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外交部副部长:俄罗斯准备好与乌克兰进行无条件谈判
当地时间2月11日,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韦尔希宁在接受俄媒时表示,俄罗斯已准备好与乌克兰进行无条件谈判。
他表示,所有军事行动都是以谈判结束的,俄罗斯对此也做好了准备,但谈判需要建立在现实情况之上。
乌克兰危机爆发近一年 欧洲经济春归未有期
去年2月24日,乌克兰危机爆发。炮火声中地缘政治“黑天鹅”起飞,在之后的近一年时间里,为冲突双方乃至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面影响。其中,受冲击最大的莫过于与俄乌均有密切经济往来的欧洲国家。俄乌冲突带来的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能源与粮食价格的上涨,加剧了欧洲能源危机,去年将欧元区通胀推向了历史性高位。虽然去年第四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1%,避免了负增长,但欧盟委员会预测,2023年欧盟和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均仅增长0.3%,远低于春季经济展望报告中均增长2.3%的预测。欧洲距离摆脱经济“寒冬”仍有很远的路要走。
去年2月24日,随着乌克兰首都基辅防空警报的拉响,乌克兰危机爆发。炮火声中地缘政治“黑天鹅”起飞,在之后的近一年时间里,为冲突双方乃至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面影响。其中,受冲击最大的莫过于与俄乌均有密切经济往来的欧洲国家。俄乌冲突带来的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能源与粮食价格的上涨,加剧了欧洲能源危机,去年将欧元区通胀推向了历史性高位。同时,燃料价格的飙升也对欧洲制造业产生了不利影响。虽然去年第四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1%,避免了负增长,但欧盟委员会预测,2023年欧盟和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均仅增长0.3%,远低于春季经济展望报告中均增长2.3%的预测。欧洲距离摆脱经济“寒冬”仍有很远的路要走。
欧洲这场旷日持久的能源危机在俄乌冲突升级前就已悄然开始,极端天气带来的天然气产量削减,叠加低碳政策下欧洲库存量持续走低,为这场危机拉开序幕。而去年在地缘政治风险升级背景下,俄罗斯对欧洲地区的供应链受阻,特别是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出口大幅下滑甚至阻断,导致欧洲能源危机的进一步加剧。
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前,俄罗斯是欧洲能源最主要的供给国,2021年欧洲天然气自俄进口量约占进口总量的45%。而自俄乌冲突开始,俄罗斯受西方制裁影响对欧天然气输送持续下降。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2月8日表示,目前仍在继续通过乌克兰向欧洲输送天然气,但本周三的天然气输送量仅为3080万立方米。去年布伦特原油价格曾一度涨至139美元/桶的高点,荷兰TTF天然气期货从6月初的80欧元/兆瓦时左右最高曾涨至8月末的339.2欧元/兆瓦时,8月30日,欧洲电力系统均价达到462.1欧元/兆瓦时的高点,较年初增幅高达6倍。
俄罗斯能源供给下滑,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受冲击最大的莫过于欧洲经济“火车头”的德国。德国高度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产品,有一半以上的天然气、一半的煤炭和大约三分之一的石油从俄罗斯进口,受俄乌冲突影响,去年其国内通胀上升的动能强劲。德国联邦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0月,德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至历史性的10.4%。直到去年12月这一数字虽有小幅回落,但仍处于8.6%的高位。而高通胀也使得德国经济增长乏力,去年四季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下降0.2%,出现负增长,知名金融机构荷兰国际集团宏观研究部负责人卡斯滕·布热斯基提出,几乎没有迹象表明德国经济会在短期内健康复苏。
对于欧洲的其他国家而言,由于去年冬天异常温暖的天气部分缓解了能源危机,同时多国财政支持力度也有所加大,经济得以避免陷入衰退,但未来经济前景仍不乐观。国际能源署日前对欧洲2023年的能源供应形势敲响警钟,认为欧洲不应因近期能源价格有所下降而放松警惕,敦促各国政府立即采取行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该机构预计,2023年欧盟面临约27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短缺,约占欧盟天然气基准总需求的6.8%。
值得关注的是,俄乌冲突使得欧洲能源危机加剧,不仅为当地经济带来短期冲击,也产生了长期影响。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昌文在接受《金融时报》
以天然气消耗较大的化工产业为例,去年德国化工巨头、世界最大的化工厂之一巴斯夫的欧洲工厂天然气支出较2021年同期增加22亿欧元。巴斯夫表示,如果天然气供应量低于最大需求的50%,公司将不得不缩减甚至完全关闭其位于德国的全球最大一体化化工综合生产基地。另一个德国化工巨头——目前全球最大的聚合物生产商之一,前身为德国拜耳材料科技的科思创预计,该公司在2022财年全球能源成本将高达22亿欧元;而在2020年和2021年,这一数字为6亿欧元和10亿欧元。公司财报显示,因欧洲能源危机导致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该公司去年第三季度净利润为1200万欧元,同比减少97.5%。此外,全球最大的合成氨生产商CF化肥公司已经关闭了其在英国因斯的合成氨和化肥厂。在成本压力下,2022年12月,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终值跌至47.8,法国、德国的数据分别为49.2、47.1,均处于50荣枯线之下,处于萎缩状态。
那么这些制造业部门将选择转移至何方?赵昌文分析认为,一是美国,二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美国的优势在于相对稳定和较低价格的能源供给以及在生产安全以及环境方面更低的要求,可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其作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和从联邦到州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对欧洲企业的吸引力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因为各方面的综合优势及其原本存在的商业联系,也是欧洲制造业理想的转移目的地。其他数据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趋势。美国经济研究公司荣鼎集团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欧盟对中国的投资同比增长了15%,知名企业都将继续扩大在中国的业务。
对于欧洲来说,产业发展目前仍难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经济绿色转型步伐提速,可再生能源在新增能源供应中的占比显著提升,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将逐步向着低碳化迈进。但短期内,绝大多数存量工业产能和生产消费工具高度依赖化石能源供给。这意味着,当前欧洲经济的发展仍将受到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制约。欧元集团主席帕斯卡尔·多诺霍今年开年在《经济学人》发表专栏称,能源危机下欧洲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提出,2023年欧洲天然气市场仍将紧张,能源价格可能保持高位。同时,通胀抑制投资和消费,紧缩货币政策收紧了金融条件,令资本支出更加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