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禾:“萧规曹随”做投资 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觉得这个股票明天能涨停,这肯定又是我错了。
也许,这种投资中的“萧规曹随”,或者说“巴规我随”,真的会带来一些错误:毕竟人没有完美的,再优秀的价值投资大师还是会犯错。但是,这样做至少可以让我们和大师一般优秀,或者说近似大师般的优秀。而如果采用自己的一套投资逻辑,大概率什么都得不到。
大约200年前,清朝和日本同时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入侵。日本在黑船来袭事件之后,立即发现了自身的脆弱,开始全盘照搬西方。而清朝在鸦片战争挨了两次揍以后,朝野上下还在讨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试图只学一点儿西方,继续维持满清的皇朝正统。结果,几十年以后的甲午战争,清军被日军打的一败涂地,举国遭受奇耻大辱。
在今天的投资中,是怎样的自信心,可以支撑我们认为,涉足市场未深的我们,能在投资里比那些历经市场考验、积累了大量财富的价值投资前辈做得更好?如果不能,那为什么不采取一种“萧规曹随”、“巴规我随”的投资方法呢?
不过,在价值投资中“萧规曹随”,有时候会遇到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假的价值投资大师”。在今天的新媒体信息时代,这种现象尤其严重。一些流量很大的大V,到处宣称自己很会做投资,实际上是靠流量赚钱,投资的真本领并不怎么样。如果跟随这样的“假大师”学习,搞不好会南辕北辙。
我们在选择学习的对象时,应该采取一种“宁可错失、不可错信”的态度。一定跟最负盛名的那几位价值投资者学习,多看看原文到底在说什么,而不要随便相信我们在手机上刷到的信息。
也许第一个问题比较好解决,但第二个问题可能会麻烦一点:不同的价值投资大师之间,有时候理论会不同。
比如,查理·芒格非常崇尚集中投资,沃尔特·施洛斯和彼得·林奇则比较崇尚分散;菲利普·费雪对成长股情有独钟,本杰明·格雷厄姆却对估值极度看重,因此买了很多传统企业。
客观来说,这些可供我们学习的价值投资者,理论确实会有不同。不过,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理论只是在一些细节的把控上显得不同,但是在一些基本的逻辑上,却出奇的一致:比如不对市场价格进行判断,同时在乎企业的估值与质量,等等。
理解了价值投资大师们在投资方法上的“同”和“异”,我们就可以更容易地解决第二个问题:我们只要照搬他们的哲学内核,然后在外在技术问题上,量力而行,择优而用就可以。
比如,如果我们有能力找到最好的公司,那么学芒格的“集中投资少量好公司”的方法固然无可厚非。而如果我们对自己看企业的眼光没有那么自信,那么施洛斯的“低估加分散”的方法,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两千年前的曹参,在面对治理初创的汉帝国这个大难题时,发现自己不如前任萧何有本事,于是聪明地选择了“萧规曹随”,保证了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中华民族上古时期的尧帝,发现自己的治国能力不如贤人许由时,就试图让出帝位,并对许由说:“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你的光芒如同日月般照亮大地,我如果还要举着自己的火把来照明,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今天的价值投资领域,当我们有巴菲特、芒格、马克斯等如此优秀的榜样可以学习时,我们又为什么要自己琢磨一套其他的投资方法呢?仔细学习他们的价值投资方法,来一个投资版本的“萧规曹随”,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