透露了这样的想法。他告诉证券时报

  公募基金行业一直是公认的高度人才密集型行业。从公募基金行业走出来的许多“明星”、“大佬”,离开这个行业后也依然闪耀着,公募江湖虽然已没有他们的身影,但关于他们的传说,或成或败的往事,依然在传播。

下一篇:车臣领导人卡德罗夫被传病重 西方媒体猜测其罹患肾病
上一篇:今日油价调整最新消息3月5日:下一轮油价调整时间是几号?会上涨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