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楚河汉界” 共治一城清水 南京市多区探索跨界河流共治机制
建立跨区联合河湖长机制,常态化推进联防联控举措;开展联合巡河行动及时解决水体问题,便捷服务更能跨域共享。南京主城水系纵横,跨区河流众多,过去,存在上下游、左右岸推诿扯皮等现象,共管河流往往存在各种问题。
连日来,11月初,秋日暖阳映照在外秦淮河面上,粼粼波光映射着古老的城墙。岸边,秦淮区双塘街道联合建邺区南苑街道的十余名工作人员正在对外秦淮河水域进行日常巡查。
双塘街道城管科水务干事卫志康就是其中一员。“外秦淮河边垂钓只能一人一杆,麻烦您把这边杆子收一下。”看到岸边有一人多杆垂钓现象,卫志康立刻上前劝阻,并发放“致秦淮河垂钓爱好者的一封信”。
卫志康告诉建邺区南苑街道河长办科长朱涛介绍,目前,外秦淮河的环境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无论是河水质量,还是两岸的环境和景色,都更加吸引市民游客前来散步赏景。
双塘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宏亮告诉“10日下午3点35分,南十里长沟颐和家园断面水体氨氮指数0.67mg/L,水质监测合格。”11日上午,玄武环境集团养护部工作人员在巡河时,上传了水质监测信息。这条位于玄武、鼓楼、栖霞三区交界处的河流,过去曾一度出现主流水质超标现象,通过三区合力共治,如今南十里长沟各监测点水质稳定达标。
今年,联合共治的“朋友圈”进一步扩大。玄武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去年建立玄武、鼓楼、栖霞区级联合河湖长制基础上,今年8月10日,在南京市河长办指导下,三区再次召开跨界河湖联席会议,聚焦南十里长沟上半年主流水质不达标“症状”开出共治“清单”,涉及相关单位积极认领,进一步厘清责任,凝聚合力。
通畅的沟通机制,也让共治路径更通达。玄武区环境集团养护部工作人员陈博雅回忆道,在一次南十里长沟日常巡河过程中,工作人员监测到一处断面水质超标,沿河道边线向上溯源百余米后发现,位于栖霞区的一处工地存在污水下河现象。工作人员与栖霞方联系后取得迅速回应,责令工地即刻整改,从而解决了污水下河问题,水质重归合格。
不仅问题跨界共治,服务也能跨域共享。“戴好口罩,带好身份证,来这里做核酸检测……”在秦淮新河船闸,一艘艘停泊的船舶静静地等待核酸检测。今年4月起,建邺区双闸街道联合相关部门在秦淮新河船闸开设了南京首个水上新冠肺炎病毒核酸采样点,为往来船员提供“水上核酸”送检服务,一直持续至今。
据了解,秦淮新河流经建邺和雨花台两区,河道全长16.88公里,格子桥至入江口为建邺区双闸街道管辖,其余区域为雨花经济开发区管辖,集行洪、灌溉和航运功能于一体。以往,船员们通过水上的一些其他渠道进行核酸检测,不仅费用高,每人每次可达到500元,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现在工作人员驾驶船只,主动“上门”免费服务,不但能提高船只的通过效率,也为船员们除去了核酸检测的烦恼。
让跨界河流治出更美风景。去年12月,双闸街道、雨花经济开发区建立联合河长制,实现域内“分界不分家”。“随着联席会商、联防共治、信息共享等一系列工作机制的成立,双方打破区域界限,推进秦淮新河跨界流域治理合作再深化。”双闸街道副主任李继光说,上下游、左右岸等不同行政区域河长之间信息共享,建立河道河长QQ群、群等。
每季度,双闸街道与雨花经开区都会召开跨界流域座谈会,针对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两地还针对排污监管、跨界应急演练、跨界流域环境风险源分布及突发环境事件响应等进行协商并提出应对措施。共治力度下,如今的秦淮新河水清岸秀,吸引附近居民徜徉打卡。“每天我都要来散步,看着好风景心旷神怡。”家住正荣润峯小区的居民徐喜说。
联合共治的步伐迈得更远。2020年起,南京市水务局启动建立跨界河湖联防联控机制,梳理市内区级跨界河道35条,设立区级及以下联合河湖长超80名。同时,南京也在探索跨省、跨市河湖的联合河长机制,加强更大层面联合治水力度,治好一城清水,为长江大保护贡献力量。